不久前,英國一項有關禁止在某些去角質的洗護產品中添加塑料微珠的「最嚴禁令」正式生效。英國預計將在今年7月正式禁止銷售這類含塑料微珠產品。
塑料微珠是一種粒徑小於5毫米的合成塑料顆粒,在個人護理產品中,塑料微珠能夠用作去角質、去死皮的磨料。但這些產品被使用後,其中的塑料微珠會從下水道衝走,不但會造成水體汙染,威脅生態系統,還易被魚蝦吞食,並通過食物鏈傳導回人類的餐桌,造成食品安全危機。
現在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微珠超過1萬噸。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調查報告顯示,僅美國紐約州一地每年就有19噸塑料微珠衝入下水道。在英吉利海峽捕獲的36.5%的魚以及83%的挪威龍蝦都含有塑料微珠的常見成分。就在不久前,執行科考任務的中國「向陽紅01」科考船,在南極海域也發現了塑料微珠。
塑料微珠只是海洋汙染的冰山一角。在北太平洋上,正漂浮著一座面積相當於7個法國的「大陸」——這不是什麼超級造陸工程,而是規模驚人的垃圾場。人們日常生活中遺棄的各類塑料廢品,正是這片新大陸的地基和底色。
海洋塑料垃圾帶來的破壞觸目驚心。去年,一張野生動物攝影大賽參賽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一隻小海馬用尾巴卷著一根塑料棉籤在海裡遊行——為避免被洋流衝走,它們原本應該捲住的是海草。不過,在環保攝影師的鏡頭下,這隻海馬尚屬幸運。那些吞食了打火機的信天翁,把塑膠袋當作水母的稜皮龜,最終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
被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英國廣播公司電視臺主持人大衛·愛登堡曾說:「我們認為海洋是如此廣闊,物種是如此豐富,以至於我們認為沒什麼可以對其產生影響。」或許這正是導致當下海洋保護困境的原因所在。浩瀚的大洋太過遙遠,以至人們將垃圾隨手一丟時,絲毫想不到有什麼嚴重後果。
與氣候變暖已經形成全球共識不同,海洋環境保護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各國開發海洋資源的衝動,遠遠高過保護的力度。在現行的國際法框架下,各國都有利用公海資源的權利,卻鮮有談及保護海洋的責任,這造成了海洋環境保護的「公地悲劇」。
去年,環保公益組織塑料海洋基金和世界再生能源組織向聯合國遞交了「獨立宣言」,要求聯合國承認「垃圾群島共和國」的存在。他們還為這個「國家」設計了國旗、貨幣和護照,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已成為該「國」第一位「榮譽公民」。
「垃圾群島共和國」當然不可能被承認,但超現實的「幽默」,源自被忽視的焦慮。地球70%的表面積是海洋,它從來不是與人類無關的世界。人類不可能等到垃圾堆至門口再採取行動。其實,海洋保護的門檻並不高,每個人所需要做的,可能僅僅是少丟一個飲料瓶,更換一種洗面奶。
紀伯倫曾寫過:大地呼吸,我們誕生;大地休息,我們死亡。
大海亦如此。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9日 21 版)(責編:王仁宏、袁勃)
「冬奧暖風」能拂綠半島嗎?2月9日,第23屆冬奧會將在韓國平昌拉開帷幕。韓國時隔30年再次迎來奧運會這一國際體育盛事,也迎來近年來促進朝韓對話、推動朝韓和解的一次極為難得的機會。 朝鮮《勞動新聞》報導稱,朝鮮除了派出體育代表團參加此次冬奧會之外,朝鮮藝術團已於2月5日啟程前往韓國,為冬奧會進行祝賀演出。朝中社也發布消息確認,朝鮮將派出以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為團長的高級別代表團,出席平昌冬奧會開幕式。韓國《中央日報》對此充滿期待:最近一周將是決定朝鮮半島命運的「關鍵一周」。 【詳細】
美國與其甩鍋不如自省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的首次拉美之行,搞得動靜很大。啟程前,他在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發表演講,妄稱拉美地區不需要「新帝國主義列強」。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此話明擺著是劍指中俄。蓋洛普公司最新民調顯示,川普政府上臺一年來,南北美洲民眾對美國領導力的滿意度為24%,下跌21個百分點;在墨西哥,對美國的滿意度大跌28個百分點,只有16%,創歷史新低。蒂勒森在這種背景下訪問拉美5國並大談川普政府的「西半球政策」,不難看出美國在美拉關係中的被動和焦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