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吉他教材裡,會教大家:在G大調裡彈出從D開始的調式。這是一種延伸記憶的學習方法,就如同學習小調音階時,大部分教學者會這樣引導學習者: "用C大調的音階,從A開始彈奏的音階,就是A小調。」學習者用已知的知識,繼續延伸學習。
已知C大調音階,用他來幫助了解A小調音階的「指型位置」,由已知的知識,在同樣的樂器上,可以快速的可以彈奏新的概念,不用花很多時間重練技術。待學習者已經知道相關位置關係之後,再來深入提及音程的概念。
所以這種練習,是一種引導,重點在於先讓學習者知道要彈D Mixolydian時,可以先找到G大調音階,之後音位指型就呼之欲出。當學習者能夠找到位置之後,能夠理解Mixolydian的音概念之後,再來告訴學習者,一樣可以用D大調音階+ b7音來彈,也就是:用大調音階指型,把原本的大七度改成小七度。
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習者"思考"這個調式音階的音程,但是依舊有參考指型:D大調音階。但是和第一次的理解方式不一樣的是,抓住了Mixolydian音階裡的b7音。
最後再讓學習者回到G大調音階,來比較一次,學習者如果夠熟練,應該就會發現兩者音階的音是一樣的,但是意義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大部分學習調式音階的途徑就是:
1、參考已知演奏技術(G大調音階指型),彈出新的音階(D Mixolydian);
2、學習調式的音程概念,改用音程概念彈出調式音階(D Major + b7);
3、比較1、2音階指型對照理解。
如果學習者很快的有辦法找到各大小調音階指型,同時熟悉音程概念,也可以跳過1。這種方式是引導學習者,目的在於讓學習者能夠循序漸進的了解調式在技術上和理論上的概念。
哪裡有終止,調就在哪裡
一首曲子出現G大調,還是D Mixolydian,一般會從和聲、旋律線、和段落的關係來判斷。
和聲看終止在哪。終止式不管是什麼調式,都會以兩個和弦的變化參考點。像是VI、I可以是大和弦或者小和弦,但是V期望出現三全音(tritone),通常是屬七。
在終止式裡,第一個和弦是屬和弦,有各種變化,但不管怎麼變化,就是要有三全音;第二個和弦通常會拿來被定義成所謂的「調」。這樣的過程,從"緊張"到"舒服",在聽人類的聽覺感官上形成了結束/段落的感覺。
所以問調在哪裡?哪裡有終止,調就在哪裡。確立終止,就知道調的屬性:大調或者是小調,再來看和弦進行,就可以找到對應的"調式"。
要注意的是,一首歌不會只有一種調。當代流行音樂裡,一首歌出現兩,三個調是很普通的;爵士樂一小節一個調更是司空見慣。但是不管多少調,都還是圍繞自然大調/自然小調為中心,然後作延伸發展。
調的屬性以及其重要性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音階中,自然大調和自然小調是由前輩經過各種方法實驗、嘗試、演進、去蕪存菁,最後得到到兩組"大部分的人類"一聽都能夠接受的組合。在這過程當中,其他音階依舊存在,不管是調式音階還民俗音階,只是最後大家一致接受的就是自然大調和自然小調。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定義了最重要的音程概念,有了音程就有聲音的協和度,就有了音階,和聲系統,,然後才有樂音(和諧的聲音)。之後才開始有各種的和聲理論和應用。
因此不管在學習過程當中學到什麼調式,什麼音階,都要有一個基本的參考點,那就是自然大小調音階。但其他音階依舊存在,依舊有他的實用性。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就參考這兩組,作延伸、變化和思考.
唱出調式的"音高"
以"人聲演唱"的角度來看如何唱調式音階?像是唱出Dorian的"大六度"會不會很難唱?的確是如此,但是要知道,大部分的人們能夠自然的唱出大調音階,主要是因為我們已經確立"自然大調"的實用性,這東西在我們生活裡耳濡目染,很少人不會唱的。
唱出調式的內容,和學樂器一樣,就是要練。"練"就是把不習慣變成習慣的過程。像黑人的藍調,去聽R&B的音樂就不難聽到,他們很擅長唱藍調音這些東西,因為從小聽到大。說穿了,就是多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