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我們漫長的大調推導的最後一部分,本期我們將在之前總結規律的基礎上,多角度來推導剩餘的變化音大調。
大調音階規律回顧:
1)基本推導法(參閱:「從0學五線譜」9. 大調音階1:音階推導方法、C、D大調音階):根據各音級間音程關係,大調為「全全半全全全半」來推導;
2)移調推導法(參閱:「從0學五線譜」12. 大調音階4:移調推導音階、升C、降D大調音階):根據已知大調音階,整體移調直接得到音節;
3)升降號規律(參閱:「從0學五線譜」13. 大調音階5:重升、重降號、升降號轉化規律):等音高而不同名的大調(如升C和降D),升降號之和為12。升半音升號+7,降號-7,降半音降號+7,升號-7。(降號可以視為負數,升號可以視為整數,超過12折算為12的餘數)
如:如果從C大調移調到G大調,應該是升7個半音,所以+49,除以12餘1,所以G大調有1個升號;從G大調移調到E大調,降3個半音,所以1-21=-20,除以12餘-8,相當於8個降號(降F大調),顯然此時用升號更簡單,所以E大調有12-8=4個升號。
10. 升F/降G大調
根據移調升降號規律,F大調移到升F大調需要升半音,所以-1+7=6,升F大調應該有6個升號,那麼對應降G大調則有12-6=6個降號,所以6升6降,數量相同,因此這兩個大調讀譜的困難度應該相當,使用頻度也相當,所以都需要掌握。
F大調是有一個降號(降B)的調,G大調是有一個升號(升F)的調,那麼如果整體升半音或降半音,勢必另外六個音都將帶上變音記號。例如F大調音階為:F-G-A-降B-C-D-E-F,那麼升F大調的音階就除了B為本位音,其它都有升號,即:升F-升G-升A-B-升C-升D-升E-升F;然後換一種寫法,用降號來寫就得到同音高的降G大調:降G-降A-降B-降C-降D-降E-F-降G。

11. 降A大調
與降A大調相對的是升G大調,但我們標題直接去掉了升G大調,這是因為G大調如果升半音到升G大調,那麼升G大調理論上就有1+7=8個升號,顯然沒有12-8=4個降號的降A大調來得間接,所以我們自然降A大調使用得更多。
先寫出A大調音階:A-B-升C-D-E-升F-升G-A,然後整體降半音,不改變音名,則升號被還原,本位音帶降號,就變成:降A-降B-C-降D-降E-F-G-降A,所以降A大調有4個降音,分別是:降A、降B、降D和降E。
顯然4降號比8升號要容易理解,因此實際使用時,降A大調出現頻率比升G大調要高得多。

12. 降B大調
同理,如果用A大調升半音得到升A大調,那麼升A大調理論上就有3+7=10個升號,顯然升號過多,而由B大調降半音得到降B大調,那麼降B大調理論上就有5-7=-2,即2個降號,所以顯然簡潔得多。
話說2升號的D大調我們在大調第1期就推導出了,沒想到2降號卻藏在最後一個變化音上!
我們先寫出B大調的音階:B-升C-升D-E-升F-升G-升A-B,然後整體降半音,不改變音名,則變為:降B-C-D-降E-F-G-A-降B,所以降B大調是一個帶有2個降音的大調,即降B和降E。

至此,我們終於把12個半音開始的大調全部推導完畢,並且解釋了像升C和降D這樣同音不同名的大調區別,升C大調升了7個音,音高上本質就相當於D大調降了5個音,所以除非有特殊音樂意義,我們一般採用變音號少的調來記譜,即不超過6個升降號的大調進行記譜,我們把它按升降號數量排序如下(讀者可以先自行排序,然後與小編核對結果):

由此,6升~6降的12個大調我們全部集齊!我們初看可以發現升號調基本集中在本位音大調,降號調主要集中在變化音大調,所以這說明本位音和變化音幾乎同樣重要,而升降號似乎也存在著某些規律,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