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坎培拉11月26日電 「說了再見,才發現再也見不到」——致敬馬拉度納
新華社記者嶽東興 白旭
在世界盃歷史上,不少人認為,沒有任何一個球員的成就,能比得上1986年墨西哥夏日驕陽下那個在綠茵場上無所不能、跌倒又不斷爬起、最終走上世界之巔的傳奇——馬拉度納。
儘管常被拿來與他比較的貝利曾三次贏得世界盃,但巴西「球王」身邊有不少被球迷銘記的傑出隊友的名字。而回想起1986世界盃上馬拉度納的隊友,許多人卻難以說出其他人的名字。
這是馬拉度納傳奇和偉大的一個原因——他幾乎憑藉個人的天賦和努力、以及對「潘帕斯雄鷹」統帥般的領導力,塑造了載入足壇乃至世界體壇史冊的一個時代。
每當回憶起那個擊垮英格蘭隊的「世紀之球」,BBC解說員的現場評論,或許最能代表那個「震動」世界足壇的瞬間。
「馬拉度納,轉身,就像一條鰻魚,擺脫了圍追堵截。這個小個子男人,來到(後衛)前,讓他『歇菜了』,又晃過另一個中衛,也讓他『掛了』……馬拉度納為什麼是最偉大的球員——他埋葬了英格蘭隊的防線!」
在這個從本方半場控球、長途奔襲、連過數人、一劍封喉的進球前,馬拉度納打入一粒或許被更多人津津樂道的「上帝之手」的進球。他回憶說,那個進球得益於「一點點馬拉度納的頭和一點點上帝的手」。
因英阿之間的歷史糾葛,這場淘汰英格蘭隊的四分之一決賽,將馬拉度納推上了超越足球意義本身的更高地位。而不應被忘記的是,他隨後半決賽獨中兩元,淘汰比利時,堪稱巔峰時期另一經典之作。決賽中,又是他的傳球,幫助阿根廷隊戰勝西德隊,奪得世界盃。
這些經典瞬間,因歲月流逝,有時會被「上帝之手」的話題所掩蓋,但卻無可辯駁證明,馬拉度納是一個靠著球技、天賦和性格,徵服世界足壇的傳奇,而生涯末期和退役後的爭議,僅是其中一部分。
60年前,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貧民區,他通過足球改變命運,其桀驁不馴和堅強另類的性格,反映在那一次次被侵犯後跌倒又爬起的堅毅和求勝欲望。
他身高1米65,在那個年代,這並不具備被視為成為優秀球員的身材,但他用出色的技術、敏捷度、視野、控球、盤帶、傳球以及賞心悅目的「人球結合」,彌補了一切。某種程度上,他或許改變了足壇技術潮流和青訓培養理念。
退役後,生活不自律,讓他飽受爭議,也出現健康問題。有人說,他只會在足球場上找到那份安寧。作為一名球迷,他會出現在博卡青年隊的看臺,脫下襯衫,饒頭旋轉,助威吶喊。2018年世界盃,他還出現在阿根廷對陣奈及利亞隊的現場。賽前,他對天祈禱,當梅西打破僵局,他近乎瘋狂慶祝。在很多球迷看來,他的真性情與球技一樣,是他魅力所在。
那些在上世紀80、90年代,見證過馬拉度納輝煌的球迷,是幸福的。因為看著他從另類走向成功,才更能品味那跌倒後又站起來的身影,還有那一次次技驚四座、所向披靡的左腳帶球。也許,與他一同成長,才更能明白他的偉大。
此刻,當傳奇逝去,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腦海中縈繞著的,是一首歌中的那句詞——「說了再見,才發現再也見不到」。
再見,馬拉度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