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圖書館舉辦「人間再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霍金作品閱讀分享會」。)
(湖南大學大一女生連政朗讀紀念霍金的詩歌《活著的另一種方式》。)
星辰在線4月2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今年4月23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近期從圖書館到書店,從商場到廣場,各種城市閱讀活動遍地開花,「書香長沙」已然成為一道美麗的城市精神風景線。4月15日,「人間再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霍金作品閱讀分享會」在長沙圖書館2樓報告廳舉行。
星辰全媒體記者在現場看到,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曙光,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首席編輯孫桂均三位主講嘉賓從各自的領域視角出發,與眾多長沙市民解讀於3月14日剛剛去世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及其經典作品。本次閱讀分享會活動由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湖南省圖書編輯協會主辦,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湖南省新華書店、長沙圖書館協辦,《新課程評論》雜誌執行主編鄭燕主持。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首席編輯孫桂均介紹「第一推動叢書」。)
孫桂均:霍金是個非常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
孫桂均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較早的參與者之一,她所編輯的系列圖書之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霍金的系列作品,霍金所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中文版即是該叢書的第一輯。
她首先講述了自己與霍金的兩次會面。她2006年參加倫敦國際書展,順道前往劍橋大學拜訪霍金,達成了霍金中文版圖書與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合作意向。她當時見到一個知名科學家卻經受著身體疾病的折磨,自己心生同情和崇敬。而兩年後第二次見面時,霍金通過電子聲合成的話「我認識你」向孫桂均進行問候,這讓她感到親近和圖書出版人的驕傲。
「第一推動叢書雖然是面向普羅大眾,力爭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地介紹和普及各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但真正願意在午後溫暖的陽光下,躺在沙發上靜靜地讀它們的人卻少而又少。」孫桂均揭秘《時間簡史》一書從靜靜出版推出到成為暢銷書,其實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令人欣喜的是,正是圖書質量上乘,全民科普意識日趨濃厚,該書連同其所在系列叢書越來越受到更多的讀者賞識和喜愛,出版社屢次修訂、加印和重印。
在孫桂均看來,霍金是個非常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讀者看不懂《時間簡史》,霍金團隊就推出插圖版;讀者還是看不懂,就推出普及版;小朋友看不懂咋辦?那就推出少兒讀物《喬治的宇宙》——該書是霍金和女兒露西合著的講述喬治在宇宙中的冒險故事圖書。
(清華大學劉兵教授,解釋為什麼「讀霍金,懂與不懂都是收穫」。)
劉兵:很多人通過霍金和他的作品,走近物理學、鑽研宇宙和關注科學
劉兵教授在長沙圖書館現場展示出自己學生時代與霍金的合影。那是1985年霍金首次訪華,在北京師範大學做了場學術講座,劉兵跟隨導師聆聽後一起拍攝的。劉兵還記得當時幾個學生把霍金抬到了長城之上,讓他成為來過北京的好漢。而對於霍金那次講座,劉兵無奈地自我坦承說自己雖然北大物理學本科畢業,研究生念科學史,那年也完全聽不懂。
在分享會現場,劉兵簡要解讀了霍金《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和《大設計》三部作品。「這三本書被稱作霍金『三部曲』,它們為什麼能夠暢銷?因為讀者並不看重是否讀懂,而是在參與和追求與霍金相關的文化潮流。」劉兵認為,霍金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科學的象徵和科普文化讀物的象徵。
由於其所屬的歷史階段,霍金關於宇宙、時間、外星人、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方面的前瞻預言,體現了科學家的人文關懷,令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頂級科學家。
很多人是通過霍金才開始關注他所研究的內容,才開始走進物理學、鑽研宇宙和關注科學,因此可以說「讀霍金,懂與不懂都是收穫」。
(龔曙光說他親眼見到霍金時,感到自己是自己幸福的敵人。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 攝)
龔曙光:霍金的身上透露出溫暖的生命力、樂觀的韌勁和對未來的期許
龔曙光猶記得自己當年見到《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時,霍金痛苦地斜躺在輪椅上,用特製的語音器和他交談。《時間簡史》一書即是霍金蜷縮在輪椅上,用唯一能夠動彈的手指,一個語音一個語音按擊出來的,是克服了相當大的困難的。
他分享自己在讀到霍金第一本書時的感悟——人存於世,自己是自己自由的敵人;而當他親眼見到霍金時,又感到自己是自己幸福的敵人。關於自由,「我們大多數世俗人,把自己囚禁在一個不自由的空間裡,失去了想像。」而霍金一個傷殘之人,卻把目光、視野和想像延伸到了浩瀚的宇宙和無窮無盡的時間;關於幸福,霍金健在時,全身幾乎僵硬,只有指頭和思維能活動,是個世俗意義上孤獨的無幸福可言之人,承受著生命的苦難。但他卻微笑著告訴人類,他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龔曙光說自己或許讀不懂霍金,卻能感悟到一個偉大的生命和偉大的靈魂。因為霍金的身上透露出一種溫暖的生命力,一股樂觀的韌勁,一片對於未來的執著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