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懷孕將引發「地震」 人造子宮代替母體懷孕

2020-12-05 中華網科技

體外懷孕將引發「地震」 人造子宮代替母體懷孕

  從母體子宮內膜取下細胞組織,經培育生成為一個可以替代子宮的體外懷孕載體——「人造子宮」,最近《自然科學》雜誌上刊登的這篇文章,聽起來猶如天方夜譚

  張晴/文

  事實上,《自然科學》雜誌記者格裡特·陳·雷諾德斯所採訪的文章主人公——劉洪清(音譯)早在2001年起,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人造子宮」的研究和實驗了。劉是位於曼哈頓的康奈爾大學生殖醫療和不孕中心內分泌實驗室的主任,她與她的兩位同事,是美國第一個「人造子宮」的實驗者。在4年默默無聞的實驗之後,他們覺得現在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機,向公眾解釋「人造子宮」的原理和可行性。

  「人造子宮」代替母體懷孕

  這是一個神秘的世界:胎兒生活在一個充滿了水分的空間,在胎兒剛剛形成的最初日子裡,它本身就像個可愛的泡泡一樣四處漂移,最後被溼軟的羊膜囊所包裹和保護起來。如果一切安好,胎兒會依然在羊膜囊內宛如吐煙圈一樣,吐著一個又一個的水泡,在母親子宮內愉快地成長著。

  但是這樣的過程,對於很多自身有問題的孕婦來說,是無法正常進行的。劉的實驗就是通過取得這些患者的子宮內膜組織層,為她們製造一個理想的類似於子宮營養保護功能的育兒載體,在這裡,習慣性流產、畸形兒等懷孕中可能出現的不幸事件,可以更直觀和更有效地得到控制。

  基因是最大技術難題

  今年63歲的劉,曾是美國試管嬰兒研究實驗計劃小組的助理教授,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全美已有40%的不孕不育夫婦來到康奈爾大學生殖醫療和不孕中心進行諮詢。2004年,美國有1萬名試管嬰兒誕生於此。

  有了對試管嬰兒的成熟技術和經驗,劉與她的兩個同事開始將研究領域擴展開來,她說:「我看到雖然很多婦女成功地懷了孕,可是因為她們先天不足的生理條件,在整個懷孕期間依然險情不斷。她們中的很多人,最終依然沒有保住這得來不易的孩子,這些可憐的夫婦們絕望的眼神,促使我想要為他們做得更多。『人造子宮』就是這樣一個可以造福於這些孕婦的載體。在這裡,胎兒的每一步成長都可以透明地展示在醫生面前,醫生可以及時到位地處理各種因為無法清晰判斷而錯失治療機會的病症,以此來挽救更多胎兒的生命。」

  一開始,科研人員將不孕婦女捐獻出來的子宮內膜組織培育起來,然後,他們將受精卵放入這個形似碗狀的「人造子宮」內,因為有了試管嬰兒的成熟技術,這一步實現起來並不難。不過10天後,他們不得不終止這項計劃——儘管在這10天內,「人造子宮」內的受精卵發育狀況良好——根據目前美國聯邦憲法的規定,人類胚胎在實驗室的成長期限最長是兩周。

  於是在2002年,科研人員開始進行動物活體試驗,他們選擇了老鼠。用同樣的原理,他們製造了一個老鼠的「人造子宮」,最初,老鼠胚胎在「人造子宮」裡存活了17天——儘管這些老鼠胚胎的發育看上去要比在體內發育的胚胎小些,不過這已經是令人欣喜的結果了,要知道,老鼠孕期的17天,相當於人類的37周足周正常懷孕期。後來,「人造子宮」裡的老鼠胚胎有的甚至存活了19天,遺憾的是,所有150例「人造子宮」內發育的老鼠胚胎們,都最終夭亡了。究其原因,劉和她的同事們相信,是因為連接「人造子宮」表面的錯綜複雜的血管停止了供血,「人造子宮」也就因失血而枯萎掉了。

  為了找到深層的原因,劉的同事在研究了基因問題後,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如果基因密碼沒有對接準確,子宮內膜的移植也就不會成功;同樣的道理,懷孕婦女因為部分基因的丟失或者紊亂,造成了不幸的流產。如果將基因問題推而廣之,如果我們可以阻斷基因符號,就可以重組一整套血液循環的新體系,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的活力並使其自生自滅。劉對《自然科學》雜誌說:「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的實驗有兩重意義——迎接新生命、挽留已有的生命。」

  體外懷孕可能引發的「地震」

  在過去的4年中,「人造子宮」計劃並沒有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公眾更是對此一無所知。正是因為對這個可能會在人類繁殖史上投下重磅炸彈的創舉所引起的軒然大波,科研人員謹慎又謹慎。

  對於「人造子宮」的設想,反墮胎人士是最積極的支持者。美國有40個州禁止為孕期在24周以上的婦女做引產手術,因為,24周的胎兒生下來就已經可以存活。反墮胎人士的觀點是,孕期不到24周的胎兒,人們依然沒有理由扼殺他們的生命,將這個觀點推廣到「人造子宮」內孕育的胎兒,他們的母親們雖然解除了懷孕的艱辛痛苦的過程,但是依然負有撫育胎兒的責任。

  歡迎「人造子宮」的人群中,肯定少不了男女平等主義者的身影。他們認為,此舉不僅僅是將婦女從艱辛的懷孕中解放出來,更是向男女平等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儘管如此,當科研人員真正開始付諸行動來製造「人造子宮」的時候,面臨的社會倫理壓力依然很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醫生、全球最著名的胎兒發展學專家珍妮特·迪彼特羅說胎兒與母親之間建立的情感互動,是任何外來的儀器所不能取代的。很多時候,是胎兒在主動地影響著母親,它們經常會通過移動來提醒母親他們的存在,尤其在晚上,提醒母親他們要早點休息了。她擔心在「人造子宮」裡,儀器是否還可以感知到這些細微的但又是可貴的信息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人造子宮」或許可以提供與真實子宮一樣的營養空間,但是——愛,它是永遠提供不了的。(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相關焦點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他預測,到2074年,全世界只有約30%的嬰兒是自然孕育而來,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Guid Oei說,「有理由相信,人造子宮將取代母體,成為胎兒的家。」人造子宮的構建嘗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關於「人造子宮」的新聞了,早在1969年,法國科學家率先嘗試,將羊胎兒置於人造子宮內,活了兩天。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他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如今,已有一些孵化器在發揮子宮的功能,為早產胎兒提供進一步發育的生長環境。如,早產兒可以在育嬰保溫箱內,實現肺部繼續發育。「但我們的人造子宮不僅是個塑膠袋或塑料盒。它更像自然子宮,具備孕育人類胎兒的所有條件。」Guid Oei說。
  • 體外人造子宮:代替女性孕育嬰兒(圖)
    一位未來學家認為,三十年之內將實現人體之外人造子宮誕生嬰兒。這項技術叫做「體外發育」,自2001年就已成功研製,之前實驗顯示連接在「胎盤機器」的子宮可以培育老鼠胚胎。人造子宮可以連接在一個「胎盤機器」上,連接線路可以監控胎兒體重、心率和發育等所有狀況。這將解決無法正常懷胎和子宮異常的女性生育問題。除此之外,人造子宮培育嬰兒將降低女性懷孕和生育相關的死亡概率,可以延長女性生育年齡,同時,如果胎兒處於患病狀態,藥物可以很容易作用於胎兒。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他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 如今,已有一些孵化器在發揮子宮的功能,為早產胎兒提供進一步發育的生長環境。如,早產兒可以在育嬰保溫箱內,實現肺部繼續發育。 「但我們的人造子宮不僅是個塑膠袋或塑料盒。它更像自然子宮,具備孕育人類胎兒的所有條件。」Guid Oei說。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他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如今,已有一些孵化器在發揮子宮的功能,為早產胎兒提供進一步發育的生長環境。如,早產兒可以在育嬰保溫箱內,實現肺部繼續發育。「但我們的人造子宮不僅是個塑膠袋或塑料盒。它更像自然子宮,具備孕育人類胎兒的所有條件。」Guid Oei說。
  • 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科學家發明「人造子宮」,網友評論卻很扎心
    美國科學家發明人造子宮,完全模擬母體環境 目前,美國科學家發明的人造子宮,已經讓羔羊胚胎,在其中發育了4周時間 根據了解,人造子宮其實是由一個聚乙烯塑膠袋,以及通過臍帶接口連接的氧氣迴路所組成,可以完全模擬嬰兒在母體內的生活環境,裡面充滿了類似於羊水的特殊液體,胎兒可以通過仿真臍帶,進行呼吸,並且獲取營養。
  • 「男人不再需要女人」 人造子宮引發倫理爭議(圖)
    新華網華盛頓2月23日電(記者毛磊)人造子宮研究最近熱了起來,一股「新技術恐懼症」隨之瀰漫。一些媒體甚至稱,美國華人科學家劉洪清教授在人造子宮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將有可能讓「男人也可傳宗接代」,更會促使「女人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科學界圍繞人造子宮的倫理爭論也更加激烈。
  • 有了人造子宮,男人真的能生孩子嗎?
    如果這句話是一個姑娘說的,我們可能不會覺得特別棘手——通過體外人工受孕技術,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在人為操作下進行體外受精,並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回母體內,不出意外,幾個月後一個小寶貝就能呱呱墜地。但這話如果是一個男性提出來的,就相當棘手了。畢竟這哥們兒沒有一套女性的生殖器官,同時,目前代孕還是一件存在爭議的事,在我國也是違法的。
  • 如何製造一個人造子宮?
    (喬治·德福斯基/文)人造子宮一直是科幻的一大主題。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正離最終實現完全體外培育嬰兒的目標越來越近。本文討論的是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技術。不只是一個保育箱完整功能的人造子宮將比現代保育箱複雜得多。
  • 人造子宮20年後變現實
    「生孩子還是製造孩子」的倫理大爭論  科學家預言,人類有望在20年內製造出讓胎兒在女性體外完全發育的人造子宮。  同性戀無需找代孕媽媽  這項創舉尤其對那些早產時間太長的嬰兒具有優勢,它可以讓早產兒在人造子宮裡繼續吸收營養,直到孕期結束;另外,這一技術還對那些不能自然生育的婦女具有很大吸引力,比如子宮受傷或子宮被切除的婦女可以利用人造子宮圓自己做媽媽的夢;同性戀者也可以用人造子宮生孩子,無需找一個代孕媽媽。
  • 人造子宮會是女性解放的工具嗎?
    從表觀遺傳學(基因組、發育和環境暴露三者間的相互作用)角度來看,母體子宮環境可以影響胎兒的基因表達,而人造子宮被質疑很難達到如此的複雜性。當然,誠如文中所言,這項技術的應用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僅從分娩-養育路徑看,女性依舊無法擺脫在男權視角下養育/教育子女的事實。這還沒有涉及到懷孕是否是「容器的可替代性」這一觀念問題。
  • 人造子宮初現曙光 人造子宮優點為什麼要用人造子宮代替人類生育
    人造子宮接有專門管道,每天注入定量羊水,以確保生活在其中的早產羊羔如同懸浮在母體的子宮環境內。早產羊羔並非通過臍帶從母親獲得食物(養分),而是靠人造子宮外的配件——機器胎盤來獲得養料。一方面,含有養料和氧氣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輸送到羊羔體內,羊羔的心臟也將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物質的陳舊血液擠壓到機器胎盤中,後者將血液更新之後再回輸到羊羔體內。
  • 人造子宮最新進展,未來解決早產和不孕難題
    人造子宮的創想最早來自於英國的進化生物學家J.B.S. Haldane,他預測到2074年,約70%的嬰兒將是體外孕育誕生的。目前女性的妊娠過程中,在子宮中孕育的胎兒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扁圓形的胎盤靠近胎兒的一面附有臍帶,臍帶與胎兒相連,胎盤靠近母體的一面與母體的子宮內膜相連。
  • 人造子宮的歷史
    赫胥黎描述的世界不僅在當時具有爭議性而且充滿影響力,即使是在近90年後的今天,任何協助胎兒在子宮外成活的技術,幾乎都會使人不可避免地聯想到他的這部反烏託邦巨作。未來社會中,技術也會使人分出等級,人造子宮正是其象徵之一——在未來,我們或許將放棄與進化史、動物祖先以及彼此之間最後也是最深的聯繫。
  • 22歲女孩是處女仍懷孕 醫生:體外射精也會懷孕
    處女膜不破,不代表精子不能遊進子宮,處女膜中間是有孔的,即使不在體內射精,精子也可能會遊進子宮。 漫畫連誠醫生你是不是弄錯了我女兒還是處女,怎麼會懷孕?結果,讓母女倆都大吃一驚:小尹懷孕了!尹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女兒明明還是處女,怎麼會懷孕?處女懷孕、未婚流產、婚後不孕……這樣的病患,多得讓寧波市婦兒醫院的婦科醫生們應接不暇。昨天,婦一科主任鍾惠珍對我說:「拜託快報一定幫忙呼籲一下,讓年輕男女學會合理避孕,這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負責,一旦流產對身體傷害太大了啊!」
  • 人造子宮誕生,是不是意味著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解放女性孕期的痛苦!
    自古以來都是女人懷孕生產,不變的自然規律,但誰能想到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將會在未來實現不需要女性懷孕也能孕育出寶寶!甚至男人也能實現懷孕!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媽媽的體溫、心跳。 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產科專家Guid Oei表示,「人造子宮的目的是幫助極端早產的嬰兒度過24至28周的關鍵時期。
  • 20年後 人類將可使用人造子宮生孩子
    人造子宮生孩子,被稱為體外孕育的技術從2001年開始發展,前期實驗是拿小鼠胚胎放到「胎盤機」裡孕育。預計能在20年內開始使用,在30年之內廣泛應用。,30年之內將會出現嬰兒在體外的人造子宮內孕育出生。
  • 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讓男人懷孕?
    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比子宮更完美的孕育生命的地方。人造子宮的設想最早於 1924 年,由英國遺傳學家、進化生物學家霍爾丹提出。1969 年時,法國科學家們最早研製出人造子宮,他們將這個成品用來孕育羊的胎兒,雖然最終羊胎兒仍然只存活了兩天,卻也是人造子宮研究的一項重大進步。
  • 你帶上老公,我帶上子宮,這次讓我們一起體外造人吧!
    人造子宮接有專門管道,每天注入定量羊水,以模擬早產羊羔懸浮在母體子宮裡的環境。早產羊羔靠機器胎盤來獲得養料。含有養料和氧氣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輸送到羊羔體內,另一方面,羊羔心臟也將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物質的陳舊血液擠壓到機器胎盤中進行更新。
  • 未來學家預測人造子宮將在30年內廣泛採用
    人造子宮需要一個能為胎兒(通過當前的受精技術產生的)提供營養物質和氧氣的人造孕育處。該圖顯示的是試管受精。除此以外,它還需要通過定製的羊水囊來清除垃圾這項名為體外發育(ectogenesis)的技術在2001年已經被開發出來,以前的試驗包括,讓老鼠胚胎在一個與「胎盤機」相連的子宮裡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