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懷孕將引發「地震」 人造子宮代替母體懷孕
從母體子宮內膜取下細胞組織,經培育生成為一個可以替代子宮的體外懷孕載體——「人造子宮」,最近《自然科學》雜誌上刊登的這篇文章,聽起來猶如天方夜譚
張晴/文
事實上,《自然科學》雜誌記者格裡特·陳·雷諾德斯所採訪的文章主人公——劉洪清(音譯)早在2001年起,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人造子宮」的研究和實驗了。劉是位於曼哈頓的康奈爾大學生殖醫療和不孕中心內分泌實驗室的主任,她與她的兩位同事,是美國第一個「人造子宮」的實驗者。在4年默默無聞的實驗之後,他們覺得現在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機,向公眾解釋「人造子宮」的原理和可行性。
「人造子宮」代替母體懷孕
這是一個神秘的世界:胎兒生活在一個充滿了水分的空間,在胎兒剛剛形成的最初日子裡,它本身就像個可愛的泡泡一樣四處漂移,最後被溼軟的羊膜囊所包裹和保護起來。如果一切安好,胎兒會依然在羊膜囊內宛如吐煙圈一樣,吐著一個又一個的水泡,在母親子宮內愉快地成長著。
但是這樣的過程,對於很多自身有問題的孕婦來說,是無法正常進行的。劉的實驗就是通過取得這些患者的子宮內膜組織層,為她們製造一個理想的類似於子宮營養保護功能的育兒載體,在這裡,習慣性流產、畸形兒等懷孕中可能出現的不幸事件,可以更直觀和更有效地得到控制。
基因是最大技術難題
今年63歲的劉,曾是美國試管嬰兒研究實驗計劃小組的助理教授,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全美已有40%的不孕不育夫婦來到康奈爾大學生殖醫療和不孕中心進行諮詢。2004年,美國有1萬名試管嬰兒誕生於此。
有了對試管嬰兒的成熟技術和經驗,劉與她的兩個同事開始將研究領域擴展開來,她說:「我看到雖然很多婦女成功地懷了孕,可是因為她們先天不足的生理條件,在整個懷孕期間依然險情不斷。她們中的很多人,最終依然沒有保住這得來不易的孩子,這些可憐的夫婦們絕望的眼神,促使我想要為他們做得更多。『人造子宮』就是這樣一個可以造福於這些孕婦的載體。在這裡,胎兒的每一步成長都可以透明地展示在醫生面前,醫生可以及時到位地處理各種因為無法清晰判斷而錯失治療機會的病症,以此來挽救更多胎兒的生命。」
一開始,科研人員將不孕婦女捐獻出來的子宮內膜組織培育起來,然後,他們將受精卵放入這個形似碗狀的「人造子宮」內,因為有了試管嬰兒的成熟技術,這一步實現起來並不難。不過10天後,他們不得不終止這項計劃——儘管在這10天內,「人造子宮」內的受精卵發育狀況良好——根據目前美國聯邦憲法的規定,人類胚胎在實驗室的成長期限最長是兩周。
於是在2002年,科研人員開始進行動物活體試驗,他們選擇了老鼠。用同樣的原理,他們製造了一個老鼠的「人造子宮」,最初,老鼠胚胎在「人造子宮」裡存活了17天——儘管這些老鼠胚胎的發育看上去要比在體內發育的胚胎小些,不過這已經是令人欣喜的結果了,要知道,老鼠孕期的17天,相當於人類的37周足周正常懷孕期。後來,「人造子宮」裡的老鼠胚胎有的甚至存活了19天,遺憾的是,所有150例「人造子宮」內發育的老鼠胚胎們,都最終夭亡了。究其原因,劉和她的同事們相信,是因為連接「人造子宮」表面的錯綜複雜的血管停止了供血,「人造子宮」也就因失血而枯萎掉了。
為了找到深層的原因,劉的同事在研究了基因問題後,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如果基因密碼沒有對接準確,子宮內膜的移植也就不會成功;同樣的道理,懷孕婦女因為部分基因的丟失或者紊亂,造成了不幸的流產。如果將基因問題推而廣之,如果我們可以阻斷基因符號,就可以重組一整套血液循環的新體系,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的活力並使其自生自滅。劉對《自然科學》雜誌說:「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的實驗有兩重意義——迎接新生命、挽留已有的生命。」
體外懷孕可能引發的「地震」
在過去的4年中,「人造子宮」計劃並沒有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公眾更是對此一無所知。正是因為對這個可能會在人類繁殖史上投下重磅炸彈的創舉所引起的軒然大波,科研人員謹慎又謹慎。
對於「人造子宮」的設想,反墮胎人士是最積極的支持者。美國有40個州禁止為孕期在24周以上的婦女做引產手術,因為,24周的胎兒生下來就已經可以存活。反墮胎人士的觀點是,孕期不到24周的胎兒,人們依然沒有理由扼殺他們的生命,將這個觀點推廣到「人造子宮」內孕育的胎兒,他們的母親們雖然解除了懷孕的艱辛痛苦的過程,但是依然負有撫育胎兒的責任。
歡迎「人造子宮」的人群中,肯定少不了男女平等主義者的身影。他們認為,此舉不僅僅是將婦女從艱辛的懷孕中解放出來,更是向男女平等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儘管如此,當科研人員真正開始付諸行動來製造「人造子宮」的時候,面臨的社會倫理壓力依然很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醫生、全球最著名的胎兒發展學專家珍妮特·迪彼特羅說胎兒與母親之間建立的情感互動,是任何外來的儀器所不能取代的。很多時候,是胎兒在主動地影響著母親,它們經常會通過移動來提醒母親他們的存在,尤其在晚上,提醒母親他們要早點休息了。她擔心在「人造子宮」裡,儀器是否還可以感知到這些細微的但又是可貴的信息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人造子宮」或許可以提供與真實子宮一樣的營養空間,但是——愛,它是永遠提供不了的。(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