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文在中考和高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所有家長和學生應該都很清楚。接近50%的分數佔比,任何一個想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都不可能放棄這個部分。
不過作文也是最大的的難點之一,特別是對許多作文一直拿不到好分數的學生來說,總感覺自己無論寫了多少篇作文練習,背了多少的範文,最終還是寫不出一篇好文章。
事實上,作文的寫作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在內的。只要掌握好了正確的寫作方法和文章結構,大多數人至少都能拿到二等上到一等下這個範圍內的分數的。
閒話少說,今天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就是兩類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開始之前,首先說明一下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評分標準:
中考和高考的的作文分數的分布是呈紡錘型的,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分數都是落在二等和三等這個區間的。四等和一等的數量很少。
而大多數作文寫不好的學生,分數其實都是在三等這個範圍。事實上,能達到三等的水準,至少說明審題立意這方面已經過關了。
不過中考和高考的立意範圍寬得很,一般除了臨場腦抽的情況外,絕大多數作文的立意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至少不會偏離太遠。
所以,我們這篇文章要解決的,就是幫助那些在二等和三等之間掙扎的學生,如何通過正確的方法,接近甚至達到一等評分標準。至於滿分作文不在討論之列,畢竟想要拿到作文滿分,除了本身的天賦和文學修養外,還需要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首先要說的,是最傳統的議論文
也就是那種最常見的材料作文——給一件事情或是一段話,自選立意,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針對這種作文,有一個最基本的結構,叫「點正反深聯總」,這六個字既是文章的成分的概括,也是文章成分安排的大致順序,從這個模板我們還可以衍生出其他版本的子模板。
一、「點」
「點」即開篇點題。在議論文開篇的第一段,可以通過引用名人名言,或排比,明喻等句式修辭,點明本文的中心論點,開章明義。
開章明義,點明文章中心論點,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節省閱卷老師的時間就是提高得分的概率。
每篇作文閱卷老師只有幾十秒的時間去看,如果開頭拖拖拉拉,直到文章最後才立意點題的話,閱卷老師在閱讀過程中的耐心早就被你磨光了。
二、「正」「反」
所謂的正反,就是正面論據和反面論據。簡單說來就是詳細寫誰誰幹了什麼事,而這件事的過程或者本身,從正面或者反面證明了你的觀點是對的。
比如說駁讀書無用論,正面例子就是某個人通過努力學習,獲得了很高的成就,一步步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反面例子則是某人從小聰明,但是在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沒有好好讀書,最終一事無成。
選擇論據的第一要素就是你能夠讓這個例子支撐論點,甚至完全相同的一件事可以因為對不同因素的放大,用來論證兩個相反的觀點。
其次,要注意的是論據的不重複性。也就是說不要連續舉出相同的例子,正例反例舉成古人集體靈堂,體育全明星,影視頒獎典禮乃至殘聯代表大會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布局是兩個點例一正一反,一古一今,一國內一國外。那麼多的作文素材,平常稍微花點時間背背,怎麼都能找到幾條合用的用上。
如果真的想不起來,或是沒找到合適的素材也沒關係,直接編吧……
這個世界上的名人那麼多,只要別直接用某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去找個偏門點的,甚至直接編個外國名字,然後給安上個第XX屆XXX諾貝爾獎(普立茲獎、奧斯卡獎)獲得者之類的名頭,一個名人就新鮮出爐了,再往他頭上套點軼事、名言之類的,一個正例或反例不就出來了?
一般來說,只要你別去編個諸如「馬雲是如何刻苦修仙,成功飛升」一類的玄幻故事,閱卷老師是不會去深究的。畢竟就那麼一點閱讀時間,只要看上去沒問題,沒人會為了一個例子專門考究一下真實性。稍加組織語言,豐富一下細節,套一套就是一自然段的論據。
三、「深」
即為深入挖掘論據和論點的關係。簡而言之就是運用各種手段解讀為什麼你的例子支持你的論點。方法說三種:
反向假設法,某人做了某事而達到了某效果,而如果假設他沒這麼做,那麼等待他的是什麼呢?如此這般;
正反例對比法,上文舉的兩個例子他們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正因為他們的不同,所以他們的結局不同,如此這般;
因果法,精選出點例中導致結果的決定性因素,因為某人有什麼細節,所以他成功了,如此這般。
基本「深」用上個一兩種方法就行,因為一篇文章的大多數篇幅都在兩個論據上,「深」的部分點到為止即可。
四、「聯」
意為聯繫現實,尋找一個最近的熱點事件熱點人物來論證論點的合理性。
一般這個部分的安排是連續舉二到三個當下的例子,既照顧到了議論文「聯繫現實」的要求,也滿足了與「點例」相對的另一種舉例形式「面例」。舉例就行,不用再花篇幅去分析。
大概就是,最近社會上沸沸揚揚的「XXXXX」誰誰,他做了XXXX,最終取得了XXXX的巨大成就等等。
這種例子編的難度大一些,不過可以採取真真假假的方法,即勾勒真實概況,關鍵部分如果記不清可以編或者模糊化處理。要注意的一點是,聯繫現實部分儘量以正能量為主(所以有空看看新聞聯播其實對考試很有用的)。
「聯」必不可少,但是也不宜篇幅過長,以免使得面例對點例有喧賓奪主之嫌。
五、「總」
這個就很好理解了——簡潔的總結文章開頭的中心論點,然後加點修飾,跟開頭的內容前後呼應一下,做題的作文結構上基本就差不多完成了。
接下來說說第二種議論文,即社評文。
社評文要說的地方不多。對於那些社會事件,大家應該都會有一些自己個人的看法。
社評文對結構的要求也沒有上面那種議論文那麼嚴格,只要遵循論點-論據-論證的完整性,符合邏輯順序就行。在這裡說一下最基本的寫作思路,也是一個常見的寫作誤區,即破與立的關係。
寫社評文時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針對某些問題的批判,我們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
因為作文是為今人解難,而非為古人嘆息。如果要寫一篇合格的社評文,至少需要加上如何避免提到的問題這樣的內容。二不是左右批評,卻沒有如何解決方案和看發。
現象+看法+解決方案以及支撐解決方案合理性的議論性文字,才能構成一篇合格的社評類議論文。
此外還要注意的一點就算,此類文章的立足點必須是積極向上的,不要一時腦熱,寫出一些明顯不符合現在主流價值觀的內容,這樣的文章,即便文採再好,都只能得個四等評分!
最後總結一下上面的內容
簡單得來說,議論文寫想要獲得好的分數,採用套路是最正確的做法。畢竟我們面對的是應試,而不是正統的自由的文學創作。既然考的都是死東西,那麼萬變不離其宗的套路就是對付它最好的方法。
俗話說以不變應萬變,那我們用什麼應不變?萬變其表,不變其裡才是不二法門。沒有必要在中考或者高考這種很可能決定未來前途的考試中去展現自己所謂的個性。
而且掌握套路本身也是一種整理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體現,並不是什麼歪門邪道,事實上,當你未來踏上工作崗位後就會發現,最為有用的也正是這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