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客戶端12月27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徐峰 通訊員 劉喜 星宇 秋瑩攝影報導)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國家指引下,農業創新的課題亟待解決。12月26日,第八屆全國大學生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相關專業創新創業競賽(以下簡稱農建大賽)在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開幕,全國43所高校「連線」煙臺,179支大學生隊伍通過這項全國性賽事,為「智慧農業」出謀劃策。
》》首次線上競賽,全國43所高校「連線」煙臺
雞舍除塵間自動清理裝置、植草機器人、「魚菜共生」工廠、新型一體化大姜收穫機、藏紅花自動採絲裝置、基於農業大數據的植保專家……179個帶著高科技名詞的農業創新項目,出現在全國農建大賽的賽場上。
開幕式
這項全國性賽事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全國農業科技創業創新聯盟、中國農業大學共同主辦,列入中國科協專項支持。從2013年起至今已舉辦過七屆。本屆大賽吸納了全國43所高校的179支隊伍報名參加,參賽人數創下歷屆之最。與往屆不同的是,大賽首次採用遠程連線與線下結合的形式進行。從形式到內容,「創新」主題貫穿其中。
在連線答辯現場,大屏幕上,參賽隊伍代表正向評委介紹了一個「基於湖泊、水庫構建生態『魚菜共生』工廠」的項目,在4分鐘時間內,選手通過視頻ppt的方式解說,大賽評委現場就其中細節問題進行提問,一問一答之間將創意完整呈現。
在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副秘書長秦京光看來,農建「雙創」大賽逐漸發展壯大,已成為農業工程類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中層次高、綜合性強、影響廣泛的賽事。
那麼,這場對高校大學生極具吸引力的全國性賽事,又有著怎樣的現實指導意義?煙臺研究院常務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周旭峰曾提到:「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相關專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專業,對農業現代化發揮著重要作用。辦好農建專業,推動相關教學改革,是落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
》》全國性賽事落地煙臺,煙臺企業聞聲觀賽
此次全國農建大賽緣何「選址」煙臺?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到了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學科群主任、教授李保明。他說,大賽涉及設施農業相關的農業建築環境與農業工程,主要為設施農業服務,為現在的新農村建設和生態建設服務。「煙臺在這些方面,在我們國家走得比較靠前。在膠東地區,不光是煙臺,包括周邊一帶在農業設施、畜禽養殖和生物能源等方面,都有一些優質的企業和行業產業在發展。」
選手線上答辯
「落地」煙臺後,賽事為高校和企業搭橋,理出了多條農業創新發展的新思路。記者從學校了解到,大賽緊密聯繫生產實際,旨在利用創新思維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實現扶貧的效果。並且,引入來自生產一線的生產企業進行大賽指定組命題,將現實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放進賽事。「學生可以通過賽事學到許多當地優秀的經驗,也可以將他們所學的知識與當地實際進行結合對比,通過這種交流方式,也為企業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為農業產業服務。」李保明說。
正是由於大賽這種貼合實際生產問題的屬性,引來了煙臺本地乃至山東多個企業到場觀賽,他們利用大賽找尋農業產業問題的「解題思路」,物色創新人才,為當地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新鮮血液。
》》大學生「創意」有望轉化進生產,服務當地發展
對學生來說,全國農建大賽為他們提供了將理論落入實踐的機會。「通過準備競賽,可以激發學生創新的理念思維,引導他們向這方面(創新)加強鍛鍊,並以此提升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等,得到一次全方位提升的機會。」在李保明介紹中,除了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之外,獲得相應獎項的學生也能以「推免生」的身份獲得保研機會。
通過採訪記者發現,大賽以「智慧農業與鄉村建設」為主題,一項參賽作品大約需要花費至少3個月的時間進行準備。在往屆比賽中,曾湧現出不少優秀案例。「學生的創新點子吸引了企業的注意力,有的企業會和學生進行合作,通過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學生將創意完善,最終運用到實踐中去。畢業後,為學生打通就業渠道,對學生和企業來說算得上雙贏。」正如李保明所說,全國農建大賽為農業工程類創新創業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了平臺,在校大學生的踴躍參賽,也從側面反映出全國高校在相關專業方面的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不難看出,通過這項賽事,煙臺與全國高校「對話」「連線」,讓創新的農業理念在煙臺的賽場上碰撞,為當地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責任編輯: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