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與歸
校企合作的江湖大了,什麼鬼都有。近日,渤海理工職業學院的「模塊化教學」,就鬧出了「鬼故事」。該校將學生送往外地參與實訓,但崗位與專業不符,比如會計專業學生在北京歡樂谷鬼屋扮鬼、檢查遊戲設備,且工作超時、沒有工資。
渤海理工職業學院
不得不說,如此校企合作,其業務跨度之大,天馬行空。學生和學生下班見面:你是什麼鬼?愚鈍如我,絞盡腦汁腦汁也無法牽強附會出,會計專業到底和扮鬼有啥關係,總不能是將來做財務時,方便在帳本上搗鬼?
對此,該校經貿管理系主任劉尚濱回應稱,學生在歡樂谷實訓的前一個月需要輪崗,直至8月底轉入「與專業相符的崗位培養」。至於「沒有工資」,那是學校將這部分錢全部補貼到了學生的日常開銷。
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不同的是實習崗位五花八門,相同的是對學生權益的幾近無視。近年來,一些學校尤其是職業院校在與企業合作中,把學生當做免費勞動力、苦力、甚至賺錢工具的,都不乏案例。
遠的有,2005年,南寧第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校食堂被學校老師承包後,不少學生都被叫去免費幹活,美其名曰「見習」。近的有,今年5月份,海南28名職校生被帶到廣東打工,成為與專業毫無關係的流水線工人,加班加點,且大部分工資遭到剋扣。
去年,教育部等六部門曾聯合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規定職業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應當平等協商籤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協議。所謂三方,每一方都應是平等的、獨立的主體,要秉持自願的選擇,不得強迫。但是從報導信息看,學生反映,若是拒絕,便會被警告或降級處理(降年級)。
在實習工資方面,2016年,教育部等5部門發布《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首次提出了頂崗實習學生報酬底線,要求原則上不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試用期工資標準的80%,以貨幣形式及時、足額支付給學生。遺憾的是,這場「扮鬼實習」安排中,學生的工資被提前「開銷」掉了。
說實話,我們根本看不到所謂的「三方」和權益保障。實習工資怎麼發、發多少、或者說以什麼樣的理由「蒸發」,完全學校說了算;實習什麼崗、幹什麼活,完全歡樂谷說了算。至於學生的選擇權,恐怕只剩下扮鬼的時候,選擇牛頭還是馬面。
所以,此次的實訓「鬼故事」,不能止於校方的自圓其說,也不能淪落為「鬼知道」。當地教育部門應積極介入,徹查校企合作背後,是否有些鬼鬼祟祟,揪出違法違規的魑魅魍魎,還學生一個在朗朗乾坤下實訓的「歡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