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雨花區 50 歲的劉剛為(化名)用電取暖器近距離烤衣服時燙傷;李女士長時間用暖寶寶取暖,不慎燙出水泡 …… 最近長沙的氣溫一路走低,暖寶寶、熱水袋、電取暖器等各種取暖神器紛紛登場,卻有不少市民因使用不當,燙傷頻發。據悉,近半個月來,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皮膚科門診就收治了 30 餘例因取暖不當導致低溫燙傷的患者。
1 月 3 日晚,長沙的劉先生(化名)做晚飯時不慎把衣服打溼,飯後他一邊看電視一邊坐在電暖器旁邊烘衣服,兩個小時後劉先生準備就寢時,感覺左膝蓋處有些隱隱的刺痛,檢查後發現膝蓋處大片皮膚泛紅,甚至還起了水泡。第二天一早,劉先生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皮膚科就診後被診斷為 」 低溫燙傷 「。
無獨有偶,1 月 2 日中午,李女士感覺右手手臂皮膚刺痛,這才想起早上貼在秋衣外的暖寶寶忘記取下了,脫下衣服發現手臂已經被燙出了幾個小水泡,她趕緊前往醫院皮膚科接受了緊急處理。
」 低熱燙傷是指 50 ℃左右的溫度在人體局部作用時間過長,致使熱力慢慢滲入皮下軟組織而引起的燙傷。」 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主任醫師田立紅表示,長時間接觸電烤爐、暖寶寶等 」 禦寒神器 」 就如同 」 慢火燉肉 「,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低溫燙傷,但臨床接診中發現,許多患者會覺得這種燙傷不太嚴重,因而忽視就醫,結果自行處理不當又導致創面感染進一步加重。當患者發現問題嚴重再來就診時,燙傷創面已經呈現暗紅色,質地堅韌如皮革狀,創面周邊的皮膚紅腫熱痛,提示局部已經發生感染。
田立紅介紹,燒傷中最常見的是燙傷,皮膚燒燙傷的主要表現為:疼痛、皮膚紅斑、水皰等。醫學上,皮膚燒傷分為三度,除一度燒傷外,二度、三度燒傷均可留有瘢痕。在臨床上,老人和糖尿病患者發生燒燙傷的情況比較常見,因為老年人神經末梢感覺較遲鈍,在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如熱水袋、電暖器時很容易引起低溫燙傷,而糖尿病患者大都有微循環障礙、末梢神經病變,當局部皮膚長時間接觸熱水袋,熱力慢慢滲入達到皮膚,即便被燙了也不知道,在發生燒燙傷後往往恢復慢、治癒難。
田立紅提醒,市民使用熱水袋、電取暖器等取暖物品時,溫度不要太高,時間不宜過久,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最好中間墊上毛巾等;取暖物品不要長時間放在身體同一個位置,尤其是老人及 」 糖友 」 們,寒冷天氣學會正確方式取暖,減少燒燙傷發生。此外,若不慎被燙傷,應用冷水衝洗,儘量剪開衣物,避免弄破水泡,再用無菌紗布或乾淨的毛巾、棉布覆蓋傷口並固定,保持傷口清潔,及時到醫院就診。
延伸閱讀:
醫生提醒:冬天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寒冬來臨,熱水袋、暖寶寶等成為不少家庭的取暖「法寶」。醫生提醒,在使用取暖設備時,要謹防低溫燙傷。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燒傷整形科醫生袁心剛介紹,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緊貼熱水袋的部分皮膚就容易造成局部燙傷。」袁心剛說,熱量蓄積容易導致皮膚、皮下組織受到損傷。若處理不當,會長時間無法癒合。
低溫燙傷在冬季多發,普通市民應如何防範低溫燙傷呢?袁心剛提醒,如果使用電熱毯,溫度不要設置得過高,待被窩暖和後,應在上床前斷掉電源。使用暖寶寶應隔著幾層衣服貼用。使用取暖器時,距離不要太近,也不要長時間對著身體的一個部位。使用熱水袋取暖時,水溫不宜過高,熱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熱。
「特別是家長要提高防範意識,如果用熱水袋溫暖孩子的被窩,應把熱水袋放於兩層毯子中間,不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或僅在睡前放在被子裡先暖被窩,孩子睡覺時應該取出來。」袁心剛介紹。
(原標題:長沙男子看電視時這樣做,2小時後膝蓋起水泡!這種病近期高發)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瀟湘晨報 央廣網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