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進寺院 慈光刺繡班在湖北東方山開班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慈光刺繡班開班儀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慈光精舍監院智傳法師發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慈光刺繡班開班儀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慈光刺繡班開班儀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學習刺繡(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學習刺繡(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學習刺繡(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學習刺繡(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建新)

2020年11月1日,湖北黃石東方山慈光精舍、湖北省圖書館東方山分館、大冶劉小紅刺繡藝術館聯合舉辦的慈光刺繡班開班儀式在湖北省圖書館東方山分館舉行。慈光精舍監院智傳法師、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劉小紅等出席開班儀式。本次刺繡班主題為「養性繡中」,眾多刺繡文化愛好者踴躍參加。

慈光精舍監院智傳法師代表主辦方向劉小紅老師表示感謝,讚嘆劉小紅老師和她的團隊多年來堅持開展公益培訓,傳承弘揚大冶刺繡,幫助一大批婦女掌握刺繡手工技能,實現創業就業,脫貧致富,堪稱金針度人的人間菩薩。

2016年,為慶祝中國航空航天60周年,劉小紅老師親自設計並繡制的作品《星雲之夢》被天宮二號帶上太空,這是中國首次將非遺刺繡作品鑲嵌在太空艙內跟人類一起進入太空。這不僅是劉老師的榮譽,也是大冶刺繡的榮譽,也是黃石人民的驕傲。

智傳法師強調,大冶刺繡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僅是一門技藝,還濃縮著大冶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希望大家珍惜難得的機遇,「養性繡中」,把自己的心安住在一針一線中,不僅學會刺繡這一門手藝,更能從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成就感。

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劉小紅老師說:「鄂東南地區刺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冶刺繡文化不是我一個人的,也不是我一個人能傳承下去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這些年來我們已經陸續培訓數萬人,刺繡培訓的意義不僅在於傳承刺繡文化,更重要的是刺繡可以幫助我們安頓身心,我休息的最好時間就是在刺繡的時候。刺繡時,可以把內心清空,把各種煩惱拋開,心會很靜,繡好之後非常有成就感,這對於化解抑鬱、自閉等心理問題有重要作用。」

胡文婷居士代表所有學員發言,對刺繡班的舉辦表示感謝,期待通過學習,提升審美觀,掌握刺繡基礎知識,利用手上的一針一線,創作出高雅的藝術品,做一個福慧雙修的「繡美人」。

慈光刺繡班是慈光精舍傳統文化進寺院「養性」系列活動之二,旨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進「四進」活動,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愛國愛教,正信正行,為促進黃石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作出佛教界應有的貢獻。(鳳凰網佛教通訊員馮富國)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湖北黃石慈光精舍舉行迎新年共修法會
    萬佛寶殿前舉行皈依儀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馮富國)2019年1月1日,湖北黃石東方山弘化禪寺與東方山藥師文化中心共同舉辦的「迎新年2019祈福消災·佛前獻供·藥師海會共修大法會」在湖北黃石慈光精舍萬佛寶殿前廣場舉行
  • 搶抓農時,自力更生,湖北138家寺院掀起春耕生產熱潮_鳳凰網
    受疫情影響,湖北佛教寺院封閉管理,嚴格落實「雙暫停一延遲」。山門封閉,寺院經濟來源大大減少,許多鄉村小廟更為困頓。湖北省佛教界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發揚農禪並重的佛教優良傳統,積極應對新形勢,一邊持續抓好疫情防控,一邊搶抓農時,自力更生,迅速掀起春耕生產熱潮。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法師們積極投入開荒耕作、除草澆水、播種採摘、搬柴運水等生產勞動,湖北省佛教協會會刊正信雜誌,紀錄了138家寺院農禪景象。
  • 湖北書畫家"慈光心經"佛教作品展寺廟巡迴展啟動
    「慈光心經」佛教作品展寺廟巡迴展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現場展出作品佛教在線湖北訊 漫漫冬日暖,慈光耀江城。2014年11月21日上午10點,湖北省武漢琴臺大劇院書畫藝術館內,數十位書畫名家匯聚一堂,參加湖北書畫家「慈光心經」佛教作品展寺廟巡迴展啟動儀式。據悉,2014年恭值五祖弘忍大師誕辰1413周年,五祖寺建廟1360周年,正慈法師升座五祖寺方丈,東方山下「慈光精舍」建成之際,為了讓佛教更好的服務社會,弘揚傳統文化,特組織此次「慈光心經」佛教作品展。
  • 《稽山慈光·雅集》蕩漾文化名山:一場清幽雅致的視聽盛宴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姜昆作啟幕獻詞中國網12月26日訊(記者 閆景臻) 25日晚,由稽山書院主辦的《稽山慈光·雅集》主題表演在浙江紹興會稽山龍華寺舉行。雅集表演之前,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姜昆作啟幕獻詞,在《稽山慈光•雅集》主題表演中,著名二胡演奏家陳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呂薇、著名笛簫演奏家杜如松、中國歌劇舞劇院青年演員王珂邇和莫小鳳,以及歌唱演員張月良、王詩沂等,用精湛的演藝為紹興會稽山悠久而又濃厚的文化表達祝福。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閩南網12月3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林海寧 文/圖)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沸騰,喝彩聲、掌聲陣陣響起,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這裡舉行。  據悉,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 陝西金臺山興隆寺慈光法師榮膺方丈升座慶典圓滿舉行
    寺院內外旗幡招展、梵音嘹亮、喜慶吉祥,海內外來賓,諸山長老、高僧大德一千餘人蒞臨致賀,萬餘善信共沾法喜,共同見證這一殊勝時刻。當日上午7時30分,升座儀式在金剛門前舉行,依照升座儀軌,興隆寺四方佛子以及與會信眾近萬餘人,齊聚金剛門前迎請慈光法師升座。
  • 正慈法師應邀在黃石慈光精舍宣講《華嚴經》
    認真聽講的四眾弟子(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耀如)2019年3月16日,正慈法師在湖北黃石慈光精舍慧日學堂宣講《華嚴經》。東方山弘化禪寺常住智傑法師說:因緣殊勝,前不久正慈法師在武漢蓮溪寺宣講《華嚴經》的時候,我就去聽過一次,這次是第二次。每一次都能於不知不覺中,被師父的"慈言"帶進華嚴之境,有那麼一刻,我感覺自己眼眶發熱,就像師父說的喜極而泣。師父說:"聖人無夢,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轉煩惱為菩提。"末學在修學遇到障礙時,想想師父所講,真有莫大的力量。
  • 浙江雪竇山資聖禪寺2013年「慈光人生」禪修營通啟
    雪竇山資聖禪寺「慈光人生」禪修營,就是要通過講授佛法、實踐禪修、行腳參學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培育我們的心靈,並引發大家發現真正的自我,從虛妄的自我觀念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報名須知:一、主題:雪竇山資聖禪寺2013年「慈光人生」禪修營二、時間:2013年7月18日—24日三、地點:浙江省奉化市雪竇山資聖禪寺四、人數:100人;五、內容:佛學知識、禪修實踐、傳統文化、行腳參學、皈依放生、傳燈祈福等;六、招生和錄取1、報名資格:須年滿18周歲——35周歲,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的男女青年
  • 面對焦慮中的企業家,慈光法師在這場特殊的會長圓桌會上如是說……
    企業家們在寺院師父的帶領下參觀歸元寺慈光法師在開場時首先歡迎了大家,他說,生存和存在需要學習佛的德行和智慧,有了這些德行和智慧,讓我們的夢想更成真,生活更加幸福,這麼多成功企業家在這裡,作為出家人參與進來,和大家一起學習,感到高興和榮耀。
  • 7-18 浙江奉化:雪竇山資聖禪寺2013年「慈光人生」禪修營
    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3年7月18日至24日,浙江省奉化市雪竇山資聖禪寺將舉辦「慈光人生」禪修營,通過講授佛法、實踐禪修、行腳參學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培育大眾的心靈,並引發大眾發現真正的自我,從虛妄的自我觀念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具體情況如下:一、人數:100人。
  • 湖北「三國傳說」等21項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新社武漢12月4日電   記者4日從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由湖北省申報的「三國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武漢雜技」、「越調」、「楚劇」、「嶽家拳」、「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等21個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作為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州素有「文獻名邦」美稱。漢、白、彝、回、傈僳、藏、納西等多民族聚居融合過程中也創造出了璀璨歷史文化。2011年3月,大理被原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切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依託大理州豐富的白族非遺文化資源,率先在大理市東門完小開展非遺進校園創新實踐。
  • 非遺文化世屹集團與善行團基金為武漢捐贈2800萬物資
    3月1日,由中國非遺行業領軍企業,籤約近50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世屹集團董事長徐志鵬、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善行團公益基金創建人鋼子共同帶隊,滿載近300噸價值2800萬醫療、生活物資及非遺產品,共24輛運輸車從山東、福建、遼寧等地出發,3月3日抵達湖北省武漢市,並送達武漢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等相關單位。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揭曉
    央廣網長春12月28日消息(記者劉源源)正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第五屆吉林雪博會及第八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上,發布了《2020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報告》,同時揭曉了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非遺文化「新種子」
    10月25日,i國際私塾聯合雨花非遺館與長沙師範學院附屬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作為全外教少兒英語教育的踐行者,i2國際私塾致力於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和全球勝任力。觀察現英語教學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嚴重,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社會的發展與企業社會擔當,促使機構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
  • 中科大非遺人群研修班開學 20名學員學習造紙術
    人民網合肥5月16日電(記者 苗子健)5月16日上午,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非遺人群研修班舉行開班儀式,該班首批20名學員正式入學,接受為期1個月的學習。 據了解,舉辦此次研修班是國家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的內容之一,是新時期非遺保護的重要戰略,目的是為了提升傳承人群的文化素養、美術基礎、設計意識、傳承能力,從而提高傳統工藝的審美水平和實用程度,逐步培養出民族特色的國家品牌,有效推進非遺的保護傳承。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2008年,古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格薩(斯)爾》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項目的社會知名度大幅提升,各級政府加大了保護力度,傳承人也有了更多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於看到了發展曙光」,劉香蘭說。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