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把金魚的知識和內容基本出完了,算是2021年初致敬一下觀賞魚國粹,那麼接下來要聊聊另外一種觀賞魚,我個人也很喜歡的,也認為可以代表我們中國觀賞魚國粹的魚種:中國鬥魚。
中國鬥魚其實真正登上觀賞魚的舞臺,被大家所認可為觀賞魚的時間不長,才不到10年的時間。或許是由於中國鬥魚太普遍了吧,幾乎國內各個地方都有,只是由於地區不同,表現型有些許不同,不過總體表現可以總結為:南叉北圓,也就是南方的中國鬥魚多為叉尾,也叫剪刀尾,而北方的中國鬥魚多為圓尾。
父輩的共鳴:初遇中國鬥魚
我們90後父輩一帶就經常在田間溪流裡遇到這種極具魅力的魚兒,有的對魚類感興趣的就會捉回去飼養,根據大家比較模糊且沒提前對好的口徑來說,就是賊好養,很耐養,水髒也能活。可是具體原因或許大家不知道,因為鬥魚特殊的魚鰓結構,使得它們的呼吸方式也很特別:直接呼吸空氣裡的氧氣。所以水髒與否,水體裡含氧量多少,對它們的影響並不大,總之只要能讓它們跑到水面透氣,就可以了。
關於中國鬥魚的叫法和名字,也有非常都,那是由於不同地方的語言導致的,而「中國鬥魚」這個叫法算是比較官方的統一叫法了,不然有時我們都不知道,菩薩魚,龐浦賴,沙蟒這些是指什麼玩意兒。
以上是關於中國鬥魚的一些雜談,相信也能引起部分魚友的共鳴,接下來我想聊聊自己對中國鬥魚的看法,為什麼認為它可以成為中國觀賞魚國粹的後起之秀。
中國鬥魚具備極強的觀賞性潛力
觀賞魚之所以叫觀賞魚,那是因為某種魚類具備觀賞性,而這裡想跟大家強調一點,觀賞性不單單指的是形態,也可以指行為,怎麼說?形態指的是某條魚的體色,身型,遊泳姿態等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或者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叫顏值。而行為指的是魚類需要在特定條件下才會表現出來的狀態,比如交配,築巢,打鬥等等。而中國鬥魚具備開發兼具形態和行為的觀賞性。
中國鬥魚的行為觀賞性就不用多說了,是它們的成名要點,起處的中國鬥魚,也就是最原始的中國鬥魚其實給人的感覺是黑不溜秋的,也不是那麼好看,主要飼養還是由於發現了它們打鬥時還是比較精彩的,挺好玩兒,所以就養了。
而在飼養中國鬥魚的時間裡,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中國鬥魚是很好繁殖的。因此就有了我們把中國鬥魚雜交進行基因改良的可能。而有了基因改良的可能,我們就可以像培育金魚那樣,把中國鬥魚往我們想要的表現方向去培育。這裡有的網友可能會說,金魚在中國發展了幾千年了,經過了幾千年的培育才有了現在的成績,你鬥魚就是從泥池子裡蹦出來的,怎麼可能趕得上。
金魚和中國鬥魚改良條件&進程對比
不可否認,金魚確實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歷史,也取得了現在非常不錯的成績。可是大家可以對比下金魚和中國鬥魚有何區別。我給大家簡單羅列一下:
1、繁殖周期不同:
金魚一般一年一產,多的話也是兩年三產,如果再多那存活率就受到影響了,而中國鬥魚一年隨便繁殖個三四次都沒問題,繁殖周期是不同,也就決定了改良的進程是不一樣的。雖然說這也抵不上幾千年的歷程,不過時間確實縮短很多了。
2、生長周期不同:
金魚從剛出生到能繁殖,至少需要7個月才可以,而中國鬥魚這個時間可以縮短1-2倍。這就意味著,每一代基因改良的表現,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看到結果,以便下一代進行更好的優化調整。
這兩個因素對比起來,中國鬥魚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的。另外還有一個不是魚的因素,那就是現代的飼養物質條件和科技,比以前好得多,那也意味著可以增強魚苗的存活率,甚至縮短生長周期。
綜上所述,中國鬥魚若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培育出更具觀賞性的個體,其實難度並不大,或許再用不到5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其實看看鄰居,泰國鬥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始種的泰國鬥魚其實長得也很普通,後面也是經過N多次的人工改良才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泰國鬥魚的樣子,才有了那麼多個細分品種。而中國鬥魚在改良的路上比泰國鬥魚起步晚了一些,可是如果堅持下去,泰國鬥魚就是先例,完全可以借鑑。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鬥魚想要進擊世界級觀賞魚舞臺的路,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真正成為中國觀賞魚國粹更需要時間沉澱,即便現在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作為從小也接觸不少中國鬥魚的我來說,個人情懷還是有,也期待中國鬥魚在接下來能在觀賞魚的大舞臺上一展拳腳。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