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魚,色彩絢麗,身段細長,氣宇軒昂,特別是那誇張的剪刀狀尾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曾廣泛分布於中國野外的溪流、溝渠,有著諸多別名。部分別名如下:
難道這就是風暴降生的塔利安一世,鐵王座正宗繼承人,安達爾人與先民正王,七大王國守護者,龍之母,大草原的卡麗熙,不焚者,奴隸的解放者——丹尼絲養的那條魚嗎?

中國鬥魚生物學的分類位置如下:
硬骨魚綱,全骨魚下綱,骨鰾總目,鱸形目,攀鱸亞目,鬥魚科,鬥魚屬,圓尾鬥魚,紅藍叉尾鬥魚,香港黑叉尾鬥魚,越南黑叉尾鬥魚。

中國鬥魚之所以叫中國鬥魚(後面簡稱國鬥),得益於它們的習性,不論是原生品種,亦或是改良品種,均有因佔據領地、守衛巢穴、保護幼魚而相互攻擊的習性,即以好鬥而得名,這點在繁殖季節更明顯。國鬥不僅喜歡內鬥,對外也是戰鬥力十足,也會撕咬其他品種的魚,尤其是長的豔麗好看的,大小差距不大的。
在野生環境下,生存競爭殘酷,在體型上,國鬥並不佔據優勢,通常只有五六釐米到十幾釐米,食性上也不特別,和絕大多數小型魚一樣,孑孓(jié jué)、紅蟲、水蚤、小昆蟲等等,產卵量也不多,數量通常是幾百到一千。那麼,國鬥是憑什麼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活下來呢?
漫長的進化中,國鬥進化出了褶鰓,這一獨特的結構,能夠在空氣中直接呼吸一定量的氧氣,從而使國鬥在含氧量較低的水中進行生活。國鬥體質健壯,適應溫度寬廣,在較差的水質條件中也能生存,大部分國鬥分布在亞熱帶地區,但在黑龍江也有圓尾鬥魚的分布。
在延續種族方面,國鬥也有自己的優勢,鬥魚的繁殖方式為泡沫築巢,即雄魚用嘴吸入空氣,再吐出相對不容易破碎的泡泡,形成泡沫巢,雄魚與雌魚在巢下進行交配,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完成受精,之後雄魚會把散落的魚卵收集在一起。之後,雄魚會把母魚趕走,獨自負責整個孵化過程,這個時候的雄魚為了保護下一代,變的十分兇猛,即便是人把手伸過去也會被咬(不痛,如無必要,不要嘗試)。孵化後的小魚苗,有時可能因水流或者自身遊動而偏離浮巢,雄魚會用嘴含住,讓幼魚重新歸位。這種繁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幼苗的孵化率和成活率。



國鬥的文字記載歷史可上溯到宋朝,據張世南《遊宦紀聞》中記載,「三山溪中產小魚,斑紋赤黑相間。裡中兒豢之,角勝負為博戲。昔有鬥禽,未見有鬥魚,亦可觀也。」「斑紋赤黑相間」,指的表示紅藍叉尾鬥魚。德國著名的觀賞魚專家弗蘭克·舍費爾 (Frank Schafer)在《迷鰓魚大全(AllLabyrinths)》(1997)一書中對中國鬥魚的評價是:「最早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迄今為止最美麗的魚種之一。」可見,國鬥作為觀賞魚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驚人的魅力。
開頭說了,國鬥曾廣泛分布中國,那麼現況如何呢?在野外,越來越難以找尋到這些小生命的痕跡,一個是環境汙染,儘管國鬥的生命力頑強,但也架不住化肥除草劑、工業廢水以及不斷擴張的城市化,另一個則是過度野採、電魚毒魚等等竭澤而漁的做法,對國鬥種群造成嚴重的打擊。
有人可能會說,雖然國鬥越來越少,但是也沒被列入保護物種行列,我們要把精力集中在更需要保護的動物身上。沒錯,珍稀動物更需要保護,這一點不論是理論出發,還是從實際出發,都講得通。我們的力量終究有限,人力有時而窮,從大局角度出發,合理的統籌分配可以更好地保護自然,珍稀動物面臨的威脅相對來說更為緊迫,需要更多的力量來進行保護。只是從一條普通國鬥的角度出發,我想說動物本身沒有價值,動物的價值是「被」人賦予的,動物的保護等級也是「被」人制定的,珍稀動物也是一步步「被」人珍稀的。
動物面臨的困境,主要是環境汙染,棲息地破壞和過度開發,總的來說,是因為人。動物保護所需要的力量太多了,大到讓人覺得,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多我這一份不多,少我這一份不少,真的不多,真的不少嗎?小時候,那隻被少年扔回大海的海星會告訴你,它真的在乎你這一份力量。人力有時而窮,盡人事而待天命,豈可坐而不動?多走幾步路,多給動物保護一些關注,少用一個塑膠袋,少開一個燈,便能給動物保護注入一份新的力量。
最後,給大家欣賞一下四大原生品種的國鬥。




△內容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林潔琪,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