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水下生態攝影達人-孫文謙先生這次又有新作品了!這次他前往臺灣北部某處水域,主要是為了拍攝原生淡水魚類-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棲地生態;可惜相關視頻只放在facebook(臉書)上,尚不開放在其他影音平臺中分享,不過好在我們還可以從作者授權的一些照片中窺見其原生環境的面貌。
從圖中可見該水域的水質算是相當清澈,當作者將手放入水中時,許多不怕人的蓋斑鬥魚亞成魚及沼蝦便立刻從深處現身,並好奇地在皮膚上啄食;只是你會發現現身的蓋斑鬥魚尾鰭末端並不像人工圈養個體那麼完整、展現出漂亮的大琴尾,這可能是遭受其他魚類啃咬或半夜受到沼蝦偷襲的緣故,有些可惜!不過整體來說,其體色紅藍對比鮮明,如果經由人工馴養一陣子待魚鰭長齊,應該是不可多得的好物才是!
這種小時候在田野溼地中隨處可見的美麗魚類,因為人為開發及汙染的緣故,已逐漸消失於野外,僅殘存極少數零碎棲地還能發現這種魚。即使如此,在孫老師所拍攝的影像及圖片中可以發現,除了青鱂魚和粗糙沼蝦等原生生物外,這些水域早已被其他許多外來種,如野生孔雀魚、日光劍魚等魚類佔據。
更慘的是,你根本不無法得知這些蓋斑鬥魚究竟是當地的原生種或是人為放流的水族品系;因為即使是同一種魚,因為地理上的區隔,會使得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個體因為適應當地水文、氣候、環境生態的不同而演化,並出現遺傳分化的現象,這些現象通常會在體型、體色、體紋等外觀特徵上形成差異。
我知道目前有許多魚友正在對國鬥進行選育改良,不過在此奉勸不論是身在大陸或臺灣的魚友,即便你是好意想復育野外的鬥魚族群,都不應該隨意將你魚缸裡養的野生或人工品系鬥魚放回任何一處天然水域,因為這不但會干擾它們原本的遺傳特性;野放在原本不屬於它們的原生水域中還會進一步成為另一個外來種,影響當地的生態。
小檔案|蓋斑鬥魚
學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英文俗稱:Paradise fish
中文俗稱:臺灣稱蓋斑鬥魚或三斑鬥魚;中國大陸稱中國鬥魚(國鬥)、花手巾、普通叉尾鬥魚(普叉)等
簡介:蓋斑鬥魚一種小型的淡水迷鰓魚,原產於中國南方的海南島、廣東、廣西、中南半島,以及臺灣等地,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喜愛棲息在流速緩慢的稻田、池塘、溼地等水生植物豐富的地帶,以浮遊生物及水生昆蟲為食。
繁殖期公魚會在水面築泡巢,吸引母魚交配;產卵後公魚會將魚卵銜至泡巢中孵化,繁殖容易。本種為繼金魚後,第2種被傳入西方的中國觀賞魚,也是第1種被帶到歐洲且能成功人工養殖的淡水熱帶魚。除了俗稱小白兔的白子人工繁殖個體外,目前在中國已出現許多人工選育或雜交品系。最大總體長可達10公分以上。
- 完 結 -
能看到這裡的一定是 「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