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腐文化盛行時就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你之所以還喜歡女人,是因為還沒遇到你心動不已的男人。放下偏見,去追求真愛吧!」現在回頭看看這句話,雖然不知道「偏見」是否依然還是偏見,但同性戀的問題早已被社會各種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成為了備受關注或許有還稍微有些敏感的社會熱點。
世界各國同性戀人數比率排行榜,中國有6550萬同性戀
性取向的決定因素
認為性取向是先天形成不可改變的理論,大多是從生物學角度出發。 如同我們常說的,在面對喜歡的異性時,總覺得對方身上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身上總有一種特別好聞的氣味,但是當事人和同性都不覺得。 生物學認為一個人的性取向,是在母體時所接觸的雌雄激素偏重度,以及出生後個體體內的雌雄激素決定的,因此,性取向具有先天性。
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關於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當今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總之,重要的是應當認識到性取向是因人而異的。
傳統判斷性取向的方法
1、對某種性別(非個體)的強烈排斥感和害怕接觸感,可以排除相關性取向。 2、與第1點相對,不介意與一類性別的親密接觸,並且感到愉快,可以知道具此類性別的易感性性取向。 3、情感。強烈的感情並且持續時間較久,相處時擁有依賴性安全感。那麼具有相關性別的性取向傾向。這也是為什么女性雙性戀多的原因。
人臉辨識科技也可運用在分辨性取向上
美國史丹佛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只要根據臉部的照片,人工智慧(AI)就能判斷出一個人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且準確度最高可達到9成。柯辛基(Michael Kosinki)與他的團隊,以美國交友網站3.5萬名男女會員照片做為樣本,透過機器學習技術研發出一套AI同志雷達演算法,並將測試結果刊登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
這項演算法號稱,只要有清楚的正面及側面照片,就能夠知道此人是不是同性戀,且分辨出同性與異性戀男性的準確度可達81%,分辨出同性與異性戀女性的準確度則為74%;若一次辨識同一個人的5張照片,準確度則會提升到男性的91%與女性的83%。另外,其辨認女同志的準確度較低,則支持女性性向較容易改變的論點。
相較之下,人的肉眼目測準確度就低上許多,人眼辨別男同志的準確度為61%,女同志為54%。柯辛基表示,這代表臉部所提供關於性取向的資訊,比起人類大腦所解讀的要多上更多。
此一研究結果與產前激素性取向裡論類似。該理論主張,一個人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與他胎兒時期在子宮內接觸的雄性激素有關;柯辛基的研究則指出,同性戀可能有固定的臉部發展模式。這代表同性戀並非後天形成,而是天生的,但這項研究並沒有納入有色人種、跨性別與雙性戀族群。
該研究在媒體上曝光後引發各界關注,卻也再度掀起人臉辨識是否合乎道德、個人隱私,或可能遭反LGBT團體濫用等議題。柯辛基對此則表示,AI技術早就已經存在,人們也早已失去隱私,但政府與企業可以藉機考量這項研究的風險,以及該如何規範。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