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之行必須去高爾山
高爾山海拔一百五十米,因地勢雄險、高屋建瓴,歷史上為各個朝代所重視。漢代的高勾麗山城和唐朝時的安東都護府均建於此。相傳高爾山有十六景觀,曾傾倒大量文人墨客:有"登山欲上古浮圖,碧蹬朱巖迷煙樹"之詩句,也有"山逼諸天,到此已窮千裡目;門依半山,何需再上一層樓"之楹聯。高爾,滿語為山槐,意即此山槐樹頗多。而事實上高爾山卻也多樹,森林覆蓋率高達90%,並且有30%為常青樹。每年4月中、下旬,正值全山杏花爭相開放,千樹映雪,十裡沉香,景色迷人。
從公園正門進入,沿東路389級石階或西路432級石階可登臨山巔。歷經900年風雨的遼代古塔就雄踞於西峰的峭壁之上。古塔為正八角形,用多種型制的青磚砌築而成,實心密簷,狀如立錐。塔身自下而上,用密簷、鬥拱分出比例勻稱的層次。每層又用磨磚立柱,構成了八個對稱的園弧形犄角。遠遠看去,通體線條簡潔明快;臨近細觀,則各部製作精細工巧,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才智和卓越技藝。1904年日俄戰爭時,塔下部東南面曾被炸毀。人們現在看到的是1996年撫順市投資60萬元全面修補後的遼塔,氣勢更加輝宏。
在高爾山腰,觀音閣平地拔起峭然有逼天之勢。看飛簷畫棟和山色長空溶為渾若天成的壯美圖畫,人們常常感嘆設計者的別具匠心。觀音殿是觀音閣的主體,相傳為明代中葉所建,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大殿背倚山崖而築,由於高低層次配合巧妙,充分利用了空間,竟使它產生了一種匯險峭與肅穆於一處、溶簡古與雄奇為一體的獨特魅力。1993年,觀音閣被重新修建之後,已成為撫順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漫步山間,可見各式太湖石,大、小;方、圓;或散放,或堆集皆成趣。更有仿古亭、廊、樓殿掩映綠樹叢中,巧繪丹青、琉璃罩頂,平添了幾分古典園林之美。
「高爾山」來歷。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是「滿語」說,即「長滿槐樹的山」。此說代表人物為佟達。
一種是「漢語」說,即「高大的山」。此說代表人物為曹德全。
究竟那種才符合事物本來面目,恐怕是歷史之謎。
由撫順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寫的《撫順滿語地名》一書中寫道:
「高爾山,山名。在撫順市區北,渾河北1公裡許。『高爾』義山槐。以山上多槐樹得名。」
-----撫順地名辦編《撫順滿語地名》
在70年代以前沒有任何一本史料和志書上有關於「高爾山為滿語槐樹之意」的記載。
80年,撫順成立「地名辦公室」,地名辦公室的有關同志把撫順的一些疑似滿語的地名拿給一位滿語專家解讀後,才得出「高爾山為滿語槐樹之意」的結論。
從此,凡涉及「高爾山」的文章無不以「槐樹」釋之,高爾山公園內更是在一塊漂亮的大立石上書以「槐蔭」兩個字,以提升公園的意境。
撫順本土學者佟達
把高爾山來源於滿語「槐樹」一說,與明朝時「建州女真赴京朝貢」之事聯繫起來,
在其所著《高爾山》一書的寫道:
「當年建州女真赴京朝貢或馬市商旅從撫順城路過引頸北顧之際,但見一脈山巒槐樹籠陰。於是,他們便以山地漁獵民族直觀表現大自然風物的傳統習慣,把這座青山叫做,「高爾』,高爾山滿語意為『長滿槐樹的山』。」
對於地名來歷自己理解就可以了!因為都是傳說那些事。
撫順高爾山遼塔建於遼道宗大安四年(1088年),是撫順市最早的高層建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塔用多種型制的青磚砌築而成,塔身八角形,九級密簷,塔身腑部直徑6.8米,向上逐級縮小,通高14.1米。塔身高自下而上,用密簷、鬥拱分出比例勻稱的層次,每層又用磨砌立柱,構成8個對稱的圓弧犄角。在八面塔身上各有深約15公分的長方形佛龕,上有磚雕寶蓋,龕下有飛天拱託,各自組成一幅完整的浮雕圖案。
古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頂、塔剎5個部分組成。
塔基圓形,為1928年維修增加的固基工程,原塔沒有這個塔基。
塔座為八角柱體,原為束腰須彌座,浮雕力士、蓮臺、壺門,是佛教教義中須彌山的建築寫意。後世維修改成等腰八角柱形座,造成硬傷。
塔身八面皆有佛龕。佛龕上有磚雕寶蓋,寶蓋為垂嶂懸珠,寶蓋兩側浮雕飛天。佛龕上雕卷門,下雕蓮臺,蓮臺上浮雕佛尊。
塔頂磚雕9級密簷,系仿自中國樓閣式建築的重重飛簷。各層密簷的8個角脊上各懸一隻驚雀鈴。第一級密簷下接塔身,簷下角柱磚雕仿木五鋪作鬥拱,兩個角柱之間補間鋪作一朵(鬥拱是柱子與屋頂的過渡部分。由於我國古建築的屋頂脊為伸出於柱外的懸空屋簷,為解決承重問題,就在柱上設置鬥拱,猶如傘面一樣,託舉起前伸懸空的屋簷。鋪作是對每朵鬥拱的稱呼。鬥拱由層層木料鋪迭而成,每層算作一跳,兩層算作兩跳,依地類推。出跳級數加上常數3就是鋪作數字。例如高爾山塔出跳兩級,加上常數3,就是五鋪作。補間鋪作是指兩柱之間的鬥拱)。
塔剎是在塔頂豎起一根剎杆,直插雲天。剎杆由下向上依次套接蓮臺、相輪、覆缽、圓光和仰月,蓮臺象喻佛尊;相輪意謂「表相高出」,起著仰視敬佛的作用;覆缽為僧人餐具,意指聖賢應該受人供養;圓光與仰月象喻光明日月。「剎」是梵語「剎多羅」的略稱,原意指土地、國土,引伸為佛寺和佛國,所以我們往往把佛寺稱作古剎。
根拓20世紀30年代出土於古塔附近的石經幢上所刻寫的「大安四年」銘紀,可知貴德州寺廟和寺塔建於1088年。
晚清《撫順縣誌略》和民國的《撫順縣誌》異口同聲的說高爾山塔「年代無考,疑為唐住持僧復賡藏骨之塔」。唐代是否在高爾山上建塔,沒有確正。此塔為遼塔無疑,與唐無關,此其一。其二,塔屬遼代寺廟附屬建築。其三,古塔若為「藏骨塔」,那就是認定高爾山塔為墓塔。如果是墓塔,塔上必題刻塔主姓名或供奉塔主塑像。而此塔八面供奉蓮臺佛尊,非是墓塔。假如西塔是為復賡藏骨的墓塔,那麼,已經倒塌的東塔又是為誰藏骨呢?其四,高爾山塔是佛塔,通常胎藏佛牙、佛舍利、佛經、佛像或其他法器,因此,通常又叫作xxx舍利塔。
從古塔附近出土的石經幢!這個石經幢的造形為八角石柱,柱上八面滿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幢其實就是一所大座袖珍的經塔,多由捐資修建佛寺者刻制,一般立在寺前或塔前。以,經幢上刻寫的年代通常就是佛寺的起建年代。根據經幢上「大安四年」的紀年,可知費寺、佛塔建於遼代道宗時期。
據範姐介紹還有一顆神樹,由於當時路途不允許,沒有去成,據撫順7000網介紹:
高爾山風景區有一棵神樹,距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這棵神樹生長在高爾山風景區最北端。距高爾山遼塔15公裡,從高爾山遼塔出發,徒步行走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在通往神樹的崎嶇山路中,地勢蜿蜒起伏,森林密布,自然風光秀麗險峻。
據神樹志記載:神樹(油松)存世三百餘年,凝眸遠望,居清永陵至瀋陽北陵連線。神樹樹高10餘米,樹冠呈傘狀,樹幹挺拔,枝葉碧綠茂盛。
提到高爾山很感慨,有人說山就像父親,又比如登山的過程恰如人生,這座山飽含撫順的文化和歷史沉澱,真應該好好利用和開發,打造撫順自己的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