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表彰三人關於黑洞的發現。黑洞是宇宙中質量最大、最神秘的天體。
獎項的一半被授予89歲的英國物理學家RogerPenrose,他在1965年用理論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能推導出黑洞的形成。黑洞的引力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
獎項的另一半被授予55歲的美國天文學家AndreaGhez和68歲的德國天文學家ReinhardGenzel,兩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特大質量緻密天體,這也是最為人熟知的黑洞。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Ghez和Genzel領導的團隊一直在繪製靠近銀河系中心的恆星運行軌道。他們從研究中得出結論:必然存在一個質量極大、不可見的天體控制著這些恆星毫無章法的運動。負責頒發獎項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人馬座A*(SagittariusA*)是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特大質量黑洞的迄今最有力的證據。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Ghez是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女性獲獎者最少的諾貝爾獎項。
「獲得這個獎項我很激動,作為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我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份責任。我希望能激勵更多年輕女性一起研究物理學,這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領域。」Ghez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HeinoFalcke說:「我一直認為,他們對確定黑洞的存在做出了根本性的貢獻。他們從各個角度測量了銀河系中心黑洞的質量。並且,Penrose從數學上證明了黑洞是可以存在的。」
Ghez和來自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Genzel將平分價值1000萬瑞典克朗(110萬美元)的獎金的一半,89歲的Penrose將獲得另一半。
加上今年的最新頒布的獎項,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獲諾貝爾獎人數排名:
第1名:美國(382人次,不算獲獎後加入美國國籍的人)
第2名:英國(133人次)
第3名:德國(109人次)
第4名:法國(69人次)
第5名:瑞典(31人次)
第6名:日本(27人次)
檢驗一所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大學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最高標準,就是理工類畢業生能否拿到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第二個標準就是他們是否需要去美國名校鍍金,以去美國名校深造為榮。顯而易見,清華、北大不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是。東京大學的理工類畢業生幾乎不去美國名校留學,去留學的基本上是學文科的,比如政治學、地域研究、經濟學之類的。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兩人的獲獎填補了我國諾獎領域的空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獎的頒發並不是說你有一個大的突破立馬今年就能獲獎,一般獲獎的是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前的重大研究,比如今年頒發的幾個科學獎項,都是幾十年前所做的研究,平均來看,獲獎人發表研究成果的年份和獲獎年份之間大概有25年的時間差。
我國近些年來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研方面,加大了投入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原創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或許在若干年之後,我國也會有一波諾貝爾獲獎熱潮。
雖差距尚在,但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