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專業工具,當然也包括分析儀器。2018年6月16日,在西安召開的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上,16位學者帶來精彩報告,介紹課題組在分析儀器和裝置研發的最新成果。
報告人:廈門大學 楊朝勇教授
報告題目:液滴微流控單細胞分析器件與方法
數字微流控(DMF)是一種基於微電極陣列來實現離散液滴精確控制包括產生、移動、分裂、混合等操作的新型液滴操作技術,具有低成本、易加工、易集成、並行性高和全自動化的優勢。為實現高通量、高靈敏地檢測單細胞內低至單拷貝的DNA,RNA和蛋白質,課題組發展了瓊脂糖液滴高通量單細胞RNA反轉錄擴增等技術,實現大規模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課題組還發展了基於液滴微流控的多肽篩選方法,實現了特異性多肽的高通量和集成化快速篩選。
報告人:西南大學 黃承志教授
報告題目:光散射分析儀器的今非昔比
光散射是光子與不均勻介質發生諸如碰撞等作用時偏離原來的傳播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開的自然現象。國內多個課題組開展了一系列優秀的研究工作,通過引入相干光譜技術檢測散射光信號、搭建超靈敏的流式細胞儀、暗場散射技術實現了高單靈敏分析。未來,通過引入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物理光學技術,結合納米光學探針的開發,人們會開發智能化、智慧化的超高靈敏的光散射信號檢測儀器。結合超高靈敏度的光散射顆粒計數器,光散射技術在環境和臨床生物顆粒中將擁有更廣泛的應用。
報告人:廈門大學 顏曉梅教授
報告題目:納米流式檢測技術的研發及其生物分析應用
針對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納米科技、食品安全、能源材料等領域日益增長的單粒子水平納米顆粒表徵需求,課題組首創性地結合瑞利散射和鞘流單分子螢光檢測技術,研製成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納米流式檢測裝置(NanoFCM),將二氧化矽納米顆粒、病毒、細胞外囊泡的單顆粒散射檢測下限推進到24 nm、27 nm和40 nm,較傳統流式細胞儀的散射檢測靈敏度提升4-6個數量級。NanoFCM可對單個納米顆粒的散射和多色螢光信號進行同時檢測,實現顆粒粒徑、濃度和多種生化性狀的定量表徵,粒徑解析度媲美透射電鏡。成果得到全球頂尖研究機構和高科技公司認可,開始試用與合作。
報告人:四川大學 段憶翔教授
報告人:分析儀器的發展趨勢和研發現狀
分析儀器的便攜化、小型化、多樣化已成為當今分析儀器科學發展的趨勢與潮流。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資金的資助下,課題組開展了LIBS相關研究,同時開展了基於雷射光譜的儀器研發工作。目前,已成功研發出臺式、可攜式和手持式LIBS儀器,並創造性地將LIBS技術和拉曼技術結合在一起,研發出可以同時獲取樣品分子信息和元素信息的LIBRAS儀器,可用於元素形態分析和化學物質的成分鑑別及液體中重金屬的直接分析。課題組還對多種現場檢測儀器的研發與應用展開研究,並開發出了MIPDI、MFGDP、MPP等多種新型常壓解吸質譜離子源。
報告人:上海交通大學 曹成喜教授
報告題目:電泳滴定晶片及其POCT 技術
課題組提出蛋白質電泳滴定理論與晶片技術,解決了蛋白質表面殘基滴定分析,乳品蛋白含量滴定晶片技術,乳品食品以次充好的定量分析問題。與經典的凱氏定氮相比,電泳滴定晶片技術具有簡單、快速、低耗等優點,尤其是有抗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幹擾的作用。此外,課題組還提出了酶催化-電泳滴定多參數分析模型、理論和晶片技術,通過在線酶反應-電泳滴定偶聯晶片模型發展相關理論,將該方法用於臨床實際樣本的分析,結果與標準方法一致。
報告人:中山大學 李攻科教授
報告題目:複雜樣品在線分析前處理裝置研究進展
樣品前處理裝置獨立於分析儀器,使樣品前處理和分析檢測變成兩獨立的過程,並以離線模式手工操作,嚴重影響了分析速度和分析結果的準確度、精密度。課題組針對複雜體系分析中存在的樣品前處理瓶頸問題,開展了多功能在線樣品前處理聯用系統的研製。設計研製在線預處理、在線富集、在線檢測的通用接口裝置;篩選和製備新型樣品前處理介質,研製在線富集裝置;結合色譜及光譜檢測技術,構建了在線樣品前處理聯用系統;發展了系列生物、環境、食品和醫藥等複雜樣品中痕量組分及其代謝物的在線分析方法。
分析儀器與裝置前沿論壇
除上述6位專家外,另有10位專家分享最新成果,分別是:
報告人:太原理工大學 李曉春教授
報告題目:基於藍光技術的心肌梗死標誌物的快速定量檢測
報告人:中山大學 孫端平博士
報告題目:基於MOF的超靈敏雙適配體電化學傳感器用於特異性檢測結核分枝桿菌
報告人:廣州大學 張玉微教授
報告題目:螢光單分子單納米粒子分析技術及應用拓展
報告人:華東師範大學 李迪教授
報告題目:界面單個酶分子運動軌跡與酶促反應的關聯研究
報告人:山東師範大學 張春陽教授
報告題目:單分子檢測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研究發展
報告人:華東師範大學 張帆博士
報告題目:掃描電化學探針(SECM)的生物傳感技術
報告人:上海交通大學 王薇薇博士
報告題目:基於核殼型介孔磁性微球雙目標識別策略的構建及其在乳腺癌循環腫瘤細胞中的應用
報告人:國家納米中心 孫佳姝研究員
報告題目: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循環腫瘤標誌物檢測
報告人:華南理工大學 王立世教授
報告題目:超靈敏、高選擇性的傅立葉變換伏安法
報告人:復旦大學 王旭東教授
報告題目:細胞內多參數螢光納米傳感器的研發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