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點,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傳達室的師傅都會準時迎來陶緒堂的微笑;晚上10點,送走他離去的背影。鬥轉星移,他的時間表始終如一。巨大定力來自於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結――
用赤誠報效國家
陶緒堂曾經在日本學習、工作了十一年。2002年回國不久,他便向組織提出了入黨
申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
把陶緒堂帶入晶體世界的是蔣民華院士。1983年,能夠考取碩士研究生的還屬鳳毛麟角。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後,陶緒堂以優異的成績,幸運地來到蔣民華院士麾下,從事新型非線性光學新材料的研究。
在蔣先生指導下,陶緒堂參與開闢從有機―金屬配合物中探索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新領域,首次生長了二氯氨基硫脲合鎘非線性光學晶體。合成並生長了非線性光學效應大、紫外截止波長短的雙硫氰酸鹽系列晶體,首次在有機晶體MHBA中獲得了半導體雷射直接倍頻紫光輸出。相關工作在Appl.Phys.Lett.,JCG等國際期刊上發表後,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1989年12月第一屆國際有機晶體生長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作為唯一出席這次會議的中國代表,27歲的陶緒堂在大會上作了報告,引起各國學者高度評價。
1991年,所裡推薦他到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通過三年刻苦的努力,他通過延伸和電暈極化相結合的方法,首次在有機高分子非線性光學材料中實現了雙折射位相匹配;首次報導了有機金屬配合物高分子非線性光學和電致發光複合材料;以第一作者在美國化學學會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篇,獲日本材料學會優秀報告獎。
2002年他舉家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短短四年多,他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973課題子項目、軍工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等課題,很快在硫銦鋰系列紅外材料、全新的含碲鉬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及大尺寸摻釹GGG晶體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課題組成員一起開展了有機半導體和雙光子吸收材料的研究工作,白手起家,在建設實驗室的同時,申請專利7項,授權3項,已在包括JACS,JPCB,JCP等雜誌發表SCI論文60餘篇,有的文章實現了晶體所零的突破。他作為學術帶頭人的「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功能晶體材料」創新團隊,已經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受項目資助300萬元。
團體賽的金牌分量更重
2004年擔任晶體所所長、實驗室主任以來,陶緒堂為團隊的發展方向、硬體建設、團隊氛圍做了大量工作。
在發展計劃和研究方向上,他鼓勵大家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圍繞國家重大工程開展研究、組織團隊。目前已形成了以國家重大工程「神光工程」,「白光工程」及「強雷射工程」所需要的大KDP晶體,寬禁帶SiC晶體及新型雷射、非線性光學晶體為主要研究目標的研發隊伍。其中大尺寸優質KDP晶體是大功率雷射器的關鍵部件。「神光工程」是世紀之交我國光學領域最宏偉的科學工程,將全面帶動相關科學技術攀登世界水平,其作用和意義不亞於當年的「兩彈」。
陶緒堂曾經建議學校加強對30多歲青年學者的培養,得到學校高度重視。如何協調團隊關係?陶緒堂說,工作中依靠領導班子和學術委員會成員集體的力量,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利益分配上實行付出與所得掛鈎。另一條原則是要容人,善於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創造和諧寬鬆的科研環境。所裡還定期組織各種活動,如桌球、跳棋、羽毛球等,對活躍氣氛、融洽關係起到很好作用。
談到晶體所目前正在參與的神光Ⅲ號工程,陶緒堂說:「需要的晶體光學質量更高,尺寸更大,難度也更大。作為國家重點工程,每一個環節都有節點,什麼時候工作必須進展到什麼程度,沒有商量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