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揭開羅伯特·瓦爾澤詩歌背後的故事

2021-01-09 Gloria的悅讀紀

閒暇時候,懶得翻看大部頭或者比較艱深的書,我會讀讀詩歌,或者翻翻繪本。相比那些嚴肅正經的書,繪本和詩集讀起來輕鬆有趣,還能激發你的靈感。偶爾邂逅到讓人驚豔的句子,一整天的心情都會變好。

最近就讀了一本不錯的詩集——羅伯特·瓦爾澤(Robert Walser)的《月亮是夜晚的傷口》。初次看到詩集的名字就被驚豔到。寫月亮的詩那麼多,可這句卻如此別致,美麗又憂傷。通過詩集《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我認識了作家羅伯特·瓦爾澤。

說起羅伯特·瓦爾澤,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1878年出生於瑞士伯爾尼州的小城比爾,少年時代就有文學夢,青春年少時,在報刊上發表過不少的作品,但在文壇上反響平平。瓦爾澤並沒有就此灰心喪氣,反而更加矢志不渝地寫,他涉獵的文學形式非常多樣,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散文代表作有《小散文集》、《詩人的一生》,小說有《唐納兄妹》、《助手》等。

他在世的時候,讀者比較少,算是比較小眾的一個作家,在他去世多年以後,他的作品才重新被認識,《洛杉磯時報》曾經說他是「20世紀最被低估的作家」。

在歐洲,他和卡夫卡、喬伊斯、穆齊爾等齊名,除此外,他還有很多作家粉絲。和他同時代的有赫爾曼·黑塞、史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瓦爾特·本雅明,羅伯特·穆齊爾等,後世作家如賽巴爾德、彼得·漢德克、蘇珊·桑塔格等,都對他的作品極為推崇。由此可見他在文學上的地位,難怪人們稱他為20世紀德語文學大師。

羅伯特·瓦爾澤個人的經歷比較坎坷,他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早早踏入社會謀生,嘗遍世間的人情冷暖,在寫作事業和個人情感上,也都磨難重重,讓人唏噓感慨。從《月亮是夜晚的傷口》這本詩集中,可以管窺他的人生經歷,可以說,這本詩集是他活過的印記。

文章憎命達,艱苦的生活,為他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羅伯特·瓦爾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什麼叫「文章憎命達」。他家裡兄弟姐妹眾多,父親起先是圖書裝訂工人,後來開了家文具店,勉強維持全家人的溫飽。瓦爾澤家裡有八個孩子,他排行第七。為了緩解經濟壓力,瓦爾澤14歲就被迫中斷學業,到銀行當學徒。

彼時的他年輕氣盛,又心懷文學夢,瞧不上單調無聊的銀行工作,於是辭掉工作,到斯圖加特闖天下。雖然有些作品見諸報端,但他的文學路並不平坦,經濟上時常捉襟見肘,為了餬口,他後來做過很多臨時工,比如:發明家的助手,富翁的管家,作家的抄寫員,等等,體驗了很多底層人們的生活,這些辛酸的經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他的很多詩作反映的就是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小職員生活的單調無聊。這樣的作品有:《在辦公室》、《酒吧即景》、《檔案管理員》等。《在辦公室》寫的是上班族的生活,詩的開頭就俘獲了我,

「月亮與我們一樣。/他看來像個可憐的店員,/在我老闆嚴厲的目光下/憔悴。」

而這本詩集的名字也是出自這首詩,在詩的最後,他接著說,

「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每顆星星都像血滴。/雖然與幸運之花無緣,/我卻因它而謙卑。/月亮是夜晚的傷口。「

有人說,單是「月亮是夜晚的傷口」這一句,就擔得起大師的稱號,我深以為然。當初讀到這句的驚豔,至今難以忘懷。

說到月亮,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溫情脈脈,月亮代表著思念,我國詩詞中就不乏經這樣的經典詩句,比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有些詩句雖然也透著淡淡的憂傷,那也只是月光營造的氣氛。比如,張若虛的「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

但瓦爾澤這句詩直言月亮就是傷口,取譬新奇,讓人心中不禁凜然。景語就是情語,外界的事物不過是詩人感情的外化。從這句詩,足可以瞥見詩人心裡對世事的憤懣,以及難以言說的傷痛。

《酒吧即景》描述的是在酒吧看到的情景,展現的是底層人們的生活,非常有畫面感。這首詩讓我想到老舍的《茶館》,在中國,小小的茶館裡面有人情冷暖,有世間百態,西方的酒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某種程度來說,酒吧就是個微型社會,瓦爾澤在酒吧裡面看到了什麼呢?

「有人調戲女侍者。/有人撐著疲憊的腦袋。/有人聚精會神的彈鋼琴。/有人張嘴大笑。/某人的夢被黑暗滲透。/某人的硬琴鍵奏響。」

底層人民的生活,在詩中一覽無餘,世間百態盡在詩中,充滿煙火氣息。

1921年,時年43歲的瓦爾澤,在伯爾尼的公共檔案館擔任助理檔案管理員。他年輕氣盛時候,拒絕當銀行職員,覺得工作單調無聊,人到中年,為了謀生活,輾轉當了檔案管理員,這同樣也是一份很無聊的工作,回想起來還頗有點諷刺,卻又很無奈。他在《檔案管理員》這首詩中,詳述了內心的這種苦悶和掙扎,他說,

「從前有個檔案管理員/明白的告訴自己,累了,/才意識到巨大的事實,/他已經失去活下去的意志,/……」他描述那個階段他的感受,「他被一個死亡的昏厥卡住,/他的雙腿顫抖,他身體的重量/似乎不堪重負。「在詩的最後,瓦爾澤寫道,「他的力量似乎完全消失,/靈魂無法給予些微的幫助,/他苦笑而死。」

讀完,真是讓人唏噓感慨。這多麼像芸芸眾生,為了養家餬口,勉強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內心糾結又痛苦。

描寫窮人的生活狀態,以及自己謀生的種種艱難,是瓦爾澤創作的一個方面。顛沛流離的生活,坎坷的命運,確實讓人難以消受,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正是因為他體驗過人生,知道生活的辛酸,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奇葩說》裡面有一期的辯題是,生活的暴擊值得感謝嗎?演員春夏是節目嘉賓,講到自己奶奶過世的情景,雖然內心很悲痛,可是卻告訴自己要記住這種感覺。她說,作為演員,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碎變成藝術,但她沒辦法感激這個「心碎」——因為她的工作無法真正的心碎,而她的每一次心碎都是她的工作。

何炅老師在旁邊,替她說到了演員職業的不易,

「演員有的時候會有一種職業病,當生活暴擊他的時候,失戀的時候,失去親人的時候,他在最難過的時候,他甚至還會有一個自我,在旁邊提醒自己說,記住這種感覺,下次演的時候,就是這個感覺。」

其實,對於作家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作家在生活困頓的時候,在悲觀絕望的時候,還要不停書寫,他們把自己的經歷融進作品中,用自己的痛苦、絕望和心血,孕育出文學上的珍珠,讓後人鑑賞。我們讀到「月亮是夜晚的傷口」,覺得「啊,好美!」,可是這詩句的背後,詩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

抑鬱症+精神病,細膩敏感的內心,賦予他難得的寫作天賦

瓦爾澤生前的生活可以說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上,還是在個人情感上,亦或是寫作事業上,他都遭遇過不少打擊。蔡康永說,「生活就是暴擊的循環」,對瓦爾澤來說,這句話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在家庭生活上,他家境貧寒,家裡子女眾多。更要命的是,他母親長期患有抑鬱症,有兩個哥哥命運坎坷,一個自殺,一個在精神病院去世,親人遭此不幸,瓦爾澤的心情可想而知,很長一段時間內,死亡的陰影籠罩都在他心頭。

在個人感情上,瓦爾澤也遭遇了連連暴擊。他曾經向女教師瑪格麗特·夏凡納求婚,遭到對方拒絕。後來,他還向姐姐的兩個女鄰居分別求過婚,被嘲諷為瘋子。

姐姐帶瓦爾澤去醫院檢查,結果很不幸,他真的有病,而且是家族遺傳性的抑鬱症。之前,因為事業上的不順,他心情抑鬱,體內潛藏的精神病遺傳基因發作,這兩重疾病加身,讓他備受煎熬。

後來,他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但他仍然堅持寫作,他一直在疾病和寫作間掙扎,他曾經說過,「我不想在這兒寫了,我想在這兒發瘋。」他的經歷讓我想到梵谷,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梵谷也患有瘋病,並且經常發作,在神志清醒的間隙,梵谷還是堅持作畫。

這些文學家、藝術家,感情熾烈熱誠,他們就像火山一樣,內心翻湧著滾燙的巖漿,如果不釋放這種熱情,他們就會憋屈、抑鬱而死。每每想到他們被疾病折磨,還不忘初心,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創作中,就讓人動容。不瘋魔、不成活,大概說的就是他們這類人吧。

抑鬱症讓瓦爾澤飽受煎熬,與此同時,又賦予他超越常人的感知力,而強大的感知力,是作家創作的有利因素。瓦爾澤擁有高度敏感的心,寫過不少反應情緒變化的詩,還有述說情感經歷的詩。單是以情緒命名的詩就有幾首:《抱怨的緩解》、《恐懼》、《怕》、《怯懦》等。

在《前進》這首詩中,「我負重前進」這句話反覆出現,讓整首詩盪氣迴腸,有循環往復之美,他說,

「我想停下來,/我負重前進,/走過黑森林,/但在黑樹下/我已想停下,/我負重前進。」

讀完整首詩,有一種悲愴又不屈的感覺在心裡蔓延。每個人都背負著十字架,在這個世間跋涉,「負重前進」是我們的生活常態,瓦澤爾如此,平凡大眾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儘管這首詩寫的是瓦爾澤自己的狀態,但也會引發我們的共鳴。

在《罪》裡面,他看著夜霜和朝露,生機勃勃的草地以及耀眼的陽光,卻感覺自己格格不入。他說,「我坐困愁城/就是一種罪。「「我坐困於憤怒/和恐懼中,是罪過。「周圍的世界充滿生氣,都那麼有活力,可我卻在發愁,在憤怒,在恐懼,這就是罪過啊。我感覺這首詩是「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這樣不好。」的文藝版本。

在《怕》裡面,他寫道,「無論是鳴響,還是躲在暗處:/苦難,如今悅動在我墳前的小路。「讀來讓人無限傷感,對他產生無限同情。我有個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她不怕現在過得不好,她怕的是,生活就這樣了,以後一直也沒能好起來。「苦難,如今悅動在我墳前的小路」,這樣的結局真讓人心酸和害怕。

在《高敏感一種天賦》中,丹麥作家伊爾斯·桑德說到,高度敏感者擁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因而他們能感知到更多信息,更容易察覺到他人的情緒變化。高度敏感者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對自然懷有深深的敬畏之情,他們也願意去探索精神世界。

很多作家、藝術家都具有典型的高度敏感特徵,很顯然,瓦爾澤就是高度敏感的人,這種特質賦予他更多的可能性,去創造打動人心的作品。

散步和思考,是他的生活方式,藉此他寫下大量風景抒情詩

年輕的時候,瓦爾澤曾到大城市追求夢想,在多家報紙上發表過詩歌、短劇、散文等作品,還出版了處女作,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沒有引起文壇的重視。為謀求更大的發展,他1905年投奔了在柏林做插畫師的哥哥。

當年他27歲,歷盡波折,他發現可以撰稿謀生,於是拼命寫作,在當地文學刊物上發表過不少作品,頗受當地知識分子的歡迎,還頻頻出入文學界的沙龍、酒會活動。這段時間內,他出版過不少作品,包括三篇長篇小說和一部詩集,在文壇上小有名氣。

然而,因為自身性格問題,他難以融入到大城市。在1913年的時候,他離開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鄉——瑞士小城比爾。鄉下的生活比較安靜,生活節奏慢,他靠寫作謀生,過著悠閒而清貧的工作。

他喜歡散步,出版過散文集《散步》,散步已經成為他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散步的過程中,他可以欣賞家鄉的美景,也可以靜靜地思考。他創作過大量詩歌、散文,其中不乏描寫瑞士鄉村風景的作品。他的風景抒情詩寫得別致動人,不落俗套。

我很喜歡這首《春天》,他說,

「春天是田野裡的元帥/徵服了世界,/從不招人記恨。/勝利的花海/漫過地面。這些地域/普遍染白色,好像公主/即將抵達。哦,/一切是那麼微妙/深度的微妙延續。」

很多人會說春天是花仙子,是愛美的小姑娘,但是在瓦爾澤筆下,春天是元帥,它徵服了世界卻從不遭人記恨。他筆下的春天,又美又霸氣,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顯得生機勃勃。

他筆下的《夏天》是這樣的:

「在夏天我們吃綠豆,/桃,櫻桃和甜瓜。/在各種意義上都漫長且愉快,/日子發出聲響。」

短短幾句,就活畫出夏天的風情。讓我們想到自己度過的許多個夏日:赤日炎炎,漫長倦怠,但因為有清涼解暑的綠豆湯、有散發著誘人香氣的水蜜桃,以及冰涼沁心的西瓜,夏日變得愉快起來。

他說《秋天》是「天然短暫的季節,迷人的金色眼睛,像情人的天堂或一個女孩的幻想。」「在秋天,我們想到藝術家和詩人,全情投入於美麗的景色。」讓人感受到秋天的美好,這首詩真是美好又詩意,讓人無限嚮往。可見,他在鄉下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貧,但寧靜而愜意,這種歲月靜好實屬難得。

在《四季》裡,他變換了四季的角色,他說「春天像個孩子般美好,她微笑著起床「,」夏天是一個年輕的千面女郎「,」秋天是一個天才男孩,陪襯著初級淨化的葡萄,和古鎮的街巷以及裝飾彩帶的帆船,陶醉在涼爽的氣氛中。」他說,「冬季的神聖孤獨,對我而言像是處女般無暇。」

寫四季的變化,不僅是為了寫四季,在詩歌末尾,瓦爾澤升華了主題,他說,

「四季幾乎在我的內在和外在/來了一個循環。/在春天鳥兒吱吱叫,/時而響亮,時而低沉。/以往玩鐵環的孩子,/現在已逐步達到/志向的燦爛頂點,活著/直到被授予老人權杖。「

真是妙語頻出,感嘆時序變化,人事變遷,他說得平緩舒展,沒有哀怨和不甘。

這樣的風景抒情詩,在書中還有很多,比如:《一道風景》、《草坪綠》、《萬物皆綠》、《小山的笑姿》等等,這些風景詩寫得活潑靈動,讀之,讓人心情愉快。相比前面那些略顯沉重的反應現實的詩,他的風景詩讓人有喘了一口氣的感覺。

晚年的羅伯特·瓦爾澤,在精神病院療養期間,還不忘秘密在紙上寫寫畫畫,1956年,他獨自出門散步,倒在了野外的雪地裡,就再也沒有起來。這位偉大的作家,就這樣寂寞地和世界告別了。隨後,他的這些鉛筆字手稿才公開,據統計有526張,紙上的字跡很小,有些甚至才才1-2毫米,非常難以辨認,業界稱之為「微縮作品」。其中有一個詩歌片段是這樣的:

「這就是我所說的無聲夜晚/一個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這多麼像他一生的寫照,有才華卻鬱郁不得志,生活顛沛流離,還飽受疾病折磨。他就像划過夜空的流星,充分燃燒,卻又倏忽而去,靜悄悄的,什麼都沒有帶走,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

相關焦點

  • 瓦爾澤詩歌精選|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每顆星星都像血滴
    羅伯特·瓦爾澤( 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作家,20世紀德語文學的大師,在歐洲同卡夫卡、喬伊斯、穆齊爾等齊名。在世時讀者稀少,被《洛杉磯時報》認為是20世紀最被低估的作家。受到卡夫卡、本雅明、黑塞等諸多作家推崇。
  • 「生活詩歌」一閃而過的夜晚
    「生活詩歌」一閃而過的夜晚 把所有的疲憊都裝進夜晚 讓安然的鼾聲趕走疲軟的身體 在露珠到來之前注入新的血液
  • 詩歌:月亮,別睡
    月亮,別睡姜建華(一)天邊的月牙伴著一個無夢的夜空遊走的時光無法安放遊蕩的魂靈青春的故事死在寒冷的風裡落下的花泥無法回歸春日的笑意凋零的雪花慢慢回歸大地寂寥的天空在西風裡獨自哭泣熙攘的人群穿梭在熱鬧的大街枝頭的喜鵲當眾孤獨在這落寞的冬日(二)今夜,天真冷月真清暗夜的樹葉在竊竊私語詩人在沒有雪的夜晚酣然入睡舊日的夢在囈語中醒來說過「我和你在人世間
  • 歌曲《十五的月亮》背後的故事
    《十五的月亮》由石鐵源、徐錫宜作曲,石祥作詞,婁連廣編曲的一首歌曲。歌曲《十五的月亮》本身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姊妹篇,這首歌的旋律與《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極為接近,首唱者並不是董文華,而是蔣大為老師,是當年著名的瀋陽軍區的作曲家鐵源老師親自登門請蔣老師唱的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歌,鐵源老師告訴蔣大為說《十五的月亮》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姊妹篇。那部電視劇是只有上下兩集的單本劇,不是長篇電視劇,這電視劇沒有流傳開來,而主題歌一直到現在大家還都很喜歡。
  • 星星與月亮的故事
    星星與月亮的故事每當驕陽落下,夜幕降臨時,是星星與月亮的親密。星星有許多,他們部分有自己的歸屬,擁有自己的星系,只缺一個獨一無二的月亮;有些孤獨的星星,沒有左鄰右舍,只有心裡一個獨一無二的月亮;可星星的距離與月亮卻總是如此遙遠,月亮只看得見星星的些許閃耀,星星只看月亮的陰晴圓缺。
  • 【小故事大道理】月亮與太陽
    據說遠古以前,太陽掌管著白天的光亮,月亮掌管著夜晚的光亮,世界一年四季每天都光亮如晝。生靈們認為世界一年四季日日總是充滿著光亮,不便於勞作與休息,它們吵吵鬧鬧上告天庭,祈請上帝減少一半的光亮。  上帝便召集月亮與太陽,徵求它倆的意見。月亮自告奮勇道:「萬能的聖主,太陽的光線強,我的光線弱,敬請你保留太陽的光輝,裁減我的光亮。」
  • 梁爾源《浣洗月亮》詩歌朗誦與新書發布會舉行
    2月2日下午,梁爾源《浣洗月亮》詩歌朗誦與新書發布會在長沙熬吧舉行。羅鹿鳴 攝   新湖南客戶端2月2日訊(記者 李婷婷)「詩歌是靈性的裸露,是靈魂的安放之處。」今天下午,梁爾源《浣洗月亮》詩歌朗誦與新書發布會在長沙熬吧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譚談,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董嶽林,湖南省作協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王躍文出席發布會。
  • 小班語言公開課教案:《太陽和月亮》
    3、出示圖片月亮  教師:太陽落山了,月亮出來了,小朋友們好。  幼兒:月亮好。  教師:月亮出來了,晚上了,小朋友們要去幹什麼呀?  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月亮出來了,晚上了,大家都睡著了,夜晚靜悄悄!
  • 蔣志武詩歌——隱秘背後的溫度
    文/楊唐唐隱秘背後的溫度——蔣志武組詩《在一條河流的西南岸》讀記如果你還沒有注意過蔣志武的詩歌,那不要錯過他的組詩《在一條河流的西南岸》。眾所周知,當今詩歌泛濫,太多的人參與進來,看似一片繁榮,實則是過度的喧囂。這種喧囂的背後是「全民皆詩」的假象,詩歌的瓶頸恰恰是太低的門檻,全民參與就是導致詩歌泛濫的原因。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事情。
  • 關於詩歌的演講|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在德語中,月亮一詞是陽性。所以尼採能夠說月亮是仰慕地瞅著大地的和尚,或者說是一隻踩著星星掛毯的小貓。在詩中,也受語法中性的影響。說月亮或者說「時間鏡子」,這是兩個審美現實。只不過後者是第二程度的作品,因為「時間鏡子」由兩個部分構成,而「月亮」也許更有效地給了我們一個詞彙,一個月亮的概念。每一個詞都是美學作品。據認為,散文比詩歌更加貼近現實。
  • 詩詞學習:什麼叫做詩歌的張力?
    與詩歌有些什麼糾葛,這些,仍然待人深究。可見,艾略特認為詩歌的張力主要是由於語言的原因,語言有本指意義和現實延伸的外部涵義,這兩種意義同時作用於詩歌之中,便形成了詩歌的張力。因此,或可大略而言,詩歌中語義結構的複雜性使得詩歌內部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結構,這個構造之中又蘊含著彼此對立或者是同向的作用力,撕扯著詩歌的內部結構,使詩歌呈現一種緊張的情勢,在靜態中含著一種平衡的動態。
  • 夜晚將被取締,科學家嫌棄月亮數量太少,「人造月亮」誕生了
    每當夜幕降臨,「值班」一整天的太陽公公就會下山,月亮和星星就會接著出來「交班」。而黑夜之所以是黑夜,就是因為月亮和星星本身能夠提供到地面的光十分微弱,所以,在晚上人們在夜間的活動一般都是依靠外力。因此,一位法國藝術家提出了「人造月亮」的概念。浪漫如藝術家,總是會有異於常人的想法。提出這個想法的藝術家說道,希望可以在天空上掛一面鏡子,之後藉助反射地面的太陽光,這樣就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照亮大地了。
  • 民間故事:「情侶版」的太陽和月亮,這個故事有點意思
    後來,玉皇大帝就派太陽和月亮給人間照明。太陽是一位模樣很俊的姑娘,月亮是一個英俊的小夥子。他們一商量,月亮要太陽夜晚出去。太陽說:「晚上我一個人出去害怕。」月亮說:「那你白天出去,我晚上出去,行嗎?」這可把月亮給難住了。一起出去吧,如果是白天,夜裡沒啥照亮;如果夜間出去,白天沒啥照亮。最後,月亮想了一個辦法,對太陽說:「這樣吧,你白天出去,如果有人看你,我這裡有金針,你朝他們眼睛一撒,他們就不敢看你了。晚上我出去。」太陽聽後高興地走了。
  • 【原創詩歌】楊心貴 ‖ 元旦獻詞一一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圓
    元旦獻詞一一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圓  作者:楊心貴 原創  新年寄語  楊心貴/湖北宜都  新年首日  豔陽高照  讓所有的不爽都隨風飄去  用喜悅的心情迎接新的到來  金牛已邁步春光裡  萬物復甦指日可期
  • 人造月亮將代替路燈?屆時3顆「月亮」升空,每年省下12億電費
    人造月亮將代替路燈?屆時3顆「月亮」升空,每年省下12億電費月亮,自古以來人們就給它寄予了希望與憧憬,比如,以月寄思,中秋節、嫦娥奔月等諸多的傳統文化故事,紛紛描繪了月亮的美好。如今,科學的發展揭開了月亮的面貌,人們才明白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它的光是通過反射太陽的光,才能在夜晚顯得那麼明亮
  • 紅月亮背後的故事
    「發生月全食時候為什麼還能看到月亮,而且還是暗紅色的呢?」「為什麼不會出現藍月亮,綠月亮或者彩月亮呢?」其實這些問題都與月全食的形成和光的折射有關。一、月全食的形成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時,在地球的背後就會形成一個錐形的影子,如圖所示(其中區域A是本影區,區域B和B』是半影區),在距離地球38萬千米,也就是月球軌道位置附近,影錐的圓截面直徑大約是月球直徑的2.5倍,因此月球有可能完全進入地影。
  • 漫遊哦,這微信時代的詩歌
    此刻,有人在水中歌唱:卑微的,溫暖的,遙不可及的,那酗酒般的愛4月6日 上海◎黃昏(王忽忽)高鐵飛馳,一萬種蒼黃的連綿閃過北方閃過傷口。一座巨大的墳塋兜售著荒草水土,那廣漠的白日夢。蒼穹之下無名的城市相視一笑,心懷生機每逢此刻,偌大國度就用諾言裝扮你有時你會冷笑,也會恐懼汗水常常像月亮一樣在黃昏裡漂浮與一萬種蒼黃的連綿妥協,在傷口邊緣混合成完美的奶油世界。然後你會假裝自己正認真地在生活裡生活此刻仍在生活著。
  • 讀睡詩歌|等著,前方依然有熟悉的鳥鳴
    山水之間細數消失視線的夕陽天涯,回望蒼茫的背影海角,還記得時光裡走失的你——春天《這些日子》文/情毒前幾天月亮病了奄奄地掛在禿頭的樹枝上.裝滿霧的村莊是它的其中一個母親霧喊來雨點的時候星星躲在雲群背後有些人兒卻不知疲憊.我拘一捧流於你日記中的年歲記錄人海,山頭姥姥故事裡的童趣媽媽菜餚裡的年味以及那些日子與你並肩輕踏過的巷子變了味的咖啡.
  • 人民日報假日生活:揭開「面紗」看月亮--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
    原標題:揭開「面紗」看月亮 中國首次探月影像:月海。 中國古人為月亮寫下過浪漫、夢幻的神話故事和詩詞歌賦,為地球這位比鄰而居、年歲相仿、「青梅竹馬」的伴侶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近代以來,當人類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月球,真實的面貌逐漸鋪陳而來:月亮的南北兩極有永久陰影區,卻沒有廣寒宮;月亮表面遍布玄武巖和斜長巖,卻不見桂花樹;月亮上空沒有大氣層,目前的天然環境遠未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外部條件,更別談嫦娥奔月、吳剛伐樹和玉兔搗藥了。
  • 今天你讀書了嗎--每日一讀《月亮》上
    今天為你準備的書是《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提到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