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暇時候,懶得翻看大部頭或者比較艱深的書,我會讀讀詩歌,或者翻翻繪本。相比那些嚴肅正經的書,繪本和詩集讀起來輕鬆有趣,還能激發你的靈感。偶爾邂逅到讓人驚豔的句子,一整天的心情都會變好。
最近就讀了一本不錯的詩集——羅伯特·瓦爾澤(Robert Walser)的《月亮是夜晚的傷口》。初次看到詩集的名字就被驚豔到。寫月亮的詩那麼多,可這句卻如此別致,美麗又憂傷。通過詩集《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我認識了作家羅伯特·瓦爾澤。
說起羅伯特·瓦爾澤,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1878年出生於瑞士伯爾尼州的小城比爾,少年時代就有文學夢,青春年少時,在報刊上發表過不少的作品,但在文壇上反響平平。瓦爾澤並沒有就此灰心喪氣,反而更加矢志不渝地寫,他涉獵的文學形式非常多樣,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散文代表作有《小散文集》、《詩人的一生》,小說有《唐納兄妹》、《助手》等。
他在世的時候,讀者比較少,算是比較小眾的一個作家,在他去世多年以後,他的作品才重新被認識,《洛杉磯時報》曾經說他是「20世紀最被低估的作家」。
在歐洲,他和卡夫卡、喬伊斯、穆齊爾等齊名,除此外,他還有很多作家粉絲。和他同時代的有赫爾曼·黑塞、史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瓦爾特·本雅明,羅伯特·穆齊爾等,後世作家如賽巴爾德、彼得·漢德克、蘇珊·桑塔格等,都對他的作品極為推崇。由此可見他在文學上的地位,難怪人們稱他為20世紀德語文學大師。
羅伯特·瓦爾澤個人的經歷比較坎坷,他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早早踏入社會謀生,嘗遍世間的人情冷暖,在寫作事業和個人情感上,也都磨難重重,讓人唏噓感慨。從《月亮是夜晚的傷口》這本詩集中,可以管窺他的人生經歷,可以說,這本詩集是他活過的印記。
文章憎命達,艱苦的生活,為他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羅伯特·瓦爾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什麼叫「文章憎命達」。他家裡兄弟姐妹眾多,父親起先是圖書裝訂工人,後來開了家文具店,勉強維持全家人的溫飽。瓦爾澤家裡有八個孩子,他排行第七。為了緩解經濟壓力,瓦爾澤14歲就被迫中斷學業,到銀行當學徒。
彼時的他年輕氣盛,又心懷文學夢,瞧不上單調無聊的銀行工作,於是辭掉工作,到斯圖加特闖天下。雖然有些作品見諸報端,但他的文學路並不平坦,經濟上時常捉襟見肘,為了餬口,他後來做過很多臨時工,比如:發明家的助手,富翁的管家,作家的抄寫員,等等,體驗了很多底層人們的生活,這些辛酸的經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他的很多詩作反映的就是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小職員生活的單調無聊。這樣的作品有:《在辦公室》、《酒吧即景》、《檔案管理員》等。《在辦公室》寫的是上班族的生活,詩的開頭就俘獲了我,
「月亮與我們一樣。/他看來像個可憐的店員,/在我老闆嚴厲的目光下/憔悴。」
而這本詩集的名字也是出自這首詩,在詩的最後,他接著說,
「月亮是夜晚的傷口。/每顆星星都像血滴。/雖然與幸運之花無緣,/我卻因它而謙卑。/月亮是夜晚的傷口。「
有人說,單是「月亮是夜晚的傷口」這一句,就擔得起大師的稱號,我深以為然。當初讀到這句的驚豔,至今難以忘懷。
說到月亮,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溫情脈脈,月亮代表著思念,我國詩詞中就不乏經這樣的經典詩句,比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有些詩句雖然也透著淡淡的憂傷,那也只是月光營造的氣氛。比如,張若虛的「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
但瓦爾澤這句詩直言月亮就是傷口,取譬新奇,讓人心中不禁凜然。景語就是情語,外界的事物不過是詩人感情的外化。從這句詩,足可以瞥見詩人心裡對世事的憤懣,以及難以言說的傷痛。
《酒吧即景》描述的是在酒吧看到的情景,展現的是底層人們的生活,非常有畫面感。這首詩讓我想到老舍的《茶館》,在中國,小小的茶館裡面有人情冷暖,有世間百態,西方的酒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某種程度來說,酒吧就是個微型社會,瓦爾澤在酒吧裡面看到了什麼呢?
「有人調戲女侍者。/有人撐著疲憊的腦袋。/有人聚精會神的彈鋼琴。/有人張嘴大笑。/某人的夢被黑暗滲透。/某人的硬琴鍵奏響。」
底層人民的生活,在詩中一覽無餘,世間百態盡在詩中,充滿煙火氣息。
1921年,時年43歲的瓦爾澤,在伯爾尼的公共檔案館擔任助理檔案管理員。他年輕氣盛時候,拒絕當銀行職員,覺得工作單調無聊,人到中年,為了謀生活,輾轉當了檔案管理員,這同樣也是一份很無聊的工作,回想起來還頗有點諷刺,卻又很無奈。他在《檔案管理員》這首詩中,詳述了內心的這種苦悶和掙扎,他說,
「從前有個檔案管理員/明白的告訴自己,累了,/才意識到巨大的事實,/他已經失去活下去的意志,/……」他描述那個階段他的感受,「他被一個死亡的昏厥卡住,/他的雙腿顫抖,他身體的重量/似乎不堪重負。「在詩的最後,瓦爾澤寫道,「他的力量似乎完全消失,/靈魂無法給予些微的幫助,/他苦笑而死。」
讀完,真是讓人唏噓感慨。這多麼像芸芸眾生,為了養家餬口,勉強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內心糾結又痛苦。
描寫窮人的生活狀態,以及自己謀生的種種艱難,是瓦爾澤創作的一個方面。顛沛流離的生活,坎坷的命運,確實讓人難以消受,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正是因為他體驗過人生,知道生活的辛酸,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奇葩說》裡面有一期的辯題是,生活的暴擊值得感謝嗎?演員春夏是節目嘉賓,講到自己奶奶過世的情景,雖然內心很悲痛,可是卻告訴自己要記住這種感覺。她說,作為演員,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碎變成藝術,但她沒辦法感激這個「心碎」——因為她的工作無法真正的心碎,而她的每一次心碎都是她的工作。
何炅老師在旁邊,替她說到了演員職業的不易,
「演員有的時候會有一種職業病,當生活暴擊他的時候,失戀的時候,失去親人的時候,他在最難過的時候,他甚至還會有一個自我,在旁邊提醒自己說,記住這種感覺,下次演的時候,就是這個感覺。」
其實,對於作家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作家在生活困頓的時候,在悲觀絕望的時候,還要不停書寫,他們把自己的經歷融進作品中,用自己的痛苦、絕望和心血,孕育出文學上的珍珠,讓後人鑑賞。我們讀到「月亮是夜晚的傷口」,覺得「啊,好美!」,可是這詩句的背後,詩人究竟經歷了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
抑鬱症+精神病,細膩敏感的內心,賦予他難得的寫作天賦
瓦爾澤生前的生活可以說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上,還是在個人情感上,亦或是寫作事業上,他都遭遇過不少打擊。蔡康永說,「生活就是暴擊的循環」,對瓦爾澤來說,這句話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在家庭生活上,他家境貧寒,家裡子女眾多。更要命的是,他母親長期患有抑鬱症,有兩個哥哥命運坎坷,一個自殺,一個在精神病院去世,親人遭此不幸,瓦爾澤的心情可想而知,很長一段時間內,死亡的陰影籠罩都在他心頭。
在個人感情上,瓦爾澤也遭遇了連連暴擊。他曾經向女教師瑪格麗特·夏凡納求婚,遭到對方拒絕。後來,他還向姐姐的兩個女鄰居分別求過婚,被嘲諷為瘋子。
姐姐帶瓦爾澤去醫院檢查,結果很不幸,他真的有病,而且是家族遺傳性的抑鬱症。之前,因為事業上的不順,他心情抑鬱,體內潛藏的精神病遺傳基因發作,這兩重疾病加身,讓他備受煎熬。
後來,他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但他仍然堅持寫作,他一直在疾病和寫作間掙扎,他曾經說過,「我不想在這兒寫了,我想在這兒發瘋。」他的經歷讓我想到梵谷,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梵谷也患有瘋病,並且經常發作,在神志清醒的間隙,梵谷還是堅持作畫。
這些文學家、藝術家,感情熾烈熱誠,他們就像火山一樣,內心翻湧著滾燙的巖漿,如果不釋放這種熱情,他們就會憋屈、抑鬱而死。每每想到他們被疾病折磨,還不忘初心,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創作中,就讓人動容。不瘋魔、不成活,大概說的就是他們這類人吧。
抑鬱症讓瓦爾澤飽受煎熬,與此同時,又賦予他超越常人的感知力,而強大的感知力,是作家創作的有利因素。瓦爾澤擁有高度敏感的心,寫過不少反應情緒變化的詩,還有述說情感經歷的詩。單是以情緒命名的詩就有幾首:《抱怨的緩解》、《恐懼》、《怕》、《怯懦》等。
在《前進》這首詩中,「我負重前進」這句話反覆出現,讓整首詩盪氣迴腸,有循環往復之美,他說,
「我想停下來,/我負重前進,/走過黑森林,/但在黑樹下/我已想停下,/我負重前進。」
讀完整首詩,有一種悲愴又不屈的感覺在心裡蔓延。每個人都背負著十字架,在這個世間跋涉,「負重前進」是我們的生活常態,瓦澤爾如此,平凡大眾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儘管這首詩寫的是瓦爾澤自己的狀態,但也會引發我們的共鳴。
在《罪》裡面,他看著夜霜和朝露,生機勃勃的草地以及耀眼的陽光,卻感覺自己格格不入。他說,「我坐困愁城/就是一種罪。「「我坐困於憤怒/和恐懼中,是罪過。「周圍的世界充滿生氣,都那麼有活力,可我卻在發愁,在憤怒,在恐懼,這就是罪過啊。我感覺這首詩是「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這樣不好。」的文藝版本。
在《怕》裡面,他寫道,「無論是鳴響,還是躲在暗處:/苦難,如今悅動在我墳前的小路。「讀來讓人無限傷感,對他產生無限同情。我有個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她不怕現在過得不好,她怕的是,生活就這樣了,以後一直也沒能好起來。「苦難,如今悅動在我墳前的小路」,這樣的結局真讓人心酸和害怕。
在《高敏感一種天賦》中,丹麥作家伊爾斯·桑德說到,高度敏感者擁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因而他們能感知到更多信息,更容易察覺到他人的情緒變化。高度敏感者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對自然懷有深深的敬畏之情,他們也願意去探索精神世界。
很多作家、藝術家都具有典型的高度敏感特徵,很顯然,瓦爾澤就是高度敏感的人,這種特質賦予他更多的可能性,去創造打動人心的作品。
散步和思考,是他的生活方式,藉此他寫下大量風景抒情詩
年輕的時候,瓦爾澤曾到大城市追求夢想,在多家報紙上發表過詩歌、短劇、散文等作品,還出版了處女作,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沒有引起文壇的重視。為謀求更大的發展,他1905年投奔了在柏林做插畫師的哥哥。
當年他27歲,歷盡波折,他發現可以撰稿謀生,於是拼命寫作,在當地文學刊物上發表過不少作品,頗受當地知識分子的歡迎,還頻頻出入文學界的沙龍、酒會活動。這段時間內,他出版過不少作品,包括三篇長篇小說和一部詩集,在文壇上小有名氣。
然而,因為自身性格問題,他難以融入到大城市。在1913年的時候,他離開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鄉——瑞士小城比爾。鄉下的生活比較安靜,生活節奏慢,他靠寫作謀生,過著悠閒而清貧的工作。
他喜歡散步,出版過散文集《散步》,散步已經成為他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散步的過程中,他可以欣賞家鄉的美景,也可以靜靜地思考。他創作過大量詩歌、散文,其中不乏描寫瑞士鄉村風景的作品。他的風景抒情詩寫得別致動人,不落俗套。
我很喜歡這首《春天》,他說,
「春天是田野裡的元帥/徵服了世界,/從不招人記恨。/勝利的花海/漫過地面。這些地域/普遍染白色,好像公主/即將抵達。哦,/一切是那麼微妙/深度的微妙延續。」
很多人會說春天是花仙子,是愛美的小姑娘,但是在瓦爾澤筆下,春天是元帥,它徵服了世界卻從不遭人記恨。他筆下的春天,又美又霸氣,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顯得生機勃勃。
他筆下的《夏天》是這樣的:
「在夏天我們吃綠豆,/桃,櫻桃和甜瓜。/在各種意義上都漫長且愉快,/日子發出聲響。」
短短幾句,就活畫出夏天的風情。讓我們想到自己度過的許多個夏日:赤日炎炎,漫長倦怠,但因為有清涼解暑的綠豆湯、有散發著誘人香氣的水蜜桃,以及冰涼沁心的西瓜,夏日變得愉快起來。
他說《秋天》是「天然短暫的季節,迷人的金色眼睛,像情人的天堂或一個女孩的幻想。」「在秋天,我們想到藝術家和詩人,全情投入於美麗的景色。」讓人感受到秋天的美好,這首詩真是美好又詩意,讓人無限嚮往。可見,他在鄉下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貧,但寧靜而愜意,這種歲月靜好實屬難得。
在《四季》裡,他變換了四季的角色,他說「春天像個孩子般美好,她微笑著起床「,」夏天是一個年輕的千面女郎「,」秋天是一個天才男孩,陪襯著初級淨化的葡萄,和古鎮的街巷以及裝飾彩帶的帆船,陶醉在涼爽的氣氛中。」他說,「冬季的神聖孤獨,對我而言像是處女般無暇。」
寫四季的變化,不僅是為了寫四季,在詩歌末尾,瓦爾澤升華了主題,他說,
「四季幾乎在我的內在和外在/來了一個循環。/在春天鳥兒吱吱叫,/時而響亮,時而低沉。/以往玩鐵環的孩子,/現在已逐步達到/志向的燦爛頂點,活著/直到被授予老人權杖。「
真是妙語頻出,感嘆時序變化,人事變遷,他說得平緩舒展,沒有哀怨和不甘。
這樣的風景抒情詩,在書中還有很多,比如:《一道風景》、《草坪綠》、《萬物皆綠》、《小山的笑姿》等等,這些風景詩寫得活潑靈動,讀之,讓人心情愉快。相比前面那些略顯沉重的反應現實的詩,他的風景詩讓人有喘了一口氣的感覺。
晚年的羅伯特·瓦爾澤,在精神病院療養期間,還不忘秘密在紙上寫寫畫畫,1956年,他獨自出門散步,倒在了野外的雪地裡,就再也沒有起來。這位偉大的作家,就這樣寂寞地和世界告別了。隨後,他的這些鉛筆字手稿才公開,據統計有526張,紙上的字跡很小,有些甚至才才1-2毫米,非常難以辨認,業界稱之為「微縮作品」。其中有一個詩歌片段是這樣的:
「這就是我所說的無聲夜晚/一個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這多麼像他一生的寫照,有才華卻鬱郁不得志,生活顛沛流離,還飽受疾病折磨。他就像划過夜空的流星,充分燃燒,卻又倏忽而去,靜悄悄的,什麼都沒有帶走,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