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天體模型限制你的思維,來看看太陽系真實的樣子

2020-12-04 Tom的科技世界

我們地球所處的星係為銀行系中的太陽系,太陽系包括我們現在已知的八大行星( 水星、進行、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穀神星)還包括至少170多顆衛星之外還有數以億計的小天體。

太陽系的直徑大概為兩光年也就是說光線從太陽系的這頭傳到太陽系的另一頭需要兩年時間,要知道光線從太陽傳播到地球需要8分十五秒,從地球傳播到月球需要1.2秒,這樣想想兩光年這距離實在是嚇人,當然在宇宙的尺度來講兩光年並不算遠。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在小學大家就學過相關知識,太陽系除太陽外的所有天體都繞著太陽進行公轉,有些行星公轉一周只需要88天(水星)有的行星公轉一周需要164年(海王星),有些偏遠的小天體公轉一周甚至需要成千上萬年。

大家都見過八大行星繞著太陽公轉的模型(有些朋友在上學時教科書上還是九大行星),太陽在模型的重心處於靜止狀態,其他行星按照自己各自的速度圍繞著太陽旋轉,有的模型甚至都將行星圍繞太陽的速度統一了起來。

模型畢竟是模型,與實際的運動軌跡有著差別,但是這些模型卻將我們的思維限制住了,其實真太陽系中天體真是的運動軌跡與這些模型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有差萬別。大家都知道世間萬物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所以說擺在講臺上的模型根本無法反應這些天體運動的真實情況。

其實我們的地球是圍繞著太陽公轉運動的軌跡是螺旋狀的,因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太陽也在圍繞著銀河系公轉,而銀河系也在圍繞著宇宙的中心公轉(以我們現在所掌握的信息,還無法確定宇宙的中心)。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只要時間足夠,我們查看太陽的運動軌跡的時候,太陽也是圍繞著銀河系中心呈螺旋狀運動。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也與地球類似,圍繞著太陽作螺旋狀運動。我們平時卻很少關注太陽系內天體的運動軌跡,只說它們繞太陽旋轉。

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在宇宙中運動的真實軌跡吧:

這是不是刷新了你以往對太陽系天體運動軌跡的認知呢?由於圖片大小的局限,圖中只是展示了部分太陽系天體的軌跡,若是將全部天體放如圖中,你肯定會被其中的宏大所折服。銀河系牽著太陽,太陽牽著太陽系的行星,行星又牽著它的衛星,做著往復運動。似乎有著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一環扣一環,環環相連。

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許還不到整個宇宙的億萬分之一,這正是宇宙的迷人之處,對人類而言宇宙幾乎是未知的,而這未知即使人害怕又激發著人類的求知探索欲。

相關焦點

  • 真實比例的太陽系
    你喜歡天文學嗎?你認識太陽系嗎?一說到太陽系,你腦海中是不是出現這樣一幅圖畫:太陽位於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整整齊齊排布其中,在各自的軌道中圍繞著太陽不停地轉呀轉,整個太陽系有點像一個巨大的永不停歇的旋轉木馬。腦海中的太陽系是不是這個樣子?
  • 組圖震撼展示真實的太陽系,完全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樣子
    我們印象中的太陽系示意圖大多是這樣的,有天體行星的真實大小比例,軌道順序等;但實際上真實的太陽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圖片來自網絡)印象中的太陽系示意圖或者是這樣的,但真實的軌道半徑與天體半徑比例完全不是這樣,根本一個量級;且這僅是太陽系8大行星示意圖,太陽系中最中心的一點,真正的太陽系遠比這個大!(圖片來自網絡)太陽系分內中外三層:真實的太陽系是這個樣子的,內太陽系4大行星與太陽同框時,太陽剛好只有一個點那麼大。
  • 太陽系什麼樣?失真的太陽系圖片,讓我們誤會了太陽系真正的樣子
    其實,對於太陽系的大致樣子並不需要贅述,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畢竟我們經常會看到描繪太陽系的圖片。可事實上問題就出在這些圖片之上,請注意,我們所看到的太陽系大致樣子是基於圖片,而並不是照片,而圖片是認為繪製的,而繪製這些圖片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人們對太陽系的樣子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實際上這些圖片是失真的,而且是嚴重失真的,真正的太陽系樣貌與圖片上所描繪的可以說是大相逕庭。
  • 真實的太陽系比例,顛覆你的認知
    太陽系那我現在告訴你,這些圖片裡的行星和太陽的比例是完全失真的。不急,先來看看數據:地球的平均半徑大約是6371千米,太陽的半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日地距離大約是1.5億千米(稱為1個天文單位)。如果把太陽等比例縮小成一個籃球大小,那麼地球是多大呢? 籃球的半徑是12.3釐米,縮小109倍大約是0.1釐米,也就是半徑1毫米。直徑2毫米的東西,也就是一顆米的大小。那這顆米距離太陽多遠呢?
  • 平常我們看到的關於太陽系圖片,天體之間的比例是真實的嗎?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平常我們看到的關於太陽系圖片,天體之間的比例是真實的嗎?人類有能力走出地球,探索宇宙之後,對於太陽系是最頻繁關注的,相信大家能夠比較熟悉的也是太陽系,畢竟我們的地球就生存在太陽系當中。眾所周知,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八大行星的圖片。
  • 課本中太陽系配圖比例失調,這才是太陽系天體大小和距離真實比例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一些關於太陽系的基礎知識了。我們從課本上了解到,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六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
  • 原來這才是真實的太陽系比例,過于震撼
    有關太陽系模型的圖片我們已經很是熟悉,但是你知道嗎?這些模型圖片中各行星的大小和位置比例一直都是不準確的。因為太陽系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人們很難按照真實的比例做出來。而我們課本上看到的圖片只是教材編寫人員為了便於我們形象直觀的了解各行星。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
    趙玉暉團隊創造性地建立並利用「氣體揮發導致天體形狀變化的模型」(MONET模型),結合阿羅科斯的軌道和自轉特性,對其扁平形狀的形成給出了合理的理論解釋。 原來,在太陽系形成初期,星際空間中仍充斥著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遮擋了大部分太陽輻射,遙遠的柯伊伯帶區域溫度非常低,大量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氣這類活動性極強的分子能夠以固態的形式存在於星子中。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趙玉暉團隊創造性地建立並利用「氣體揮發導致天體形狀變化的模型」(MONET模型),結合阿羅科斯的軌道和自轉特性,對其扁平形狀的形成給出了合理的理論解釋。莫奈模型,驗證遙遠星際的浪漫想像在這項科學研究中,「氣體揮發導致天體形狀變化的模型」是最關鍵的工具,而這一模型最初是趙玉暉與合作者為了研究67P彗星形狀形成機制和南北被侵蝕的不對稱性的研究而設計的。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趙玉暉團隊創造性地建立並利用「氣體揮發導致天體形狀變化的模型」(MONET模型),結合阿羅科斯的軌道和自轉特性,對其扁平形狀的形成給出了合理的理論解釋。莫奈模型,驗證遙遠星際的浪漫想像在這項科學研究中,「氣體揮發導致天體形狀變化的模型」是最關鍵的工具,而這一模型最初是趙玉暉與合作者為了研究67P彗星形狀形成機制和南北被侵蝕的不對稱性的研究而設計的。
  • 看看太陽系那些難得一見的天體照片,每一張都創造了人類的歷史!
    前陣子發生的「水星凌日」天象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了水星從太陽表面經過的樣子,人類探索太空的區域雖然還沒有真正離開太陽系,但我們通過探測衛星了解了太陽系許多從未見過的行星面貌,下面來看看太陽系那些難得一見的天體照片。
  • #尋找真知派##科學思維看百態#教你畫出真實太陽系
    手把手教你畫出真實的太陽系八大行星軌道暑假陪正在上小學的兒子去了趟蘭州科技館,他對天文很感興趣。我就問,從太陽開始數,你把八大行星給我從近到遠說一遍。他脫口而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關於建立太陽系等比例模型,是否複雜呢?請一起來看看吧!
    有可能製作一個太陽系的幾何相似模型嗎?太陽和太陽系的行星(距離未依照比例尺),圖:Patricka在地球尺寸是直徑1cm大理石的條件下,我計算出了這個太陽系模型的大小,但似乎你們的場地塞不下這樣一個模型!以下是我計算得出的信息:由上面數據可以得出,這樣的尺寸似乎是行不通的。
  • 本體技術視點 | 身份的五種思維模型(二)
    ,為什麼要建立身份的思維模型Part 2介紹五種關於身份的思維模型Part 3五種身份思維模型的交集和推薦做法上一章節我們講到,思維模型是真實、假設或虛構情況的心理學表示。我們要限制一個人的自由、對其施加傷害或保護時,至關重要的是知道目標實際上就是我們要針對的那個物理身體。這是基於我們意圖限制、傷害或保護的那個物理身體與我們在現實中針對的那個物理身體之間字面上的物理連續性確定的。02展示思維模型展示思維模型將身份視為我們將自己展示給社會的方式。
  • 【動手做】科學動手做之太陽系模型
    , 鍛鍊學生利用簡單的工具、材料完成實驗的能力,通過以上兩點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 真實比例的太陽系
    說起太陽系,我們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這都還算好的,大多數人想必都是小時候學到的太陽系模型的樣子:這種印象在很多人的腦海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然而這是不對的。太陽不僅個頭足夠大,而且質量也特別大,佔全太陽系99.86%的質量。圖片來源:by Lsmpascal,via Wikimedia Commons接下來,我們再來聊一聊距離。講真,我們總說:太空,太空。實際上,整個形容是十分準確的,宇宙真的特別空,空到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力。
  • 羅振宇跨年演講說的「整理師思維模型」,到底是什麼意思?
    羅胖的想法是:大環境你不用管,跟你沒關係,更該關注基於自己圈層所能夠感知的真實世界,關注比宏觀環境更微小的趨勢。 謂之曰「小趨勢」,定義為改變趨勢的趨勢和帶來改變的改變。 這樣去定義小趨勢,可見小趨勢猶如水波振動,層層疊疊,生生不息。 羅胖就安撫大家,要是沒趕上趟,別著急,小趨勢嘛,生生不息,任何時候都可以趕上下一班車。
  • 太陽系究竟有多大?真實比例震驚你!
    要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真實的太陽系,那最合適的詞恐怕就是空曠。  如果用一個長寬都是100米的正方形操場來模擬整個太陽系,太陽所佔的空間不到1毫米,而這1毫米的太陽中卻有著整個太陽系99.8%的質量。而地球呢,大約只有你一根頭髮的直徑的十分之一大小,放在你面前你都看不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太陽繫到底有多大?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
    太陽系中原本有九大行星,但由於冥王星沒有達到行星的基本要求,故而被除名。按照國際天文學定義,一個天體是否能被稱為行星,主要看是否滿足這三點要求:一是圍繞太陽公轉;二是質量足夠大,並且能靠自身能力變成球體;三是能夠清除軌道上的天體(衛星除外)。然而,冥王星卻只滿足前兩點要求,故此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內。
  • 地球不是圓的,別讓教科書限制了孩子想像力,北鬥AR地球儀來幫你
    你還記得這首歌嗎?對,劉德華的《愛你一萬年》。對於我這個地理盲的寶媽來說,地球是怎麼轉動的?還是從這首歌裡記住的。「地球自轉一次是一天,地球公轉一次是一年。」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地球是每個人「共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