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大片
- 新年巨獻 -
今天是2月的最後一天!兩個月前,小編本想著,2020可多多關照、溫柔以待——誰料到,氣象災害、地震、墜機、蝗災、疫情接踵而至,讓我們大跌眼鏡、心驚肉跳......
在全球多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刷「存在感」。暴雨、暴雪、乾旱、洪水、林火輪番來襲……實在是,太豪橫了!
那麼,2020之初的天氣氣候究竟怎麼了?別急,聽小編慢慢和你說!
風暴、暴風雪最搶鏡
英國
雖然,北半球的冬季往往不是熱帶氣旋的高影響時期,但在西歐地區,北溫帶的風暴卻頻頻肆虐。
2月開始,輪番肆虐英國的世紀風暴「西婭拉」和同樣強勢的超級風暴「丹尼斯」把英國的小夥伴整蒙了!多條河流水位創紀錄,眾多航班取消,道路封閉,洪水淹沒至少一千多所房屋。據了解,英倫三島2月降水量已達到常年的1.41倍。
西班牙
1月下旬,強風暴「格格麗亞」襲擊西班牙,引發狂風、強降水以及冰雹天氣。風暴侵襲期間,西班牙北部多地處於「紅色警報」狀態。超過20萬人電力中斷,公共設施被毀,交通一度陷入癱瘓。
屋漏偏逢連夜雨!據《衛報》2月24日報導,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又席捲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大批遊客被困機場,當地政府建議居民停止所有室外活動。根據西班牙國家氣象局,此次沙塵暴風速可達120公裡/小時。
澳大利亞
當地時間1月17日,大暴雨侵襲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南部,降水量達到350毫米,引發嚴重洪澇災害。
此外, 2月初,澳大利亞西海岸等地又受到強熱帶氣旋「達明」影響,引發了暴風、洪水。多地發布惡劣天氣和洪水警報。
唯一利好的是,隨著強降水持續,到2月上旬,已經肆虐5個多月的澳洲森林大火終於完全熄滅。這場大火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其產生的二氧化碳更多達4億噸,超過全球116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國家的年排放量之和。延伸閱讀:一場暴雨,澳洲山火全部熄滅?沒那麼簡單…
加拿大
當地時間1月18日,加拿大遭遇三十年來最強暴風雪。該國東部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首府聖約翰斯市等地情況尤為嚴重,城市幾乎陷入癱瘓。暴風雪給當地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學校被迫停課,數以百計航班取消,道路積雪厚重。
不過,當地居民還是挺有娛樂精神的——
乾旱、洪澇影響大
非洲
從2019年一直延續至今,非洲南部遭遇長時間乾旱!著名的維多利亞瀑布已縮減為數條細流。數月來,南非開普敦北部的一家農場,已有超過1000頭動物因乾旱喪生。
近期侵襲非洲東部的蝗災也給當地糧食安全等造成嚴重威脅。科學家表示,雖然尚需更多研究,但顯然,氣候變化等對蝗災爆發產生了一定影響。
美國
當地時間1月21日,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南部終於結束了長達18個月的乾旱。加州同樣正面臨異常乾旱氣候,洛杉磯2月至今幾乎沒有降雨。
在美國中南部,洪澇卻唱主角。2月中旬,連日強降水引發密西西比州珀爾河河水暴漲,暴發歷史性洪災。當地時間2月15日,州長宣布該州進入緊急狀態。從年初到2月19日,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遜的累計降水量已達到半個世紀以來之最!
印度尼西亞
1月,印度尼西亞遭強降水侵襲,洪水泛濫成災,淹沒首都雅加達多地,造成雅加達及其周圍城鎮10幾萬人流離失所。暴雨同時導致山體滑坡,鐵路交通中斷,部分區域停電。
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表示,2020年年初的暴雨是1866年有記錄以來本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極端降水之一。他們相信,是氣候變化加劇了這些極端天氣的發生風險。
巴西
1月,罕見特大暴雨席捲巴西東南部,強度之大為巴西歷史上罕見,引發了大面積洪水、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多條高速公路被切斷。根據巴西有關部門統計,災害造成兩萬多人無家可歸。
這個冬天有點「暖」?
那麼,全球為何多地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既有偶發因素影響,同時,也離不開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繼世界氣象組織(WMO)宣布2019年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天氣管理局(NOAA)數據表明,今年1月全球表面溫度比20世紀同期平均值高出了1.14℃,刷新有觀測以來1月最高氣溫紀錄。北半球氣溫偏高1.50℃,為1880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最高。
偏暖的冬季氣候也給全球多地帶來不利影響。
俄羅斯
俄羅斯經歷了一場特殊的「冬天」。降雪不足導致莫斯科在新年慶祝活動中動用了「假雪」。俄羅斯國家氣象環境監測局表示,首都莫斯科氣溫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平均約為0℃,比1月平均氣溫高出約9℃。一些學者擔心,冬季偏暖會破壞了一些動植物的正常生態周期。
日本
日本降雪量創新低,許多滑雪場被迫提早關閉!札幌冰雪節受到影響,活動組織者被迫從全國其他幾十個地方運雪過來!據日本氣象廳當地天文臺數據,札幌的降雪量還不到年平均降雪量的一半。
法國
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夏蒙尼是舉辦首屆冬季奧運會的地方,法國氣象局表示,今冬前兩個月,這裡的氣溫已創下1935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由於氣溫偏高,人工造雪成本高昂。而地處庇里牛斯山脈一處著名滑雪場甚至「求助」直升機運雪「撐場面」,以確保滑雪場正常運作。
以及容易忽略的……
2月1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研究發現,北極冰川中存在溫室氣體——甲烷。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川大量融化,將釋放出這些溫室氣體。別忘了,甲烷對升溫的影響可是二氧化碳的幾十多倍!而美國《自然》雜誌的科學報告再次證實,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正在不斷消融。
有媒體稱,2月15日,南極測得20.75℃的氣溫,是有記錄以來南極氣溫首次超過20℃。不過科學家表示,這是單次的氣溫測量數據,並不是長期監測數據的一部分。
此外,早在2月6日,南極半島北端的埃斯佩蘭薩研究基地測得了18.3℃的氣溫,是該基地196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目前,這些數據仍需等待世界氣象組織(WMO)進一步核實確認。
1月,南極科考隊的研究還顯示,南極企鵝群中的帽帶企鵝數量急劇減少,其中有一些的數量比50年前的調查減少了77%。這也與氣候變暖有關!
後記
看完這些「水深火熱」,大家是怎樣的心情?前些天一部熱播電視劇裡有這麼一段臺詞,豪橫不可怕,最關鍵要講道理。
當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異常這些經常出現在新聞裡的詞彙,越來越頻繁發生在我們身邊,人們要反思的是,是否我們的一些行為,對大自然來說,不太「講道理」?
或許,豪橫的不是它們,而是曾經的我們。
「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化解天氣氣候風險」,不只是口號,更需要我們切實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