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海洋讀物
製作貝殼製品
7月15日,大連開發區濱海學校舉辦的中國航海日暨大連市青少年海洋教育聯盟海洋教育課程遊學活動將拉開序幕,聯盟學校師生將齊聚一堂,共享海洋知識盛宴。
大連開發區濱海學校是大連青少年海洋教育聯盟輪值主席,這個以「海」命名的學校,為構建藍色校園,培養學生海洋情懷,將整個校園打造成一本厚厚的「海洋百科全書」,開放式「船長室」、百艘手工船模作品牆、各國海軍軍旗展示區……這裡的海洋知識教育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個孩子的心田。
「海洋大百科」
走進學校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廳右側牆壁上的手繪白鯨剪影,校長徐春娟介紹說,白鯨機靈聰慧,被選作學校的圖騰,並取名「海藍」。在「海藍」周圍,一群小魚歡快地遊弋,寓意濱海師生如同由「海藍」引領的魚群,徜徉在廣袤無垠的大海中。
在圖騰牆的對面,一幅幅由學生自製的海洋浮雕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徐春娟說,從挑選木板到圖案設計、雕刻,再到噴灑銅漆,整個過程都是由學生們自己完成的。
穿過大廳,拾梯而上,記者不由得被兩邊牆壁上的「中國夢·船文化」主題展區所吸引。從遠古時期的瓠、匏,到現代的蛟龍號、遼寧艦;從船槳、船帆等實物展示,到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剖析,許多跟船有關的知識躍然眼前。
再往上到三樓,便進入「我的夢·海藍情」主題學生體驗展區。在這裡,孩子們不僅可以走進「尋夢船」,一覽由學生親手製作的上百艘船模作品、海洋生物手工作品等,還可以動手製作模型、貝藝,學習多種水手結的打法。
四樓是學校專門打造的海權意識教育區。牆壁四面,世界各國國旗和海軍軍旗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有些國家以國旗代替海軍旗,還有一些國家將國旗中的部分圖案加到海軍旗中。學生們在這裡可以辨認各國海軍旗,聽老師講解各國懸掛海軍旗的要求以及歷史上的海戰故事,使孩子們加深了對維護海權的理解。
巧打水手結
在濱海學校,一堂堂為學生量身打造的海味課程引人入勝,「巧打水手結」便是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海洋課程之一。
每次上課,老師會給大家提出不同的難題,比如在限定時間內打出至少10種水手結,在沒有塑膠袋的情況下用繩子提重物,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用水手結提重物那堂課。」學生於佳慧說,課上,老師首先給每個小組兩分鐘的時間設計解決方案,「以防萬一,我們組一共設計了兩個方案。」
「我們先用平結捆住大西瓜,然後在底部用兩根長繩打上十字結……誰知,近10公斤重的大西瓜像個頑皮的『大胖墩』,捆都捆不住,更別說提起來了。還沒來得及嘗試另一個方案,比賽結束的哨音就響起了。」說到這裡,於佳慧很是失落。
可令於佳慧沒想到的是,老師又給了他們小組一次機會。「這次,我們吸取之前的教訓,先穩穩地打好『底座結』,然後用4根繩子做成一個簡易『網兜』,最後再把大西瓜放進去。」於佳慧得意地說。
待到現場展示那一刻,全班同學都屏住了呼吸,好像一個喘息就能把大西瓜抖落下來。「耶——」,當西瓜穩穩被同學用水手結拎到指定位置時,全班沸騰起來,掌聲、笑聲、歡呼聲響徹教室。
「巧打水手結,不僅鍛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還讓我們學會了融會貫通,用課堂知識來解決生活難題。」於佳慧興奮地說。
玩轉小貝殼
用貝殼作雲朵、船帆、蝴蝶的雙翼,以海螺作花瓣、嫩芽、姑娘的舞鞋,再塗上五彩繽紛的油彩,一幅幅漂亮的海洋貝藝畫躍然紙上。
除了用貝殼作畫,學生們還以形態各異的貝殼為材料,製作各種手工藝品,筆筒、帆船、恐龍,似乎沒有同學們做不出的。
利用臨海的地理位置優勢,每個星期,貝藝課老師姚建華都會帶領學生到海邊採集貝殼、卵石,帶回來刷洗、晾曬、分類裝箱,並在課上試拼、粘貼。
「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這門貝藝課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許多作品精美得出人意料,甚至比我在課堂上展示的成品還要巧妙生動。」幾堂課、幾次自由創作下來,姚建華由衷感嘆道。
每到學期末,姚建華還會把學生作品放到更大的平臺上展示,邀請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前來觀賞,「這樣既有助於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是對學生一學期學習成果的肯定與鼓勵。」
「為孩子浸潤清澈蔚藍的生命底色,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一直在努力。」徐春娟對學校的海洋意識教育信心滿滿。
(中國海洋報記者 陳佳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