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張紙、一瓶水、一撮鹽,解讀生活世界的實質

2021-01-08 文旅觀察

好像是不約而同一樣,本期雜誌中的不少篇目都把某類物產當成報導的出發點或主題。比如專題報導《鹽城:在鹹的江河湖海間》一開篇 ,我們的報導者就闡發了江蘇名城鹽城的地域文化與海鹽之間的關聯。非但鹽城的地名源自製鹽產業,即便是今天,吊燒鵝、東臺魚湯麵等鹽城美食中也還是少不了當地海鹽的助陣。「鹹」 和「鮮」是鹽城生活世界裡的關鍵詞。用作者喻添舊先生的話講,在鹽城,鹽從一種日常調味品升華到了文化的高度。

除海鹽之外,鐵觀音茶、斐濟水和馬德拉葡萄酒也在《尋訪茶鄉安溪的清香雅韻》《漂流瓶映出的圖景:46 天環太平洋之旅》《海岸和島嶼之間的歡愉與惆悵》等文章中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而另外的兩篇報導更是直接以新疆桑皮紙和北京的二鍋頭酒博物館為主題。對各地特產感興趣的讀者朋友想必能從本期雜誌的介紹中收穫不少新知和談資。

「言之有物」是中國古來推崇的品行。儒家君子說話,講究的是具體確切、有實質內容。我們近來覺得,這個原則也能擴展到旅行方面。不少高明的旅行者講起自己的行程經歷總是親切而紮實,總有某個事物、某種興趣貫穿著他們的整體行程,在所有紛繁雜亂的體驗中充當著「凝結核」。有了這樣一個觸手可及、實實在在的導向和指引,旅行就好像有了主心骨;表面上東看一下、西嘗一口的經歷自然而然地沿著一條軸線匯聚起來, 升華成了指向特定事物與旅行真理的探索歷程。

從這個角度分析,大家也不難看出網絡上不少遊記的弊病:作者們去的地方不可謂不多,觀看打卡、拍照留念不可謂不勤;可是由於缺少實際事物與核心趣味的指引,這類遊記讀起來往往像是散黃兒的雞蛋、跑氣兒的啤酒,我們只能看到作者散亂的行程記錄與低回自憐的意態,卻完全無法從中收穫任何有深度的認知,更沒法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近來廣受網友嘲笑的「凡爾賽式」炫富文體,其根本問題大概就是古人講的「言之無物」。正因為缺乏實際事務層面上的深度指向,「凡爾賽作者們」 才會被物慾所困,把遊記變成了攀比與自戀的重災區。

不妨說,物是文化世界的入口。哪怕不起眼如一張紙、一瓶水、一撮鹽 ,高明的旅行者也能透過它們解讀出某城某地生活世界的實質。像這樣把一事一物讀透、講透,是高水平旅行報導的美德與責任;報導者的行程與筆觸越是深入事物核心,就越是能從中贏得旅行的真理。《中國國家旅遊》雜誌自本期起增設了《中華名物》等新欄目,主旨正是為了倡導這種「行之有物」的旅行態度。

相關焦點

  • 透過一張紙、一瓶水、一撮鹽,解讀生活世界的實質|2021年1月刊
    非但鹽城的地名源自製鹽產業,即便是今天,吊燒鵝、東臺魚湯麵等鹽城美食中也還是少不了當地海鹽的助陣。「鹹」 和「鮮」是鹽城生活世界裡的關鍵詞。用作者喻添舊先生的話講,在鹽城,鹽從一種日常調味品升華到了文化的高度。
  • 透明膠帶紙的妙用,加上一張紙,就變透明標籤貼紙,太好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分不清鹽和糖。導致我們在做飯的時候出現很大的笑話。今天我就來教給個大家一個區分糖和鹽的小妙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首先我們要準備一張a4紙。在上面寫上糖和鹽兩個字。之後用一個大一點的膠帶。
  • 五年級作文:我是一張紙
    我是一張紙,一張普普通通卻又不平凡的紙。說起我的身世,我要感謝蔡倫,他在公元105年製造出了我的祖先「蔡侯紙」。那時蔡倫是用一些破衣服、麻頭、漁網等廢棄物製造出我來的。先把這些舊物洗滌乾淨,再用蒸鍋蒸煮,然後搗製成漿,取膜去水,最後晾乾紙就做成了。
  • 一張紙真的沒法對摺超過7次嗎?
    來源 | 《萬物》等編輯 | Mirror一張紙真的沒法對摺超過7次嗎? 圖源:pixabay隨便拿起身邊的一張紙,試著對摺,再對摺,你最後能折幾次?相信大家折6次就差不多了,或許勉強能到7次。這也是網上廣為流傳的說法——一張紙最多只能折7次。
  • 可樂罐上有個「小機關」,無需拉環,只需一張紙,蓋子輕鬆就打開
    可樂罐上有個「小機關」,無需拉環,只需一張紙,蓋子輕鬆就打開我們市面上的飲料種類非常的多,有著各種不同的品牌,而且還有著各種不同的口味,對於很多的年輕人和小孩子來說,就是非常的喜歡喝飲料,因為各種不同的口味比較適合大家
  • 「我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引發網上歡樂造句
    「我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引發網上歡樂造句 昨天,本報國內新聞版借用網友的一句話製作的標題——「高溫下,我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一經見報,立即在網上被頂起並熱傳。網友水調歌頭說:「這個標題起得妙!」網友菩提樹留言:這標題,真生活!網友柚子跟進:「唐山的孩紙頂起。」
  • 青島出現頭像狗的動物,長了一張網紅臉,毛茸茸尾巴後有一撮白毛
    遊客在嶗山遊玩時發現這種動物,長了一張網紅臉,渾身黑色毛髮,間雜著白毛,粗長的尾巴後有一撮白毛。它們有的腿受傷,有的耳朵受傷,也許是被放生到野外。後來經過動物學家辨認,這種動物原來是銀黑狐。銀黑狐是赤狐的一種基因突變種,起源於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經過100多年的人工飼養馴化,適合人工養殖。
  • 你知道蝸牛遇到鹽,「譁啦」一聲化成水嗎?看完漲知識了
    生活在海邊的人出門都會帶上一瓶水,看到沙灘上有小孔就會放裡面灌入鹽水。沒一會洞中就會吐出水珠來,你再耐心的等一下,你就會發現裡面有一個蟶子爬出來。一瓶鹽水你會收穫到不少的海鮮,不得不說真的太有趣了。
  • 一瓶水1.5元,近期一斤小麥價格只有1.08元,同樣都是500克?
    一瓶水1.5元,近期一斤小麥價格只有1.08元,同樣都是500克,你們怎麼看? 近幾年來,小麥收購價格連續下調,調到與生活現實相比,太離譜的地步了,如小麥收購價每斤1.08元,而一瓶水
  • 解讀「學習的實質」
    「學習的實質」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之一,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單多判辨),考查內容較細,考生要深刻理解其概念和內涵。一、學習的實質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於練習或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
  • 一張紙實現財務自由,把紙玩到如此極致地步的,也就這日本蜀黍了
    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東西,上學期間,我們用紙寫字做手工,工作後用紙列印記事,但日本卻有一位蜀黍不按常理出牌,把紙玩到極致變態的地步。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翹起地球。 而這個日本男人,給他一張紙,他能……嚇死你!
  • 透過顯微鏡,你會看到另一個世界
    文/姿勢分子 (不要走開,文末有彩蛋) 1590年,人類首次發明出了顯微鏡,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當我們透過顯微鏡,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畫面。今天,咱們就來看一看和你平時眼中不一樣的世界吧。
  • 東道爾水技術:高鹽廢水處理到底如何
    3.雙膜法預處理工藝 先利用孔徑在 20——2000Ao(10-6.5-10-4.5cm)的半透膜進行超濾,可截留蛋白質、各類酶、細菌等膠體物質和大分子物質在濃縮液中,而水、溶劑、小分子和形成鹽的離子則可通過膜,進入透過水中。
  • 80後小夥劉通變身摺紙達人:一張紙許你一個世界
    原標題:摺紙達人劉通:一張紙許你全世界導讀:在他的手中,普通的紙有了魔力,花鳥魚蟲,世間萬物都可以變變變,仿佛上演一場場模仿秀,他製作的鹿頭,和實物的比例基本一致。日前,記者通過電話聯繫上了劉通,聊起這個紙上世界,劉通有說不完的話。
  • 吃肯德基時,為何餐盤上總墊一張紙,服務員:很多人「不懂裝懂」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吃肯德基時,為何餐盤上總墊一張紙,服務員:很多人「不懂裝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肯德基麥當勞這類的快餐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美食也是當下年輕人經常吃的,快餐不但方便,而且油炸食品讓人很難抵擋得住誘惑,所以我們看見肯德基這樣的店鋪時,總是發現裡面每時每刻都生意很好。
  • [動手做]把一張紙對摺
    [動手做]把一張紙對摺 2020-11-30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張紙無法對摺超過8次嗎,科學家稱一張紙對摺50次能抵達太陽
    一張紙才一共能折多少,我拿的是一張這個a4紙然後我開始疊的我覺得的太容易了呀,可是啊我最後折到第六次的時候是已經在折不出了,我們在想是不是跟這個紙的大小有關呢?我們後面拿了一個很大的報紙是對摺對摺再對摺,網上有一個說法就是說任何一張紙無論怎麼對摺怎麼不能超過九次,這是為什麼尼?
  • 一頁紙工作整理術:教你用一張紙、一支筆,掙脫創意泥潭,輕輕鬆鬆...
    一支筆+一張紙=一種思考方式暢銷書《餐巾紙的背面》作者、視覺化思考之父丹·羅姆經典作品《一頁紙工作整理術》一、基本信息教你用一張紙、一支筆,掙脫創意泥潭,輕輕鬆鬆解決工作難題!《一頁紙工作整理術》是視覺化思考領域的必讀作品。只需四天,就能讓讀者學會受用終生的視覺化思考技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本書為雙色印刷,書中近一半篇幅為作者的手繪圖,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了視覺化思考的魅力,整體風格非常輕鬆明快、易於閱讀。
  • 歡動國慶︱不「紙」於此,一張紙能有多少種可能?
    看書讀報,寫信繪畫.....薄紙一張素顏少色,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你可曾想過紙也能變身雕塑,被編織成袋,化作新奇的立體裝置?,以紙為媒,呈現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賦予其新的時代形象和藝術內涵。
  • 一張紙最多可以對摺多少次?答案將會超出你的想像!
    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廣泛,無論是衛生紙、紙巾,還是用來辦公地A4紙,其每天的消耗量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其實,紙還有一個用途,那就是摺紙了!想必大家都應該經歷過,摺紙應該伴隨過大部分人的童年,但是你知道嗎?一張紙最多可以對摺多少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