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大學作為全球商業案例教學領導者,長期追蹤觀察全球最新商業實踐。其中,IP化生存也是嘉賓大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持續輸出優質內容,是IP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指標。但真正擁有強大內容力的IP非常少。很多內容要麼不痛不癢,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麼公關味太濃,讓人索然無味。
怎樣通過做極致內容,來打造超級IP?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凱叔講故事。通過「凱叔」創作的三個心法,來幫你提高內容力,打造超級IP。
以下,enjoy~
對於「凱叔講故事」,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很多父母手機裡都有這款APP,它正陪伴著千千萬萬孩子的成長。
「凱叔講故事」的創始人王凱是嘉賓派第二季的學員,我和他認識很多年了,也見證了這個公司的發展歷程。通過長期的觀察、研究,我總結了「凱叔」創作的三個心法。
1、先慢後快,實現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起來,你需要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凱叔講故事」的發展經歷,就符合這樣的規律。
王凱曾在中央電視臺做了8年主持人,也是一位很好的配音演員。
王凱 「凱叔講故事」創始人,嘉賓派第二季校友
開始創業時他發現,雖然在音頻市場上,已經有很多兒童故事平臺,但優質原創內容幾乎沒有。
比如,當時市場上找不到專門給孩子講的全本《西遊記》,原著中滲透著血腥和政治。王凱想過濾掉這些,專門給孩子們改寫一套純淨版的《西遊記》。
這一寫,就是三年。在2019嘉賓大學年度峰會上,王凱曾回憶:「我寫《凱叔西遊記》時,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山裡面,感覺寫到有腹肌了。團隊寫《三國演義》時,第一集的稿子改了八個月。」
對內容的「吹毛求疵」,讓凱叔平臺上所有的內容產品,從立項到上線,都要經過長時間的打磨,少則半年多則三年。早期,團隊做得非常艱難,企業成長也非常慢。
對於這樣的狀況,王凱的一位投資人朋友曾經懟他:「發展這麼慢,你就不著急嗎?」
不是不急,王凱想的是:用三年做一個故事,然後賣十年、二十年。他要用精心雕琢的獨創內容,儘量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形成競爭壁壘。
「凱叔講故事」最早在微信公眾號推出,在粉絲數還不到10萬時,市面上的同類平臺就已殺成一片血海。不過,為了確保品質,王凱堅持做自己的內容,不做平臺。他希望,孩子們可以放心地聽凱叔的所有內容,而不是在大雜燴一樣的平臺中挑花了眼。
他的冷板凳沒有白坐。「凱叔講故事」推出的兒童內容,漸漸被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喜愛,一個個都成了爆款。兩年後,用戶數開始爆發式增長。
對「凱叔講故事」來說,飛輪效應已經顯現。2019年7月,「凱叔講故事」完成C輪融資,融資規模超過5000萬美元,為打造更多極致內容提供了強大後盾。
很多時候,大部分人都只想做50分到80分難度的事,競爭會非常慘烈,但如果你把目標定為120分,就會發現沒人跟你競爭。一旦達到這個目標,你的飛輪就轉起來了,而且會越轉越快。
2、與用戶互動,共創爆款產品
「凱叔講故事」的爆款產品,也離不開小用戶的參與。
王凱創辦「凱叔講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給女兒講故事。最早一批種子用戶就是女兒幼兒園的同學。
他的故事很受歡迎,孩子們天天守在微信群裡等著聽。後來,他就接到家長投訴,原因竟然是他講得太生動,孩子都不肯睡覺了。
這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不高興呢。王凱很快想到一個主意:每講完一個故事,就在後面讀一首詩,這首詩是孩子們聽不懂的,讀的時候呢,一句比一句聲音小。孩子們既聽到了故事,又能在詩歌的薰陶中被催眠,孩子和大人皆大歡喜。
後來,「催眠詩」也成為「凱叔講故事」的特色,大受歡迎。
在講故事的時候,王凱還會不斷和孩子們溝通,留心觀察他們的狀態:是不是還心存疑惑?是不是在全神貫注地聽?
更絕的是,即便不能親自到現場跟孩子交流,王凱也會讓團隊把孩子們聽故事的視頻錄下來,通過看錄像來捕捉孩子們的狀態,然後根據這些細節不斷去調整故事內容。
最終,《凱叔西遊記》在上線半年內就創造了近6000萬元收入。
王凱認為,做兒童內容,要不斷地與孩子交互,才能與他們同頻共振。「凱叔講故事」會經常組織線下活動,跟小朋友們互動,如果遇到有繪畫活動,他還會把孩子們的畫融入到內容產品中。你想啊,這樣的凱叔,這樣的內容產品,孩子們怎麼可能不喜歡呢?
3、提煉方法,實現規模化生產
任何優秀的文化產品,只有形成工業化流程,才可能長久繁榮。
好萊塢電影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電影藝術上有哪些竅門、有哪些增色的點、有哪些能火的元素,好萊塢的電影人都摸得一清二楚。
那些票房口碑兼具的大片,之所以能高密度量產,也是因為,優秀的電影人已經提煉出一整套方法,就像清單一樣,列清楚了所有好電影所具備的要素、應有的節奏和氣質,甚至什麼電影用什麼樣的導演、什麼樣的演員,也非常清晰。
同樣,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凱叔講故事」也已進入規模化生產。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考慮精細化的內容研發,又要顧及標準化的內容生產。
凱叔怎樣批量生產內容呢?主要靠兩點:一是系統的工作流程;二是內容創作機制,包括:「品控會」和「工作室」。
從2017年初開始,「凱叔講故事」逐漸形成了「品控會」和「工作室」這兩套核心的內容創作機制。品控會控制生產端的品質,工作室負責項目落實。
品控會以類VC的方式,通過投票表決,來審核內容產品。就像從天使輪到A輪、B輪,一個內容產品從立項到上線,要經歷好幾輪打磨。天使輪的淘汰率在60%至70%,A輪淘汰率超過90%,不少項目都需要反覆攻A輪。
品控會上,公司內部一般只有幾位高管出席,其他評委都是各行業專家,包括編劇、音樂會導演、繪本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大學教授等。根據不同項目,評委有時能有十幾個人。
實現規模化生產後,目前,凱叔本人撰寫的故事只佔到年產量的2%。他們的方法就是:將創作總結成方法論、價值觀後,通過制定機制,來保障團隊每個人都按標準動作去操作,並通過嚴格的評估會,把所有的錯誤都發現在產品上線之前。
截止今年5月,凱叔平臺註冊用戶超過3700萬,用戶平均日收聽時長達到70分鐘。它已從最原始的「作坊式團隊」變成了一家不折不扣的兒童內容公司。
好了,總結一下,「凱叔講故事」通過做極致內容,來打造超級IP,有三個心法:
思考題:你願意沉下心來做好內容嗎?你的企業可以通過什麼方式跟用戶互動,共同打造爆款產品呢?
如果你有什麼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會在這裡等你。好的文章也一定要分享哦~下載嘉賓App或關注嘉賓大學微信公眾號獲取完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