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神州大地一派豐收景象。作為「中國生態稻米之鄉」「溼地之都」「魚米之鄉」,「稻田養蟹」已成為盤錦的城市名片之一。稻蟹共生模式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物鏈,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還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也為生產優質稻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0月19日,第一屆金龍魚新米節在這裡拉開帷幕。本次新米節的主題為基地稻香、樂享新鮮,通過傳遞來自生態種植基地剛收割的新米香氣,邀請用戶來體驗嘗鮮,共享豐收的喜悅及新米上市的美味享受。
    伴隨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挑上「金扁擔」,奠定豐收基石。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正瞄準農業發展中的深層問題,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上發力,一舉撐起了國家的糧倉,盛滿了百姓的飯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追求高產,更追求優質,有望帶動糧食品質再上新臺階。
    豐衣足食,是人們最樸實的心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快部署,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作為國內大型的農產品和食品加工企業之一,益海嘉裡也一直致力於優化農產品供給,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高品質的大米。
    自2006年以來,益海嘉裡主動響應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歷時十多年潛心研發,創造了先進的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將大米的美味、安全和環境友好融入到加工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稻米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益海嘉裡通過對水稻廢副產品如米糠、稻殼等進行充分利用,可以提取多種高附加值產品,廣泛應用於輪胎、發電、食品、藥品、化妝品、化工等領域,替代不可再生資源。該模式一方面能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另一方面,還能全面實現節能減排、資源再生,為中國稻米產業打造了一個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型產業模式。
    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中國夏糧已豐收,當前從南到北,秋糧迎來「豐收季」。專家表示,疫情之年,中國全年糧食豐收,不僅確保14億人的「飯碗」,增添抗疫和發展底氣,還為降低世界糧食安全風險,作出貢獻。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既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如今精細加工的糧食產品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但看起來「白亮透」、「白細美」的糧食背後,存在過度加工帶來的糧食損耗問題。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益海嘉裡深知,大米過度加工不僅導致營養和口味的急劇下降,甚至還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益海嘉裡始終篤信,大米行業適度加工利國利民。
    自2006年進入水稻加工行業,益海嘉裡經過不斷的嘗試及對適度加工產品的市場反饋跟蹤,逐步建立起領先行業的稻米適度加工方法和標準。益海嘉裡通過行業會議、學術交流把稻米適度加工的原理和經驗向行業同行分享,並堅持通過各種銷售渠道教育引導消費者改變對大米質量的評判和消費習慣。
    「適度加工」是益海嘉裡的水稻循環經濟模式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益海嘉裡研發團隊成員表示:「欲全面實現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大米適度加工是其中極為關鍵的基礎環節。推動水稻循環經濟,需堅持號召並推廣大米適度加工,這是真正利國利民、利於行業健康發展的大好事。」
    金秋時節,稻熟蟹正肥。在位於遼寧盤錦的金龍魚生態基地,益海嘉裡拉開了第一屆金龍魚新米節的序幕,通過傳遞來自生態種植基地的剛收割的新米香氣,邀請消費者共同體驗嘗鮮,共享豐收的喜悅及新米上市的美味享受。
    金龍魚相關負責人介紹,選擇在盤錦生態基地作為金龍魚新米節的開端,得益於盤錦的兩個特色:首先是金龍魚盤錦基地「蟹稻共生」的種植模式,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種植。其次,金龍魚一直積極推動行業的發展與變革,將「金龍魚大米產業鏈創新技術」運用到種植、生產等各個環節中,而盤錦工廠正是將這一產業模式發揮充分,工廠除了大米生產車間以外,還配備了稻殼發電廠、米糠油廠、米糠蠟廠等,在這個工廠將稻穀的用途基本實現吃幹榨盡,給行業也做了一個引領示範作用。
    該負責人還表示,消費者不僅只是消費,還可以通過選擇健康大米來影響生產,從而推動中國大米產業可持續發展。益海嘉裡的水稻循環經濟模式、金龍魚產業鏈創新技術,從另一方面而言,也呼應並滿足了消費者對大米吃飽吃好到吃得健康營養的需求。
    金龍魚新米節的背後,是益海嘉裡堅守初心、持續創新的工匠精神。益海嘉裡通過金龍魚大米產業鏈創新技術響應國家政策,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美味的產品保證,並帶動了消費升級。據悉,從10月下旬開始,金龍魚還會在全國各大商超同步開啟新米節線下推廣活動,第一時間將金龍魚全國各地的基地新米送達消費者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