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雲輕 江湖尋味
這幾年街道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少售賣腸粉的小吃車。儘管商家勤快能幹,腸粉仍是供不應求,早晚都有人在小吃車前排隊等候,因此腸粉又被人戲稱為「搶粉」。
可見腸粉不只在原產地廣東是婦孺皆知的美食,在全國各地都有頗多擁躉。
腸粉營養豐富,老少鹹宜,做早餐和宵夜都很合適,也難怪商家難以應對絡繹不絕的顧客。一同事的男朋友每天排隊給她帶腸粉,惹得眾人豔羨不已,說他們是在「腸粉式秀恩愛」。
腸粉身世是意外?
據傳腸粉起源於廣東羅定,當時嶺南大旱,龍龕道場被設為臨時避難所。由於難民眾多,僅供應油味餈(一種由四五層蒸米糕混合鹽、花生、韭菜、蔥直接吃的食物)也難以維持。在廚房幫工的惠能不慎打翻米漿桶,師傅只好在其中加水,結果誤打誤撞攤出了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的米皮,吃起來鮮香滿口,味道比起油油味餈有過之而不及。再加上它耗用食材較少,「油味餈片」很快在瀧州大地傳播開,以地名稱其為「龍龕餈」。
後來吃貨皇帝乾隆專門到羅定吃龍龕餈,自然是讚不絕口,並且開了金口:這東西長得這麼像豬腸子,就叫腸粉吧。
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布拉腸粉和抽屜式腸粉。
布拉腸粉的漿由粘米粉、粟粉、生粉和澄面按比例調和而成,顧名思義就是用布拉,使粉捲曲裹緊。這種腸粉光滑無皺,厚實有韌勁,缺點是不太容易進味道。
我更喜歡抽屜式腸粉,它是用純米漿在蒸盤裡均勻攤開,撒上喜歡的配菜,在蒸箱裡蒸1~2分鐘左右,用工具一刮到底,盛入盤中。淋上醬汁,每一片粉都油光發亮,吃一口能鮮掉舌頭。
01
|
美
食
與
夢
魚露:醬汁的靈魂
醬汁是腸粉的精髓,魚露是醬汁的靈魂。沒有醬汁,孤家寡人的腸粉顯得單調無味;沒有魚露,醬汁就如沒有棉線的蠟燭、沒有鎢絲的燈泡,失去了發光發亮的機會。
魚露在中國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原產自福建和廣東等地,又稱魚醬油、蝦油,也有人稱之為「腥湯」。它是以小魚小蝦為原料,經醃製、發酵、熬煉後得到的一種琥珀色汁夜,原本是漁民拿去倒掉的廢棄物,後被人發現其風味獨特,才開始流傳成調味品。
早期僑民把魚露帶到國外後,它逐漸流行。越南和泰國的菜餚中經常用到魚露,按照美食家的說法,吃了魚露就等於去過了越南。
初識魚露的人就像面對皮蛋的老外,捏著鼻子皺成苦瓜。它聞起來又腥又臭,但配上食物入口後,其鮮鹹爽口的滋味會立即讓使用者演繹「真香」定律。
論起提鮮,魚露的作用甩雞精料酒什麼的幾條街。再普通的飯菜加幾滴魚露進去,就像是產生了某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味道上了幾個指數級。某大廚還教過我一個秘訣:用魚露時加一點白糖,魚露特有的鹹鮮混合著白糖的甜蜜,能讓味蕾開出花來。
被我推薦種草後,閨蜜說她現在在家醃個黃瓜,拌個木耳,煮個鹹湯,都要用魚露,也成了個深度魚露控。
01
|
美
食
與
夢
最好的滋味,還是在路邊小攤
下班後呼朋喚友,三三兩兩聚集到小吃街,在攤主熱切的招呼下坐到摺疊凳子上,一邊等候,一邊欣賞城市的燈火輝煌,享受清涼的夜風,滿身疲憊頓時煙消雲散。
看腸粉製作亦是一種美的視覺體驗:老闆的動作行雲流水,右手腕輕飄飄一轉,一勺米漿就傾倒在蒸盒上,左手腕上一搖下一晃,米漿攤勻了;換下腸粉熟透的蒸盤,將新蒸盤一推一按,不必再管。刮板飛舞著,利索地將腸粉捲成捲兒,再攔腰一斬,入碟淋汁端上桌,整套動作一氣呵成,若外國友人看到,怕是又要驚嘆「中國人都會武術」了。
碟中的腸粉粉嫩可愛,像泥坑中酣睡的一頭小豬,叫我不忍動筷。到底擋不住誘惑,夾起一片抖了抖,色澤誘人的粉顫顫巍巍,像塊果凍;入口鮮美滑嫩,醬汁安撫著迫不及待的味蕾,腸粉歡快地在牙齒上彈跳,我差點兒連舌頭都咽下去。攤主貼心地奉上一碗紫菜蝦皮湯,更增長了我的食慾。吃飽喝足後,和好友閒話著歸家,愜意極了。
03
|
美
食
與
夢
走出小吃街,回望攤主忙碌的身影,食客滿足的表情,蒸箱呼出的白氣,滿滿的人間煙火味兒。
END
文丨雲輕
編輯丨噠苗苗
監製丨 與君相逢
出品丨銅仁日報社、銅仁日報傳媒集團
精彩回顧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火遍各地的廣味小吃,銅仁人也愛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