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與災難電影的流行
多年以來,中外電影界一直在製作各種不同的末日類型電影,講述大災難來臨之後的故事。這種災難型影片雖然整體看似都有固定的套路,但仍然受到許多人的歡迎。筆者本人,就是一個「忠實的」災難電影粉絲。
從遇冰山而沉船的《鐵達尼號》,到因溫室效應而導致冰河世紀般的《後天》;從外星人入侵的《獨立日》,到殭屍肆虐的《生化危機》。各種題材的災難影片,給觀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災難爆發的背後原因的思考。
心理學家一直在嘗試理解,為什麼人們喜歡看災難、恐怖類型的電影來進行「消遣」,但進展甚微。
或許為了緩解壓力,亦或許只是為了體驗不一樣的視覺衝擊。為了學習末日生存技能而觀看末日電影,想必並不是主流。
最近的一項研究,心理學家則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觀看末日電影」與現實之間的聯繫。
心理學研究
由馬特達蒙主演的電影《傳染病》,於2011年首次上映。有趣的是,在新冠大流行的頭幾個月裡,《傳染病》的收視率急劇上升。研究人員推測,其收視率激增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它為病毒大流行期間發生的事情提供了一個現實的例子。
研究團隊提供了10種不同的電影與電視類型來供志願者選擇,其中包括:恐怖、殭屍、心理驚悚、超自然、末日/末日後、科幻、外星人入侵、犯罪、喜劇、愛情。
當模擬提供的信息與現實世界有關聯時,模擬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將那些能夠說明現實大流行中可能發生的混亂的電影,比如殭屍、末日/末日後、外星人類型的電影,歸類於「預備」流派。
通過對310名志願者的調查與分析,研究團隊發現:恐怖片的狂熱者在大流行期間表現出更大的心理彈性,而「預備」流派(外星人入侵,末日及殭屍電影)的狂熱者則同時表現出更大的心理彈性與備災能力。
現實意義
恐怖電影的觀看可能與觀看者具有較少的心理困擾相關。其可能的原因是,恐怖電影允許其觀眾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如何應對負面情緒。通過對屏幕上的兇手或怪物產生的擔心情緒,觀眾有機會反思諸如恐懼或厭惡之類的負面情緒,並練習情緒調節的技巧。
在安全的環境中(例如在觀看恐怖電影過程中)經歷負面情緒可能會幫助個人制定應對負面情緒的策略,並在現實生活中更加冷靜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同時發現,病態的好奇心和恐怖電影的狂熱性預示了心理彈性的不同類型。儘管恐怖電影的狂熱者預期的心理困擾會降低,但具有病態好奇的人會表現出更大的積極應變能力,比如在大流行期間找到一種獲得積極經歷的方法。
恐怖電影雖然可以幫助人們應對負面情緒,但不一定能夠提供在負面經歷中享受生活的策略。相反,觀看恐怖電影的歷史可能有助於建立情緒調節技能,這些技能可用於緩解煩躁不安事件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病態的好奇心似乎沒有實現人們的心理緩衝,而是在促進積極的適應力,即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時的積極經歷。
具有病態好奇心的人可能不會將疾病的大流行視為可怕的負面事件(或至少不單單如此)。相反,具有病態好奇心的人可能會將大流行視為各種機會——為真正了解危險現象提供了機會。
通過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了解到,觀看災難或恐怖電影,對觀眾的心理能夠產生直接的影響。不過,這種影響或許因人而異,需要辯證地看待它對個體心理健康所起的潛在作用。
註:本文旨在普及前沿心理學研究,並不涉及諮詢與治療方案。如需診療意見,請前往正規醫院問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