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第一批星星出現之前。
當時宇宙還很年輕,年齡還不到10億年。
大爆炸遺留下來的原始元素-比如氫和氦-太熱太薄,無法集中到引發恆星形成所需的密度中。
但是,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宇宙的確有足夠的時間,再加上引力的持續推動,第一批恆星就被點燃了,把我們的宇宙變成了今天這樣光芒四射的壯麗景象。
我們目前生活在宇宙學家所說的石器時代,這是一個由星光主導的宇宙時代。
目前,僅我們的銀河系就有數千億顆恆星在閃耀,數萬億個星系分布在整個宇宙的可觀測範圍內。
每顆恆星都是聚變的工廠,將較輕的元素轉化為較重的元素,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並為行星和生命創造家園。
但這個時代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事實上,我們已經過了恆星形成時代的全盛時期。
問題是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
每一天,我們的整個宇宙都比前一天變得更大。
物質的物質總量是不變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質會變得越來越稀薄。
要形成一顆恆星,你必須將大量物質塞進一個非常小的空間,小到足以達到核聚變的臨界閾值。
但隨著宇宙的擴張,實現這一目標的機會正變得越來越罕見。
儘管我們的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但恆星形成的時間相對較早,大約在100億年前。
從那以後,我們一直在緩慢而溫和地衰落,每年都有更少的新明星上線。
因此,就像宇宙隨著第一批恆星的誕生而自我轉變一樣,宇宙繼續老化和膨脹,並將再次轉變。
然而,這一次,它將是令人痛苦的緩慢。
我們的太陽將在大約50億年後到期,轉變為被稱為白矮星的殘餘物。
我們的家園星球可能會或可能不會挺過這一轉變,這取決於我們的太陽在臨終前變得多麼猛烈。
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似乎沒有什麼會有太大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大(因此壽命最短)的恆星將會爆炸。
但由於沒有新的大氣囊準備生產更多天然氣,它們將不會被取代。
由於這些大恆星往往是藍色的,在幾千億年的過程中,這種顏色將從景象中褪色。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即使是中等大小的類太陽恆星也無法形成。
數千億年後留下的將是紅矮星-最微小的恆星,質量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以及白矮星和黑洞等腐爛的殘留物。
天文學家估計,大約100萬億年後,最後一顆恆星(一顆虛弱的微小紅矮星)將誕生。
在那之後的10到20萬億年後,它將和所有的同伴一起死亡。
最後一次核火將會熄滅,使宇宙大部分變得寒冷、黑暗和空蕩蕩的。
來源:保羅.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