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閱讀本文前,您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火種三農」每天推送的內容。感謝您的關注!
土壤是由固體(礦物質、有機質)和孔隙(水、空氣)組成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那麼,什麼樣的土壤才是最理想的土壤呢?
一、土壤質地——壤質土
壤質土是介於沙質土和黏質土之間的一種土壤質地類型,兼有沙質土和黏質土的優點:沙黏適中,透氣透水性好,土溫穩定;養分豐富,有機質分解速度適當,既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供水供肥能力葉強,且耕性良好;適中範圍較廣,是植物較為理想的質地類型,適宜多數植物生長。
因此,在種植作物前,常常需要對不良土壤進行改良,如採用黏土摻沙、客土、深翻、重施有機肥等方式,生產中採用秸稈還田、田間生草、種植綠肥等也可以改良土壤質地。
二、土壤結構——團粒結構
團粒結構主要靠土壤有機質特別是腐殖質膠結而成,有機養分豐富,土壤孔隙較大,毛管與非毛管孔隙比例適當,能協調土壤中水分、空氣、養分的矛盾,保持水、肥、氣、熱等土壤肥力諸因素的綜合平衡及其與作物生長發育節奏的協調配合,適合作物的生長。
生產上通過加強土壤管理,如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進行秸稈還田、田間生草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質含量3%以上),促進團粒結構形成,為作物生產創造優質豐產的土壤條件。
三、土壤三相比——2:1:1
土壤三相比是指土壤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氣相(土壤空氣)間的容積百分比。土壤三相的不同比例,直接影響土壤的通氣、透水、供水和保水性,也影響土壤的酸鹼性和養分的吸收效率。一般,土壤的三相比在固相:液相:氣相為2:1:1時視為最理想的土壤。
土壤的固相(或土壤的孔隙度)受土壤質地和土壤結構的影響,能改良土壤和增加團粒結構的農事操作,以及適當進行中耕鬆土都有利於土壤保持良好的孔隙度。而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和空氣則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因此,生產上還需合理灌水、雨後及時排水,以保證土壤中水分和氣體的合理分配。
①土壤水分
土壤中能被植物有效利用的水分是毛管水,是保持在土壤毛細管孔隙中的水。毛管水在土壤中移動性強,能溶解並攜帶養分運輸到植物根際,是植物最有效的水分。在地下水位深的時候,毛管水與地下水不相連接,這種毛管水稱為毛管懸著水,毛管懸著水的最大含量就是田間持水量。一般,植物根系大多適宜在田間持水量60%~80%的土壤水分環境(取地下20~40釐米處的土樣,用手握成團,有水流出則過溼,鬆開即散則過幹;用手可以搓成小泥條就合適)。
當土壤含水量達到毛管持水量最大後,多餘的水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流,很快滲漏到果樹根系分布層以下,不能持續為植物所利用。因此,在生產上不能大水漫灌,否則不僅造成多餘的水分滲漏浪費,還會導致養分隨水流失浪費;另一方面,如果土壤地下水位深,則容易形成內澇,導致根系淹水。
②土壤空氣
土壤需要一定量的空氣(即土壤孔隙),以滿足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氧氣的需求。當土壤通氣不良,土壤空氣的含氧量由於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消耗而下降,CO2含量增多,會直接影響根的正常生長和生理代謝,進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當土壤通氣嚴重受阻或漬水的情況下,土壤微生物還會嫌氣分解有機質產生H2S、CH4等氣體,對植物根系產生毒害,嚴重時造成根系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