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軍
當前,智能包裝處於行業「狂歡」之中,似乎是「無包裝不智能,無智能不包裝」。
自2016年初始,國內智能包裝技術就得到了迅猛發展。從行業企業對智能包裝專利的布局可見一斑,根據SooPat的查詢,2016年以來,中國智能包裝行業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36件,2017年是155件,截至2018年,國內有關智能包裝的專利申請數量共567件。再看業界的回應,裕同科技擬在惠州市潼湖生態智慧區投資6億元建設智能包裝產業基地,項目建成後將主要生產經營包括但不限於智能化、自動化產品,新材料成型製造產品,智能包裝產品等,項目預計2024年全部達產,實現年產值約7億元;勁嘉公司擬出資設立子公司——深圳勁嘉盒知科技有限公司(暫定名,以工商註冊登記為準),將做大做強大包裝產業,打造新型包裝運營體系,主要舉措包括大力推進「網際網路+」、RFID傳感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包裝產品領域的深度應用,促進包裝產品智能升級;美盈森著力建設智能包裝物聯網平臺,將包裝打造為超級信息媒介,並藉此進軍大數據領域;奧瑞金和昇興股份在一罐一碼業務上發力,並基於二維碼的流量入口作用在經營模式上創新。上市公司在其產業鏈上植入智能包裝因素,也可見智能包裝這一技術對公司發展的意義。
基於此,一股「全民智能包裝熱」一夜之間興起,一批上市公司「緊急」上「智能」。
筆者認為,作為我國包裝技術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智能包裝承載著我國包裝工業在新興領域佔據創新制高點的一種新期待。基於這個考量,為了包裝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注意「狂歡」下的隱憂,加強監管,杜絕「脫實向虛」「一哄而上」,要基於踏實的技術研發,紮實推進智能包裝的新未來。
眾多盲目的智能包裝「狂歡」實際隱藏著諸多潛在的風險。智能包裝的「狂歡」,離不開當前方興未艾的智能包裝自媒體的推動。同時,部分以智能包裝為名的炒作,其實也可能帶來較大的危害。倘若過度炒作,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或者其他危害,其實對整個包裝行業不利。比較而言,對於踏實推進智能包裝技術研發的企業則有不一樣的思考。在廈門芯標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蘇文華、中國智能包裝研發中心主任陳希榮看來,任何一個新技術推廣的初期,都需要多一些臆想,隨著智能包裝技術的進步及實踐應用,在食品、印刷、物流、瓦楞紙包裝、食品安全防偽溯源等方面會陸續得到一定的應用,也會改變一些人的認可。
筆者認為,當代包裝產業形態十分複雜,細分化的各個領域都需要深入才能凸顯更大價值。對於智能包裝而言,則需要與其他包裝前沿尖端技術創新融合才能產生更大價值。當前的智能包裝關注熱度空前,但是對於智能包裝的產業化發展、技術研發而言,還需要靜心進行深入探索,才可以實現智能包裝技術與其他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才能促進包裝產業創新發展,實現智能包裝在數字經濟時代應有的價值。
簡言之,智能包裝的新技術,要衡量其價值,最核心的還是要看智能包裝到底能不能解決包裝問題,尤其是解決當前包裝行業急需解決的行業痛點,更要看看包裝用戶是不是願意買單。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大學軟包裝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