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內容讓我們獲得便利,同時讓渡所有權

2020-12-05 愛範兒

在音樂、書籍、電影和遊戲上的消費,我們開始不在乎天長地久、永久珍藏,而是逐漸習慣「曾經擁有」。

近日亞馬遜砍掉在華業務的傳聞四起,讓包括我在內的資深 Kindle 用戶們瑟瑟發抖。雖然傳言 Kindle 及其電子書的銷售不受影響,但依然很多人擔心「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也許你的 Kindle 主要功能是蓋泡麵,但如果沒法買書、看書(我是說如果哈),這碗泡麵也香不起來。

▲ 微軟將於今年 7 月完全關閉電子書業務,圖片來自:techawarness.com

目前 Kindle 電子書暫時不在我們擔心的範疇,但因為平臺關閉而損失數字內容的情況已經不是新鮮事。4 月初,微軟宣布關閉 Microsoft Store 內的電子書業務,曾在平臺上買過電子書的用戶將獲得全額退款。

這讓我們意識到,內容消費從實物向數位化轉變的過程中,我們與這些內容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購買電子書時,我們究竟在買什麼?

如果我們電子設備裡訂閱的書籍、音樂、影視和遊戲,通通變成實體書、CD、光碟、遊戲卡,估計可以把家裡的客廳、房間擠得滿滿當當。

當書籍、音樂、影視、遊戲都變成數字產品,我們確實從一大堆實體雜物庫存中釋放出來,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我們對這些產品失去了「所有權」,逐漸轉變為「獲取」和「體驗」。

▲ 這兩種購買有著不一樣的權利

但這種轉變往往被掩蓋,以至於我們沒法察覺背後「所有權」的變化。比如在亞馬遜等同時售賣電子書和實體書的平臺,電子書與紙質書往往是只是作為不同的格式和版本對待。

對我們來說,同樣是「購買」,但是事實上商品不一樣,我們對這項商品所具有的權利也不一樣。

購買紙質書,我們會獲得一份碳基混合物組成的固體,如果沒有泡水或者發黴,實體書紙張的老化快慢、壽命長短即取決於紙張含酸多少和空氣中酸性物的侵蝕程度。它可能會在好幾百年後成為古籍善本,也有可能在寒冬被用來燒火取暖。

紙質書無法被取代,因為它是三維的,當你捲起一個曲面,會有電子書所不具備的閱讀蟲洞效應。

購買電子書,我們得到的就是一堆有規律的二進位數位訊號,它需要有特定的載體,並可能在製作過程被限制了格式,因此不可轉贈、複製。它可能在電晶體中留存很久很久,但也可能因為數字平臺關閉、電子閱讀產品報廢等原因迅速消逝。

總的來說,我們擁有實體書籍,便擁有了閱讀的權利,以及對書本本體的財產處置權。對於電子書,只是擁有單純的閱讀權利。

數字內容的便利,來自所有權的讓渡

我們仔細閱讀了 Kindle 商店用戶協議中,發現了四個重點:

Kindle 內容由內容提供商向您提供許可,而非向您出售。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不經通知而變更、暫停或中斷全部或部分服務,包括在服務中增加或去除訂閱內容。您不得向任何第三方出售、出租、租賃、分發、傳播、分許可或以其他方式轉讓對 Kindle 內容或其任何部分的任何權利。在任何情況下,我們或內容提供商對於您使用服務(Kindle 應用程式除外)所引起的所有損害的累計責任均不超出與您就損害索賠相關的、您為 Kindle 內容或為服務方面實際支付的金額。

Kindle 用戶協議中對內容的使用限制、和責任限制,代表了目前絕大部分數字內容平臺對內容消費的權利限制。

比如消費者只是購買了閱讀許可,而不是被出售了書籍;內容提供商或者平臺可以不經通知刪改數字內容;你購買的數字內容,只能在很有限的設備、人群之間使用。

2009 年,亞馬遜曾經因為版權問題刪除了 Kindle 商店中某個版本的《動物農場》一書,當時的英國電信首席安全官 Bruce Schneier 就說出了數字內容消費的一個真相:

從亞馬遜購買電子書時,你擁有的權利很少。

從電子書到音樂、影視和遊戲,數字載體的興起伴隨著實體載體的消亡,我們也正從長久持有過渡到線上獲取。

數字內容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是我們讓渡出某些「所有權」。當然智慧財產權總是屬於創作者的。

數字內容不可逆,實體內容不可替代

在過去的一年裡,你在閱讀、聽歌、看電影、打遊戲這些方面花的錢,數字消費和實體消費的比例是多少?

反正搬家的陰影讓我在買書和專輯時,首先選擇電子版。

數字內容的消費在快速增長,實體內容的載體依然堅守陣地,我們正處於一個數字內容和實體內容依然勢均力敵的時期。

英國唱片協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 Spotify、亞馬遜音樂和 Apple Music 等音樂流媒體平臺在英國創造了 4.68 億英鎊的收入,增幅為 35%,在音樂行業的總收入中佔比為 54%。

Netflix 是提供影視服務的流媒體,全球訂閱用戶量達到 1.48 億。這個流媒體巨頭依然保留 DVD-by-mail 的影碟租賃服務,用戶共有 270 萬人,收入達到 2.12 億美元,並且是一個在增長的業務。

雖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有 2400 萬美國用戶處於寬帶資源匱乏的地區,無法獲得寬帶服務。但 Netflix 的發言人表示,他們的影碟租賃用戶卻主要在紐約和灣區這些發達地區,並非是老年人或者寬帶資源不足人。

原因是 Netflix 平臺上的電影和電視劇,比 DVD 少多了。

同理,《2018 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我國在 2018 年擁有 4.32 億數字閱讀用戶,人均單次閱讀時長為 71.3 分鐘,人均數字閱讀量為 12.4 本,數字閱讀市場規模達到 254.5 億元,同比增長 19.6%。

很多書依然找不到電子版,或者說是合法且專門為線上閱讀推出的版本。

▲ Google 發布雲遊戲平臺 Stadia

無論是紙質書、唱片還是影碟,實體內容依然有其優勢。隨著雲計算和硬體設備迭代,圖書、影視、音樂、遊戲都逐漸儲存在雲端,流媒體開始成為數字內容消費的主要形式。

某種程度而言,無論是作家的書籍、音樂人的唱片還是製片人的影碟,這些都逐漸不再是我們消費的主體了。我們所消費的,是內容平臺本身,是 Kindle、Netflix、Spotify、iTunes、網易雲音樂、騰訊視頻、Steam….. 了。

正如馬歇爾 · 麥克盧漢提出的理念「媒介即信息」,一方面,流媒體平臺作為新的媒介,讓內容信息流淌得更快、更廣;另一方面,媒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它能夠對用戶和社會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其中一個影響就是我們開始交出「內容消費」的所有權而不自知。

相關焦點

  • 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
    當前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建設相對滯後,農民對自身的權利不清,義務模糊,不能從自身利益出發,主動抵制亂佔濫用耕地等違法行為,同時,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積極性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通過加快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明確集體的產權主體地位以及農民與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法律關係,將農民與土地財產權緊密聯繫起來,就會激發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從而在機制上將保護耕地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
  • 人臉識別下的隱私讓渡,代價有多大?
    2D人臉識別算法孕育了2D人臉識別技術系統,而繼承了2D人臉識別技術自然識別過程的3D人臉識別技術則同時具備了高效率與高識別正確率。當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嵌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財務行為、工作場所監督、安全防控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從2015年到2019年,人臉識別、視頻監控的專利申請數量從1000件飆升到3000件,其中四分之三在中國。
  • 陳根:算法時代下,自由意志的讓渡和進路
    但不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慧,都依託算法而存在,我們正在走進的數字世界本質上則是數據驅動的算法應用>組織這些非結構化數據並將其加工成模型,以此來獲得某種具有預示性的數據結果。它給內容施加兩種力:「重力」和「拉力」。前者是時間,新內容會把老內容刷下去。
  • 科技變革教育,數字驅動未來——習悅攜手數字未來推進數字內容國際化
    日前,安徽習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與數字未來有限公司達成推進數字教育國際化的相關協議。雙方將在數字內容國際化生產與推廣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的同時,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此次合作的數字未來有限公司是中東地區最大的數字出版商,總部位於有「出版之都」美譽的貝魯特,在全球包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丹麥、以色列、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土耳其等22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分支機構。數字未來擅長處理數字內容,精通翻譯、編輯和配音,在教科書、視頻和數字內容方面具有專業性,與國際廣播電視臺、著名的紀錄片頻道擁有長期合作關係。
  • 我們前進的同時,請不要丟下他們……
    網上購物、網上繳費、網上預約掛號……隨著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不斷優化升級,覆蓋廣泛的App功能讓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各項服務,人們充分體會到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然而在全民暢享網絡提供的便利服務時,老年人群體正在與網際網路反覆矛盾又磨合。
  • 成渝新經濟產教融合示範基地暨人力資源產業園項目、數字內容審核...
    本報訊(記者 李樂) 11月2日上午,市中區人民政府與重慶未言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信工博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濱江假日酒店舉行成渝新經濟產教融合示範基地暨人力資源產業園項目、數字內容審核基地(內江)項目籤約儀式。副市長羅萬東出席籤約儀式並講話。
  • Ground X CEO Jason Han 「將不斷扶持Klaytn 直到數字資產的...
    因此我們會不斷扶持Klaytn平臺,直到出現數字資產時代的殺手鐧產品,並獲得成功。」在本次研討會上,Jason Han 以《數字資產,走上區塊鏈殺手鐧服務之路》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在演講中,他表示,「網際網路和移動應用的出現,開啟了信息化時代,使信息交換的成本接近為零。當數字資產時代到來,價值互換費用也會降到最低。」
  • 猩便利的商業模式 「便利·蜂窩」前景何在?
    猩便利為什麼要打造「便利·蜂窩」這個模式?說白了,就是想儘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為誰有有效的解決方案,打開辦公室的消費市場,誰就能霸佔近百萬的精準用戶。  「便利·蜂窩」如何運轉?  這個模式之中包含三個要素:便利王店、便利巢店和便利架。
  • 日本:自家屋頂上免費安裝太陽能發電板 10年後獲得所有權
    相關的安裝費用和管理費用均由公司方面承擔,住宅所有人只需要把當前的電費支付給公司,在經過8~11年之後太陽能板的所有權就會移交給業主,而隨後產生的電力就可以由業主支配。相關人員期待地表示:「這是將可再生能源進行普及的新模式。」 在日本,這種模式被稱為「第三方所有模式」,一般由企業和業主跟投資商(第三方)合作完成。
  • 房地產合作開發中房屋所有權原始取得之判定
    房屋分配協議內容,只有依照相應程序確認後,才能產生物權效力。  案情  2002年8月,天羿公司與萬強公司籤訂聯合開發協議,由萬強公司籌措開發資金,天羿公司提供建設用地,萬強公司負責項目開發建設和銷售;利潤分配以建築面積形式,分給天羿公司若干平方米商品住宅和商業用房。
  • 重模式+精細化運營 猩便利打造「便利·蜂窩」模式
    說到這裡,就要先說說猩便利的 「便利·蜂窩」模式,這個模式包含便利王店、便利巢店和便利架三個要素。簡單地說,便利王店和便利巢店都是便利店,前者更大,SKU更多,而便利架就是如大家在辦公室裡所見的那樣,以貨架、冰櫃為載體售賣一些高頻SKU。「便利·蜂窩」模式的核心是要讓這三個要素,通過小宗柔性化物流體系,有機地連接起來。在這一體系中,王店可以輻射巢店,巢店可以輻射架子。
  • 數字貨幣合約_永續合約代理
    合約平臺招商|如果你對數字貨幣,對幣圈感興趣,可以百度搜索《財庫大學堂》 關注我們,www.7maq.com實時推薦最新正規平臺供您選擇,更多獨家交易技巧供你學習幣圈大佬帶你玩賺比特幣,如何高回報投資!
  • 數字孿生,數位化轉型重要內容
    如果這輛車配有一個數字孿生系統,與它一同運轉,實時顯示車輛各部分運行狀況,提前告知可能會出現的故障以進行維護,那麼就能減少車輛意外拋錨情況的發生。這項功能被稱為「預測性維護」,是數字孿生技術的重要優勢。數字孿生是指物理空間中的對象在虛擬空間中的數字模型,該模型通過傳感器隨時獲取真實物體的數據,並隨之一起演變、成熟甚至衰老。
  • 蓋亞在線推出GON平臺,區塊鏈到底能為數字內容生態做什麼?
    GON生態系統這一2020年的熱點項目,不光先後獲得了大量數字內容藝術家、社區運營者和區塊鏈專家的響應支持,還收到來自頂級風投Benchmark、Redpoint、TimeWarner等超過 3500 萬美金的投資。
  • 數字PCR應用文獻|用數字PCR方法單次實驗同時檢測EGFR活化突變位點...
    通常生物學樣本量有限,通過單次實驗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對於研究人員和診斷人員至關重要。NaicaTMcrystal數字PCR系統實現了單次實驗中同時檢測和定量多重生物標誌物,並確保數據精準度和可信度
  • 被技術侵入的我們的生活 | 追問2020
    圖源:新京報我們視頻報導截圖。作為人工智慧的產物,人臉識別技術為個人信息安全帶來的風險與日俱增。在今年疫情的推波助瀾之下,人臉識別技術在大規模地應用之時,往往忽略了程序的謹慎與正當性。如果說一兩年之前,大多數人還在討論人臉識別帶來的便利,及至今年年底,網絡搜尋引擎上圍繞人臉識別的關鍵詞幾乎都呈現了我們對個人隱私洩露的擔憂。
  • 一塊隕石 官爭民搶 天上掉下的所有權爭議
    海拉提說,誰要是生活有困難,就會從上面割下一點「銀子」去換錢,但同時也會在石前宰殺一隻羊,感謝上天的恩賜。海拉提後來才知道,「銀駱駝」其實就是鐵隕石。他對隕石產生了興趣,成了一名「隕友」。在跑運輸時,他認識了收購牛羊的加爾恆·哈布德海,後者從牧民口中得知,在阿勒泰市紅墩鎮克蘭大峽谷的夏牧場,有一塊奇怪的石頭,可能是隕石。
  • 螞蟻等財團獲得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東南亞電子支付...
    而獲得數字銀行牌照(DFB)的2家分別是東南亞網約車獨角獸Grab與新加坡電信組成的合營公司和有著東南亞騰訊之稱的電子商務和遊戲公司Sea Limited. 先給大家介紹幾個知識點,這樣我們看後面的內容會更加容易理解 【什麼是數字銀行Digital Bank?】
  • 【鈦坦白】蘭亭數字莊繼順:在巨坑中創作VR影視內容
    在鈦坦白第24期,我們邀請了六位鈦客分享和探討「泛娛樂時代VR的新玩法」(點擊報名)。本文根據蘭亭數字CMO&COO莊繼順的分享整理。莊繼順是中國VR影像製作公司「蘭亭數字」的CMO&COO;Air360china聯合創始人;中國首屆IEEE VR內容標準論壇委員;曾聯合工信部發布《2016全球虛擬實境產業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