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一定要有什麼意義麼?攝影一定要表現什麼主題麼?攝影一定會預定一個問題麼?這幾個疑問在很多同學的想像中,或許就根本不存在。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攝影當然需要一個主題,當然要有表現的內容,攝影必須承擔一個價值和意義。
誠然,在大部分的攝影中,有主題,有意義,有價值,有內涵,這個是攝影這種媒介的擔當,是基因中就攜帶的。不過,攝影在今天的媒介環境和藝術語境中,也有自然而然,或者說攝影本身表現特徵的單純呈現的區域。
這個話好像有點繞,說白了,就是一定是有的照片,拍出來就「什麼都不為」,就是這些照片本身只有攝影的本體價值,就是觀看攝影照片本身,僅有視覺感受,不附帶主題,價值,意義,責任等等附加含義的攝影。
我們今天通過分析法國攝影師Fred Lahache的攝影創作,感受一下所謂「什麼也不為」的照片該如何理解。
Fred Lahache的照片主要拍攝於歐洲,法國義大利等地,也有拍攝的中東和地中海國家。主要拍攝對象就是在這些地方遊走的時候,可以觀察到的各種細節。比如草坪野餐的食物和器皿,路邊的車輪,水塘,貝殼,都市中的光怪陸離。所有這些照片的特點,我們看過之後會有一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零碎和不知所云。
這種破碎感往往是我們頭腦中攝影價值意義的正相反的概念。我們可能會問,這些照片有什麼意義?想表達什麼?我想,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恰恰不是追問意義,而是需要在承認自己不知道意義的狀態,然後試著只是觀看這些照片,你會感覺到,一切都簡單了。
從這個簡單的解釋背景出發,我們或許會感覺到很多平時在解讀攝影的時候被我們忽視的內容。比如,這些零碎的生活場景和生活事物本身,我們或許從來就沒有這樣的觀察過,這些拍攝的照片把這些生活細節拍攝下來,有些某種陌生感和獨特的感受,這個感受,就是所謂的「審美」,審美本身,就是「感覺」,當我們承認了這種平靜的感受,單純的攝影感受趣味也就生成了,在看Fred Lahache的作品的時候,或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觀看本身,體驗攝影師的這種「生活方式」攝影。
如果再深入一點來解釋,我們也可以從攝影技術的角度切入,分析在技術層面,介入攝影表達,會給Fred Lahache作品解讀帶來哪些意義內涵。
Fred Lahache的作品拍攝大量使用了閃光燈,大量的在白天拍攝,這個閃光燈在強烈日光下給拍攝對象帶來的結果就是極高的銳度,強烈的對比度和飽和的色彩。這種視覺感受在商業攝影中是經常出現的,因為光線的質量越高,拍攝對象的材質表現越好,會提升產品的質感。
Fred Lahache的照片,因為這個技術因素的介入,展示了強烈的商業趣味,和品質質感。即便是野餐後的殘羹冷炙,看起來也像是一副精緻的商業廣告。Fred Lahache的照片體現了後消費時代的商業消費價值觀,當然,這個理解只代表我自己的觀察觀點判斷。
還有不得不說的是,如果回到藝術創作的層面討論,攝影師創作的思考同樣受到社會文化的發展階段和流行的文化價值觀影響。法國社會的開放,經濟的發達,社會變化的緩慢,Fred Lahache這樣的攝影師在攝影表達上,沒有追求強烈的意義觀念驅使,而是平靜表達日常生活的單純觀看,這與個人經驗和生命體驗相關,也與攝影師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關。
試想一下,如果Fred Lahache生活在今天的敘利亞,或許斷難拍攝出這樣閒散輕鬆的畫面來。
總而言之,Fred Lahache的照片觀看過之後,我們或許依然不能理解,或者不喜歡,這個很正常,但是,它給了我們重新認識攝影的一個入口,攝影是技術,是藝術,是意義,能夠傳達價值,承載文化,甚至拯救苦難。但是,攝影也可以只做攝影自己,不負擔意義,沒有核心主題。單純的觀看與描述,或許也是一種含義。這個也是當代藝術的核心問題,就是如果攝影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你可以解讀它,可以無視它,當然也可以通過自己參與它的意義解釋,總而言之,是開放的,攝影是開放靈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