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總講,他履新亞太衛星總裁之前,曾專門向亞太衛星的締造者,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劉紀原部長和原國防科工委沈榮駿副主任辭行,聽取兩位領導對亞太衛星發展的指示。程總說,他至今仍清晰記得兩位領導的指示:亞太衛星要做好國際市場業務拓展,眼睛向外,不能過於依賴國內市場,還要實現選用國產衛星的目標。當時亞太衛星兩個中方股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領導也都明確要求亞太衛星走國際化發展的道路,要充分體現出公司的戰略價值。
國際化是什麼?達到什麼標準才叫國際化?亞太衛星作為一個沒有固定的國家市場做支撐的區域性衛星公司,怎樣在亞太地區與實力雄厚的全球性衛星公司、眾多國家本土衛星公司去競爭?程總介紹說,國際化企業的主要特徵,一是業務收入的國際化;二是公司治理和運行機制的國際化;三是團隊的職業化和市場化。亞太衛星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就註定了要在這三個方面下大功夫。
2008年之前,亞太衛星50%以上的收入來自中國大陸,很少在國際行業展會上參展,幾乎沒有人在國際行業會議臺上發言露面,核心管理團隊也主要以內派人員為主,公司國際化程度不高。亞太衛星國際化發展的立腳點,要落在業務發展戰略調整和團隊屬地化建設兩個方面。業務發展戰略方面,亞太衛星撤銷了在中國大陸工作的銷售機構和人員,把相關國內業務轉給中國衛通代理,專心聚焦海外市場業務拓展。形成了公司要想生存,就必須到亞太地區去拓展市場、參與競爭,必須依靠自身的實力贏得海外客戶和市場認可的態勢。同時,公司還提出了要成為亞太地區領先和具有影響力的衛星運營商的發展目標。程總說,作為亞太衛星總裁,接受過多次海外行業平面媒體、視頻媒體、研究機構的採訪,在CASBAA和巴黎衛星周等國際性行業會議上做過主旨發言、出席過圓桌會議,但從未參加過國內行業會議和活動,沒有接受過國內行業媒體的採訪,從中也能看到亞太衛星走國際化發展道路的決心。
如今,亞太衛星是否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目前亞太衛星的120名員工中,只有4名員工是內派人員。2016年年報顯示,亞太衛星營業收入12.3億港幣,利潤總額6.07億港幣,其中營業收入中近80%來自國際市場。亞太衛星用戶數量中近90%是海外用戶,用戶所在國家和地區超過30個,亞太衛星艦隊覆蓋和服務區域人口超過40多億。依據年報數據,2007年~2016年的10年,亞太衛星營業收入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1.8%,利潤總額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2.4%,業務和效益增長速度遠高於全球固定衛星運營行業的發展速度。
據程總介紹,亞太衛星在孟加拉、馬爾地夫、尼泊爾、緬甸、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阿聯等國家的廣播電視和電信業務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亞太衛星的行業地位、影響力、商譽、佔有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經發展成為亞太地區領先的衛星運營商。
關於競爭的問題,我們需要仔細分析,覺得這種自由競爭和國內的市場拼殺似乎不太一樣。彼得路蒂爾《從0到1》的書提到:「競爭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在整個社會中蔓延,扭曲了我們的思想。結果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在實際中獲得的卻越來越少,我們把自己困在了競爭中。」怎樣化解競爭的副作用?埃隆·馬斯克把「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翻出來作為答案。第一性原理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回溯。(關於「第一性原理」,因篇幅有限不做說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可自行百度)。這裡,我們用文藝範兒的解釋就很容易說明白:不要因為走得遠了,就忘記當初為什麼要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