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美洲獅,善於社交的獨居者,它們能把食物共享

2021-01-18 獅虎豹三兄弟

長久以來,大多數貓科動物都被認為是不善社交的獨居動物,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原來我們傳統印象中的一些非常「孤獨」的動物,也存在複雜的社交系統,比如歐亞猞猁,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在納利波基森林長期的研究,發現雄性猞猁與雌性猞猁並不僅僅是在發情期才短暫在一起,事實上早在發情期之前它們就已經開始在偶爾在一起生活了。

還有美洲獅,在傳統觀念裡面,它們也是孤獨的獵食者,但是如今也被發現了具有複雜的社交系統。

美洲獅

在貓科動物裡面,只有獅子被認為是嚴格意義上的群居動物,其餘的30幾種全部都是獨居動物。在許多資料和影像信息裡面,美洲獅都被描繪成孤獨的獵手,在以前的觀念裡面,我們也認為它跟老虎一樣,是不善於社交的動物,但隨著人們對貓科動物研究的深入,尤其自全球野生貓科動物研究機構的美洲獅項目負責人,馬克·埃爾布羅克及其團隊成員將研究報告發表之後,人們對美洲獅的認知不斷加深。

獅群

美洲獅並非「美洲的獅子」

說到美洲獅,並不是所有的動物愛好者們對它都非常熟悉,至今我身邊亦有不少人認為美洲獅就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種獅子,就如同亞洲獅、非洲獅對於獅子般的存在,但實際上美洲獅與獅子的關係並不大,反倒是跟獵豹的關係還比較近。

要說美洲獅與獅子究竟有哪些地方相似的話?那麼大概就是它們的色系類似吧,獅子與美洲獅成年之後身上的斑點都會逐漸淡化至消失。

獅子與美洲獅對比圖

美洲獅是貓亞科的成員,與細腰貓、獵豹的親緣關係較近,三者共同構成了美洲獅譜系,而獅子則屬於豹亞科,與虎、雪豹、美洲豹等動物一起構成了豹譜系,在親緣關係上面,獅子與花豹較近,其次為美洲豹。

如果將整個貓科家族裡面的豹亞科和貓亞科(獵豹亞科已經取消,下屬唯一物種獵豹已經歸類到貓亞科),看成是豹和貓兩大類的話,那麼獅子與美洲獅的差異,大概就像是豹和貓之間的差異。

豹譜系、美洲獅譜系

在地域分布上,顧名思義美洲獅主要生活在美洲,其分布範圍從南美的安第斯山脈一直延伸到北美加拿大的育空一帶,美洲獅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無論是懸崖峽谷、森林、低地、甚至是有較多山的沙漠地帶,都能見到美洲獅的蹤跡,它們廣泛分布於美洲大陸上,棲息地目前較為連貫完整。

獅子則主要有兩大亞群,分別是非洲獅群和亞洲獅群,絕大多數的獅子都生活在非洲,不過受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非洲獅群的棲息地已經變得破碎化嚴重;而在亞洲,獅子僅生活在印度的吉爾森林裡面。

美洲獅與獅子的分布區域

獨居動物的社交性

以往我們認為美洲獅是一種較為孤獨的動物,而獨居的動物在進食的時候,往往不能忍受有其他同類的出現,但一些科學家們經過長達3年的研究,追蹤13隻美洲獅,記錄下242次進食的場景,發現了它們存在分享食物的行為,尤其是雌性美洲獅及老年美洲獅,在進食過程中對同類出現的容忍度更高,它們更願意分享食物。

事實上美洲獅雖然依舊是獨居動物,但它們並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孤獨」,它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社交方式,是一種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表現為分享食物現象的複雜社會系統。

兩隻美洲獅「偶遇」

不光是美洲獅,很多我們以前認為很「孤獨」的貓科動物,實際上也都有著較為複雜的社交行為,比如前面提到過的歐亞猞猁,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科學家們在納利波基森林的研究過程中,就多次發現了雌雄猞猁在一起生活的畫面,而且當時並非發情期,它們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很長,後面雌猞猁產子,雄猞猁也被發現有叼來食物、守護幼崽的行為。

又比如獵豹,它應該算得上是獨居貓科動物裡面社交性最強的一類,在很多紀錄片上面,我們都能夠看到毫無血緣關係的幾隻獵豹因為偶遇而組成臨時聯盟一起狩獵,在非交配的季節,即便是雄性獵豹,對同類的容忍度也較高,允許其他的雄獵豹在自己領地內活動。

獵豹、歐亞猞猁的社交行為

老虎被認為是貓科動物中最不善社交的一類,但在發情期,雌虎與雄虎亦會短暫生活一段時間。

另外,老虎也被觀察到「分享」食物的畫面,即一隻老虎捕獲了獵物,引來了其他老虎,但雙方並沒有發生爭鬥,而是一起坐下來進食,這種現象在學術界有專門的名詞來形容,稱之為「短暫集群現象」。

短暫集群現象在美洲獅的身上更為普遍,馬克·埃爾布羅克團隊記錄下了多次美洲獅互動的場景,其中「聚會」的美洲獅個體數最高的記錄是9隻。

相對來說,雄性美洲獅的領地意識更強,這就意味著在社交性上面,它不如雌美洲獅,但亦被發現有大量的社交行為。

在觀察到的6次3隻以上美洲獅短暫集群現象裡面,有4次是雄性美洲獅將其食物分享,而分享對象則分別是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幼崽,沒有關係的雌美洲獅,沒有關係的雌美洲獅及其幼崽。

雖然雄性在美洲獅社會系統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界定領地邊界等,但在社交性上面,還是雌美洲獅更強。

首先是在領地上面,雄性之間邊界明確,尤其是在發情期,領地神聖不可侵犯,一旦有其他雄性闖入,勢必會發生爭鬥,但雌美洲獅的領地卻是可以重疊的,即便是在交配期間,雌性之間的容忍度也很高,在馬克·埃爾布羅克博士的研究過程中,甚至發現了一隻雌美洲獅看著一對雌雄美洲獅在自己領地內交配的現象。

在上面提到的6次3隻以上美洲獅短暫集群現象裡面,有一例則是一對美洲獅夫妻,將其食物分享給了另外一隻美洲獅。

美洲獅「食物共享現象」的秘密

雖然我們對多隻獵豹共同狩獵、一起進食的場面習以為常,但是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兩隻,甚至是幾隻美洲獅一起進食的場面,人們卻較少見到。

馬克·埃爾布羅克等研究者在美國黃石公園的一些美洲獅經常出沒的地方安裝的紅外相機,就曾拍到過有意思的畫面:

當時一隻雌性美洲獅正在進食,另外一隻雌性美洲獅貿然闖入了,在傳統認知裡面,人們一定會認為二者會發生爭執,但事實卻出乎意料,經過短暫試探之後,雙方並沒有發生爭鬥,闖入者便十分自然地進食起來,而「主人家」美洲獅也默許了它這一行為。

在親緣關係理論裡面,與親屬共享利益,被認為是在投資自己的遺傳世系,所以研究者最開始也猜測這兩隻美洲獅很有可能是親屬關係,但是經過對它們的遺傳數據進行分析之後發現,這兩隻美洲獅之間並無關聯,表明它們之間的「食物共享」現象,並不是基於血緣關係上面的。

美洲獅分享食物的現象,遠比我們認為的要高,在研究者記錄的118次美洲獅互動場景中,就有超過70次是發生在進食場景下的。

為什麼面對「闖入者」,「主人家」美洲獅不將其趕走呢?這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美洲獅是貓亞科的最大者,其捕食的獵物多為羊、鹿等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尤其是鹿類,更是美洲獅的最愛,在野生鹿類數量較為豐富的地帶裡面,其佔據美洲獅飲食構成的比重很大。

在美國的一些州裡面,甚至有明文勸導居民不要在自家院子裡種植一些鹿類喜歡的植物,避免引來鹿類,從而吸引美洲獅的到來。

美國一些「抗鹿」植物宣傳圖

簡單來說,就是美洲獅所捕獲的獵物體型較大,自己吃不完,專家們認為,當在這種情況下,與其驅趕同類發生爭鬥所要付出的代價,要遠遠大於共享食物的代價,畢竟隨著人類動物保護意識增強之後,北美許多郊區鹿類數量都呈現爆炸式增長了,美洲獅捕獲獵物的成本並不大,所以雙方在經過短暫試探之後,便會發生前面的那一幕。

事實上「闖入者」也並不是那麼地「理所當然」,在一起進食之前,它也會「徵求主人家的意見」。

當一隻美洲獅發現另一隻美洲獅在吃東西的時候,它會慢慢接近,同時做出一些較小幅度的試探,比如發出一些聲音,靠得更近,同時也觀察對方的反應,如果「主人家」沒有太大的牴觸現象,那麼它便會坐下來一起吃。

美洲獅對幼崽是十分「寵溺」的,母美洲獅在哺乳期間花費在陪伴幼崽上的時間佔據了貓科動物之最,佔比達到了82%,另外,小美洲獅從出生到接受生存技能訓練之間的時間跨度也是最長的,即意味著小美洲獅的「快樂時光」也是貓科動物裡面最長的,直到18個月之後母美洲獅才會逐漸開始訓練它們。

在幼崽外出活動期間,母美洲獅每每捕獲有獵物,即會將所有幼崽召集在一起共同進食,或許美洲獅會分享食物的這個做法,早在這個階段已經埋下了種子。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貓亞科中的戰力天花板,美洲獅不僅能打,還很會算帳
    美洲獅追捕郊狼 懂社交的獨居者 傳統觀念裡面,動物要麼群居它們是獨居貓科動物中很擅長社交的一類,雖然具有領地意識,但多數場合下,它們對同類的容忍度很高,甚至允許同類共享自己的食物。
  • 闢謠:美洲獅不是孤獨的掠食者,它善於社交,具有複雜的社會系統
    美洲獅是貓亞科中的最大者,平均體重比獵豹要多上10千克左右,但同樣的,如果以個體來論的話,也存在沒有獵豹大的美洲獅,這不是絕對的。 在大多數觀點上,美洲獅同樣是一種孤獨的貓科動物,它們獨居,雄獸從不參與幼崽養育,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美洲獅的生活似乎遠遠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它們具有完全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複雜社會系統
  • 打破固有觀念:獨居動物沒那麼孤獨,群居動物也沒那麼團結
    ,獨居動物根本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孤獨,群居動物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團結,就拿最具典型的代表物種狼來說,在固有觀念裡面,狼群非常團結,幾乎所有的狼都過著群居生活,但實際上它們的生活模式多變,既能獨居,也能成對活動,更能群居。
  • 研究發現獨居者更容易摔倒
    【研究發現獨居者更容易摔倒】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通過對2002年至2017年間大量摔倒者樣本數據的分析發現,相對於與他人合住或者與孩子、親戚或朋友頻繁交往的人,缺乏社交的獨居者們發生摔倒的風險要高出近20%。 研究者認為,這一風險的升高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 美洲獅和美洲豹分布重疊嗎?在領地和食物競爭中誰佔上風?
    對於二者在生境選擇上的差異,動物學家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美洲豹和美洲獅偏好的生境本就有所不同;另一種是美洲獅在刻意迴避更大、更兇猛的美洲豹。美洲獅,最大的貓亞科動物動物學家採用紅外相機和無線電遙測技術進行的調查表明,在美洲獅和美洲豹都經常出沒的生境,美洲獅會避免進入美洲豹常用的狩獵場所,儘管這裡的食物資源很豐富;相反,它們更常出現在美洲豹不喜歡去的區域。
  • 美洲獅和美洲豹直接幹架了?誰更厲害,北美之王花落誰家?
    美洲獅和美洲豹是生活在同一地區的兩種動物,它們倆的體型都比較大,而且性格非常兇猛,戰鬥力十分驚人,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兩種同屬於霸王級的動物要是相遇了之後是很容易就產生衝突的,那麼它們倆要是打起來了誰會贏呢?
  • 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它們都是天生的掠殺者,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其實非常多,在陸地上根據動物生活的地域不同,很多動物幾乎都沒有天敵,是當之無愧的食物鏈霸主,可能第一眼我們就會想到老虎,獅子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其實除了它們還有許多強大的掠食者,無論是獨居還是群居,它們都能在整個自然界打下一片生活區域。
  • 美洲獅最大的敵人:不是美洲虎也不是狼群,而是無情的他們
    美洲獅最大的敵人:不是美洲虎也不是狼群,而是無情的他們美洲獅也叫美洲金貓、山獅、彪馬,是貓亞科最大的動物,也是美洲地區體型僅次於美洲虎的第二大貓科動物。它們爪牙鋒利,力量大,耐力強,擅長奔跑、攀爬和跳躍。
  • 在食物和同伴面前,老鼠果斷選擇先救同伴,原來它們也有情感
    當我們說動物有情感的時候,總有不少人站出來指正它們只有本能,然而當越來越多無法解釋的經歷出現,科學家也開始懷疑動物到底有沒有情感。為了測試,他們找來了動物界智商比較高的老鼠。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老鼠釋放同類會不會只是一種生物本能而非社交情感呢?科學家又一次實驗,他們這次找來的兩隻老鼠一隻是從小就和其他老鼠住在一起的,另一隻則是從來都單獨飼養的,沒和其他老鼠見過。
  • 獅子和老虎作為頂級獵食者,誰能捕獵它們?它們的屍體到哪裡去了
    獅子和老虎這兩種種猛獸都屬於最頂級的獵食者,各自處於所在地區的食物鏈頂端。但是在自然界中,獅子和老虎因為生存的地區有所不同,獅子分布在非洲草原地區,而老虎分布在森林地區。所以獅子和老虎必須要分開進行說明。
  • 而老虎是獨居的?
    這些都是對獅子的誤解,實際上,獅子作為頂級的貓科動物,它的群居不過只是環境所致,而老虎的獨居,同樣也是為了適應環境才有的習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說明一點,群居和獨居的習性並不是判斷物種科屬劃分的標準。比如犬科動物大都是群居的,但是狐狸則更喜歡獨居一些,而獅子也是如此。
  • 並不是,90%的蜜蜂是獨居青年
    工蜂的平均壽命只有兩個月,前兩周是在蜂巢裡工作的,外出的時間只有6周,為了不把時間浪費在迷路上,它們有自己獨特的不迷路方法。 蜜蜂把太陽位置作為一個固定點,並保持一個與太陽有關的角度。當覓食時,蜜蜂找到食物來源,然後直線返回蜂巢,遇到同伴,它還會跳一段簡短的舞蹈,告訴其他蜜蜂在哪裡可以找到食物。
  • 神秘商店:「信任」為根基,「消費+社交」=未來
    「不管是騷擾還是惡作劇,寫這些信給浪矢雜貨店的人,和普通諮詢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內心破了個洞,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逐漸流失……所以我不但要寫回信,而且要好好思考後再寫。人的心聲是絕對不能無視的。」這段出自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的話,十分精煉卻又十分動容。
  • 安第斯山脈的生物網也太神奇了吧,美洲獅和火烈鳥竟能和平共處
    這片領域生存著地球上最成功的獵手美洲獅,但它們並非一直居住在這裡,是經歷了跨越大洲的萬年史詩旅程,忍受了滅頂的生態環境變化,才成為了如今的冰原之王。美洲獅的祖先原本棲息於北美,大約在五百萬年前,巴拿馬地峽從海中升起,美洲獅經過一代又一代沿著山脈向南遷徙,才最終來到了巴塔哥尼亞。剛開始,這片大陸的統治者是體重超過四百公斤的劍齒虎,隨著周圍生態環境的變化,巨獸時代才慢慢終結落幕。
  • 同為頂級猛獸,為何獅子群居,而老虎獨居?
    由於不同食肉動物所處環境內的獵物密度不同,所以,即使同體型的食肉動物的領地範圍大小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的領地範圍可達上百平方公裡,在食物匱乏的冬季,其領地範圍可以擴大到幾百甚至上千平方公裡,而同為大貓的孟加拉虎的領地範圍則僅有10-20平方公裡,而像非洲獅所處的環境中,雖然獵物的密度較大,但是由於它們是群居的,對於食物的需求量也大,因此它們的領地範圍平均能夠達到100平方公裡左右
  • 神秘的貓科動物,亞洲金貓即將滅絕,為何人類盡力挽救也沒有用?
    貓科家族非常龐大,體型差異也非常大,有小型的家貓系列,也有老虎、獅子之類的大型食肉動物,也有非常神秘,不為人所知的亞洲金貓。亞洲金貓一般棲息於森林之中,分布範圍主要是熱帶以及亞熱帶,獨居、夜行、全年可繁衍後代,有發情期。一般只有發情期時,雌雄金貓才會生活在一起。金貓和貓一樣,雌雄差異並不明顯,不具備性二態性,但它們是一夫多妻制繁衍,雄性在交配後會離開,雌性金貓這帶著幼崽一起生長8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