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小涼山」上犛牛坪:「逆流」之水成致富之源
中新社雲南麗江11月23日電 題:「小涼山」上犛牛坪:「逆流」之水成致富之源
作者 韓帥南
「現在吃水真方便!打開水龍頭,水就『譁譁』來!」22日,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犛牛坪村村民王務斤向記者演示他家裡的「寶貝」——庭院裡一隻鋥亮的不鏽鋼水龍頭。這位42歲的彝族漢子不斷撫摸著水龍頭,卻始終沒有打開——從小到大的缺水生活讓他捨不得浪費一滴水。
在外面的人們看來普通至極的自來水,在這裡需要跨越24公裡的橫向距離和半公裡的縱向距離,「逆流而上」才能到達村民家中。
王務斤回憶道,「其實,就在3年前,村裡還沒通自來水,那時候用水要麼靠下雨水窖蓄水,要麼靠人背馬馱到五六公裡外取回水。來回一趟三四個小時背回50公斤水,再怎麼省著用,也只夠一家五口人一兩天用的。」
王務斤的家坐落在曾經是中國最貧困的「小涼山」深處——滇西北寧蒗縣的犛牛坪。這個屬於高寒山區的壩子平均海拔近3000米,無常年地表徑流,每年3月至5月少雨乾旱明顯,缺水嚴重。
水是生命之源。但對於居住在壩子裡犛牛坪、爛泥箐等4個村的彝族民眾來說,缺水曾是一個世紀性難題。
犛牛坪村委會主任王成祥說,「那時候真的是『靠天吃水、靠背喝水』,一年中村民們最盼望的就是多下幾次雨。」於是每逢雨季就有了犛牛坪壩子裡獨特的場景——家家戶戶房簷下都架起了長長的管道,把落到屋頂的雨水匯集到一起,注入水窖,作為一家人的日常用水。
「雖然水窖裡的雨水飄著灰塵、草屑,甚至時間一長會長出青苔。但大家還是非常珍惜,一盆水都是先用來洗臉洗腳,再用來餵牲口或者澆菜。」王成祥說,「洗澡對於這裡的彝族人來說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必須是有重要的事情才捨得洗一次澡,比如結婚、重要節日。」
長期與缺水相伴的是貧窮與落後。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彝族民眾培育出優質的馬鈴薯、蕎麥,卻因為水源問題產量低下、無法擴大種植規模。
2017年,村民們終於盼來犛牛坪片區抗旱引調水工程項目。來自政府的扶貧資金和雲南省菸草專賣局(公司)捐贈投資的共計2300餘萬元(人民幣,下同)投入到該項目中。該工程從24公裡外的河流取水,經過高差400多米的泵站進入揚水管,再進入總長度為35公裡的供水主管,最後輸送到犛牛坪壩子的各家各戶中。工程完工後,犛牛坪片區4604人、4.2萬多頭牲畜的人畜飲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當時別提大家有多激動啦,這麼幹淨衛生的水,每家都能用上!」提起村裡開通自來水時的情況,王成祥的聲音有些顫抖,「大家都說這是對犛牛坪老百姓的『二次解放』!」
1950年,寧蒗縣和平解放,從原始共耕制、奴隸制、封建領主制等多種社會形態「一步跨千年」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在犛牛坪民眾眼中這是「第一次解放」。
在如今的「二次解放」中,充足的水源還為當地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注入生機與活力。王成祥介紹,犛牛坪村連續3年為村民爭取到產業幫扶金融貸款,用於發展高山原生態綿羊養殖和馬鈴薯種植,並引進專家指導村民如何開展規模化、科學化種植和養殖。「現在水有了,政策有了,大家致富的膽子也大了。2018年我們村還沒有養殖大戶,但現在有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已經成為養殖大戶了。」
過去家庭條件較為困難的王務斤正是村裡的養殖大戶之一,他養下60隻羊,還種植20畝馬鈴薯,預計今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5萬元。
「以前水不夠,別說洗澡,連衣服都不敢洗。」王務斤笑著說,「現在條件好了,吃穿都不愁,供兩個兒子讀書也綽綽有餘。」
對於未來,王務斤已有更遠大的規劃:「我想聯合幾個鄰居一起擴大種植和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人一起過上好日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