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模擬核彈爆炸—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美國國家計劃情景1模擬核攻擊。圖片來源:DANE WEBSTER

doi:10.1126/science.aat8553

5月的一個星期一上午11:15,一輛看似普通的貨車駛進了美國華盛頓市中心的第16街和K街交匯處,就在白宮北邊的幾個街區。在裡面,自殺式炸彈襲擊者打開了一個開關。

當核彈爆炸後,整個城市街區瞬間化為烏有,方圓一英裡內的建築物全被摧毀,數十萬人在廢墟中死亡或垂死掙扎。一種電磁脈衝使5公裡內的手機發生爆炸,整個城市的電網變暗。風把炸彈產生的蘑菇雲變成了放射性塵埃,並向東蔓延到馬裡蘭州的郊區。

路上很快就擠滿了人,有些人試圖逃離,但更多的人在尋找失蹤的家庭成員或尋求醫療幫助。

災難模擬

當然,這一切都是虛構的,但卻有著嚴肅的目的。這個被稱為國家計劃情景1(NPS1)的核攻擊故事線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是為美國國家安全官員和應急管理人員在面對真實事件之前測試他們的反應計劃。

60年後的今天,官員仍在反思發生核災難的後果。直到現在,他們還沒有固定的故事線和預測,而是僅僅用計算機來「假設」一個完整的人工社會—— 一種基於主體的高級計算機模擬。

今天的NPS1模型包括了對受炸彈影響地區的每棟建築的數字模擬,以及道路、電線、醫院,甚至是發射塔。該模型包括天氣數據,以模擬放射性塵埃流。這個場景是由大約73萬名個體組成——從統計上看,在年齡、性別和職業等因素上,與受影響地區的真實人口完全相同。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獨立的子程序,能通過切換多種行為模式,以合理的人類方式響應其他個體和不斷演變的災難。

這種模式的目的是避免用固定的方程式描述人類事務。事實上,諸如金融崩潰或疾病傳播等事件的影響從底層開始,通過許多人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現實世界的豐富和自發的事件,而這很難模擬。

而這種細節正是應急管理人員所需要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生物複雜性研究所所長、計算機科學家Christopher Barrett說。該研究所為政府開發了NPS1模型。例如,NPS1模型可以提醒管理者,一個電源故障點X可能導致意外交通阻塞點Y,如果他們決定在凌晨部署移動發射塔恢復通信,NPS1可以告訴他們有多少平民湧向道路。「基於主體的模型是如何將所有這些部分整理出來,並觀察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Barrett說。

缺點是,像NPS1這樣的模型往往十分巨大,迫使參與個體相對簡單。「個體的複雜性和模擬的規模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權衡。」國防高級研究項目局項目經理Jonathan Pfautz說。

基於主體的模型

但是隨著計算機越來越強大,在經濟、交通、公共衛生和城市規劃等諸多領域,越來越多的決策者正在認真對待基於主體的模型。「它們是最靈活、最詳細的模型。」佛羅裡達大學流行病專家Ira Longini說,「這使得其在理解和指導政策方面是最有效的。」

基於主體的建模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當時像圖靈這樣的計算機先驅們嘗試了本地交互軟體,模擬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複雜行為。但目前的發展浪潮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發展起來的。

一個早期成功案例是由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Robert Axtell和紐約大學Joshua Epstein共同開發的「糖域」。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在普通桌上型電腦上模擬社會現象,於是將基於主體的模型簡化:一組簡單的主體,在網格中移動以尋找「糖」—— 一種類似於食物的資源,在某些地方很豐富,而在其他地方則很少見。儘管很簡單,這個模型卻產生了令人驚訝的複雜群體行為,如遷徙、戰鬥和鄰裡隔離等。

另一個裡程碑是20世紀90年代的交通分析和模擬系統,這是一個由Barrett等人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開發的基於主體的交通模型。與傳統交通模型不同的是,它使用方程式描述移動車輛作為一種流體,並將每輛車和司機都建模為一個通過城市道路網絡的主體。這個模擬實驗包括了汽車、卡車和公共汽車,並由具有現實的年齡、能力和目的地的人駕駛。當應用到實際城市的道路網絡時,該系統在預測交通擁堵和地方汙染水平方面比傳統模式要好。

流行病學家也在經歷類似轉變。在過去1個世紀裡,他們用一組相對簡單的方程式評估疾病暴發,這些方程式將人分為幾個類別——如易感、傳染性和免疫——並且假定完美混合,這意味著受影響地區的每個人都與其他所有人保持聯繫。這些基於方程式的模型仍然廣泛使用。

但是,流行病學家越來越多地求助於基於主體的模型,包括那些方程式忽略的因素,如地理、交通網絡、家庭結構和行為變化——所有這些因素都能強烈地影響疾病傳播的方式。

例如,在2014年西非伊波拉疫情期間,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使用了這種模型,幫助美國軍方確定戰地醫院的地點。規劃者需要知道當行動裝置最終到達時,最高的感染率會是多少,病人在該地區道路上移動速度有多快、距離多遠等。

在經濟學中,基於主體模型是一個理解全球貧困的強大工具。世界銀行經濟學家Stephane Hallegatte說提到,如果你分析的是標準度量,如國內生產總值和總收入,那麼在大多數國家只你看到富人:窮人有這麼點錢,他們幾乎沒有登記。

為了得出更好結論,Hallegatte和同事正在研究單個家庭。該團隊建立了一個包括全球140萬個家庭的模型,並研究了氣候變化和災難如何影響健康、糧食安全和勞動生產率。該模型能估計風暴或乾旱會如何影響作物產量和市場價格,或者地震如何通過摧毀汽車、道路甚至工廠來削弱工人的收入。

這個模型顯示了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窮人比富人更容易受到災難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Hallegatte團隊還看到了其他變化。例如,如果一個特定國家的窮人大多是農民,那麼當全球糧食價格上漲時,他們實際上可能受益於氣候變化。但是,如果這個國家的窮人大部分都擠進了城市,那麼糧食價格上漲可能會造成嚴重傷害。

更容易、更方便

如果相關模型建模者選擇一個優先級,那就是讓模擬更容易構建、運行和使用。

例如,Epstein設想了一個國家中心,在那裡,決策者可以訪問他所稱的劇本:這裡有每個大城市的數字檔案,每一個潛在的危險都有預先計算的模型。「然後,如果真的發生了什麼事情,比如毒煙瀰漫。」他說,「我們可以挑選出最匹配的模型,並進行接近實時計算,比如在適當的庇護所和疏散的最佳組合。」

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家Madhav Marathe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他說,當一場五級颶風正在減弱時,像聖胡安市市長這樣的人不能等一周時間,才對這場風暴可能對波多黎各電網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他說,她需要的是可操作的信息,「這意味著需要一個簡單的模型,在很短時間內提供非常複雜的分析」。

Marathe稱其為「基於主體的建模服務」。他的實驗室在過去4年裡一直在開發和測試一種基於網絡的工具,讓公共衛生官員進行大流行病模擬,並自行進行假設分析,而無需僱傭程式設計師。只需點擊幾下滑鼠,用戶就可以指定關鍵變量,比如感興趣的區域以及疾病類型。然後,使用該工具的內置地圖和圖表,用戶可以觀看模擬過程,並看到他們提出的治療方案的效果。

儘管它是專門針對流行病的,但該工具的基礎地理模型和合成人群是通用的,它們可以應用於其他類型的災難,如化學品溢出、颶風和電力網絡級聯故障。最終,Marathe說,「我們希望將這些模型應用在個性化的服務中——為你、你的家庭或你的城市服務。」

或者,正如Barrett所說,「如果我今天送Jimm去上學,他感染寨卡的概率是多少?我們能像用谷歌地圖一樣使用這些工具。」(張章編譯)

 

相關焦點

  • 如果一枚核彈在一個大城市爆炸會發生什麼?
    世界正處於核戰爭的威脅之下,科學家做了一場模擬,揭示了如果一枚核彈在一個大城市爆炸,將會發生什麼?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出,如果核爆炸發生時,人們將會如何表現?在模擬「反烏託邦式」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模擬了一個在華盛頓特區核彈爆炸的情形。
  • 摧毀小行星需要多大的核彈?俄羅斯科學家做了實驗
    ,俄羅斯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打造了縮小版的小行星模型並且藉助雷射將其摧毀。他們的實驗結果發表在《實驗和理論物理學》雜誌上,這項研究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更高的了解需要什麼類型的爆炸力才能夠讓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改變運行路線。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太空核武器試驗:核彈在太空爆炸會發生什麼?看完就明白了
    ,這顆核彈在近地軌道400公裡的高度炸裂了,之後會發生什麼呢?它並沒有像人們所看見的核彈實驗的反應那樣,由於太空當中沒有空氣所以在核彈爆炸的時候並沒有出現,大家覺得標誌性的蘑菇雲,所以也沒有衝擊波,再加上沒有空氣助燃,所以能夠觀測到的一些肉眼現象也是比較少的。
  • 用核彈摧毀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可行嗎?
    我們稱之為「輕推或核彈襲擊」選項。如果來襲的小行星夠小,而且人們事先偵測到,「鐵錘」將可用來把它推開;如果小行星太大,「鐵錘」則能引爆其攜帶的核彈,使它轉向而避免撞上地球。其中,「輕推」只是 Plan A。2月份的時候,LLNL 的研究人員在《宇航學報》雜誌上發表論文,評估了使用 HAMMER 驅趕 Bennu 遠離地球的可能性。
  • 小行星如果再次撞擊地球,人類可以利用核彈撞擊嗎?
    關於6500萬年前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最早在1978年,美國科學家在地質勘測時發現了高濃度的銥,這種濃度超過正常含量幾百倍,所以這只可能是隕石撞擊所留下的結果。科學家通過進一步的發覺推斷出,這顆隕石的大小大約為直徑10公裡,這個大小几乎和一座中等城市一樣。
  • 如果核彈在一座400萬人的城市中心發生爆炸會是什麼情況?
    有一部核炸彈爆炸的紀錄片,內容是如果在400萬人的大城市中心發生核爆炸,會發生什麼情況?這部紀錄片以核爆炸模擬視頻為背景,視頻的主要內容是在一座400萬人的城市中心引爆核炸彈之後,城市和死亡人數會是怎樣的結果。
  • 西部地區一聲巨響,一枚小型核彈突然爆炸,百米深地道瞬間被摧毀
    圖為投放B61-12核彈的F35A戰鬥機>有網友稱,美國西部地區一聲巨響,一枚B61-12小型核彈突然爆炸,直到美軍公開視頻後,人們才知道是進行了F35A戰機投放新型戰術核彈的實驗,儘管本次實驗採用的只是可以回傳數據的模擬彈,不過還是有網友擔憂的表示,美國進行這項實驗是想要開啟大戰了嗎?
  • 一塊普通的石頭,為何會像核彈一樣爆炸?隕石爆炸的原理是什麼
    雖然很少有人能夠親眼目睹隕石是如何撞擊地球的,但是從相關的視頻資料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隕石砸在地球上之後,通常都會發生非常猛烈的爆炸,並產生巨大的蘑菇雲,整個場面就像是核彈爆炸一樣。那麼問題就來了,隕石砸在地球上為什麼會爆炸?難道隕石不是石頭嗎?研究表明,隕石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其本質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那麼一塊普通的石頭,為何會像核彈一樣爆炸呢?
  • 一塊普通的石頭,為何會像核彈一樣爆炸?隕石爆炸的原理是什麼
    ,並產生巨大的蘑菇雲,整個場面就像是核彈爆炸一樣。那麼問題就來了,隕石砸在地球上為什麼會爆炸?難道隕石不是石頭嗎?研究表明,隕石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其本質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那麼一塊普通的石頭,為何會像核彈一樣爆炸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隕石爆炸的原理是什麼。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華東師大首次實現燃料燃燒高精度計算機模擬—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朱通團隊結合人工智慧算法、量子化學理論以及分子動力學方法,實現了燃料燃燒的高精度計算機模擬,在原子尺度和亞飛秒時間解析度下獲得了甲烷燃燒的化學反應網絡
  • 美媒:用核彈可炸毀撞向地球小行星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報導,美國能源部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的科學家利用一臺超級計算機模仿核彈對付小行星的效果。他們用一枚爆炸當量為1兆噸的核彈攻擊一塊長500米的太空石塊。這枚核彈的威力大約是美國在二戰時向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威力的50倍。結果令人鼓舞。科學家鮑勃·韋弗最近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公布的一段視頻中說:「最終這枚核彈將把小行星完全炸毀。
  • 核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現存所有核彈一起爆炸可以毀滅地球嗎?
    核彈,作為現在最具備威懾力的一種武器,其威力的恐怖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不少大國手裡都擁有巨量的核彈,萬一那天發生核戰爭,世界上所有的核彈一起爆炸,我們地球會不會就此毀滅呢?現在知道TNT爆炸的威力有多大了吧,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核彈的威力,核彈傷害和常規飛彈的傷害完全不同,可以分成幾個部分。第一,爆炸中心附近的火球範圍,這個半徑內溫度極高,幾乎所以物體都會被瞬間氣化,燒得連渣都不剩。第二,重型爆炸會產生超高的氣壓,將一定範圍內的建築瞬間夷平。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新聞—科學網
    負責勞倫斯利弗莫爾核聚變項目的Mark Herrmann表示,模擬試驗表明,一旦NIF達到閾值,它將更容易點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慣性聚變研究中心副主任Steven Rose表示,他們正在擺脫傳統設計,開始嘗試新事物。 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無碳能源,它以現成的氫同位素為燃料,不會產生長期存在的放射性物質,但這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比核彈威力強1000倍的世紀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恐怖的一次爆炸。其爆炸的威力是核彈的1000倍! 一九零八年六月三十日早晨七點鐘的時候,沒有任何徵兆,位於俄羅斯通古斯區的核心位置,突然傳出一聲巨響,爆炸的威力之大,讓周圍兩千公裡的樹木全部攔腰折斷。十秒鐘過後,通古斯一片死寂,只剩下火山燃燒的聲音。不過幸運的是通古斯是森林保護區,平常並沒有人類居住,最近的城市也遠在六百五十公裡之外。
  • 核彈如何爆炸?需要有高溫高壓產生核聚變,遭攔截不會隨便爆炸
    各主要國家除了在研發核武器意外,還在不斷研製用於攔截核彈的防空系統,想要知道核武器是否會被攔截,就要明白核彈是如何引爆的,需要有特定的高溫高壓產生核聚變,遭攔截也不會隨便爆炸。 核彈的爆炸方式與傳統炸彈有很大的不同,不再需要依賴氧氣和引信,可以說,核彈是目前人類掌握的最「穩定」的武器,它唯一的引爆方式就是核彈內部的引爆系統啟動,產生瞬間的特定壓力和溫度,將最裡面的核燃料內的原子瞬間加壓加熱,產生核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出毀滅性的能量。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