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導:外媒12日報導稱,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一次命中目標的核爆炸確實有可能避免一顆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報導,美國能源部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的科學家利用一臺超級計算機模仿核彈對付小行星的效果。他們用一枚爆炸當量為1兆噸的核彈攻擊一塊長500米的太空石塊。這枚核彈的威力大約是美國在二戰時向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威力的50倍。結果令人鼓舞。
科學家鮑勃·韋弗最近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公布的一段視頻中說:「最終這枚核彈將把小行星完全炸毀。如果這是一顆越地小行星,那將充分降低這顆小行星最初構成的威脅。」
在Cielo超級計算機的3.2萬個處理器上進行的這項三維模擬研究中,核彈在小行星表面爆炸,因此,核彈不必到達構成威脅的太空石塊的深處。
韋弗強調,如果幾個月後發生撞擊,那麼大概會把核彈作為最後手段使用。還有一些研究人員警告說,核彈可能帶來消極的副作用,比如將有一場由許多太空小隕石形成的隕石雨、而不是一大塊隕石落向地球。
科學家說,如果人類對一場迫在眉睫的撞擊有更多關注,那麼我們或許可以採用其他一些防範隕石的戰略。例如,我們可以發射一枚自動探測器與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小行星會合併伴隨它飛行。當二者在太空中相伴飛行時,探測器不太大的重力將對小行星產生一個拉力。經過幾個月或者幾年,這個「重力牽引機」將把小行星拉入另一個不那麼危險的軌道。
此外,人類還可以乾脆用探測器猛烈撞擊小行星,依靠衝力而非和緩的重力拉動來讓其改變軌道。研究人員說,這種衝擊法不像重力牽引法那麼精確,不過在某些條件下也是可以完成任務的。(參考消息網)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