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用核彈摧毀來犯小行星 對中小彗星最有效

2021-01-16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導英國《每日郵報》網站6月22日發表了題為《NASA可能用核武器保衛地球不受小行星襲擊:該機構與核專家合作開發太空炸彈》的報導,編譯如下:

  前太空人盧傑曾稱,小行星撞擊的威脅是「宇宙輪盤賭」;還說人類到目前為止能逃過一劫純粹是「撞大運」了。

  現在,美國建造宇宙飛船的機構和製造核武器的機構似乎正在加大解決這一問題的力度。

  美國航天局(NASA)和國家核安全管理局已宣布,它們正合作研究用核武器摧毀未來危險的小行星的可能性。

  科學家認為,約有100萬顆近地小行星能對地球構成威脅,但到目前為止只偵測到其中一小部分。

  證明其中的任何一顆都有可能撞擊地球的戲劇性證據,出現在2013年2月15日。當時,一個不明物體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爆炸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的20到30倍。它也成為1908年摧毀了西伯利亞一片森林的通古斯卡事件以來已知進入大氣層的最大自然物體。

  用核武器來炸毀小行星或許對直徑在50到150米之間的中型小行星和彗星格外有效。不過,有些專家稱,由此產生的巖石碎片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讓小行星轉向可能是更好的解決辦法。

  過去也有人建議過用核武器炸毀小行星。去年,艾奧瓦一個團隊在NASA某次會議上概述了類似構想;還說如果研發出這一系統,他們只需要提前一周接到通知就能發射。

  在過去20年裡,NASA一直在尋找大小超過1公裡的危險的近地小行星,並稱已發現其中的98%。但與NASA在該項目上展開合作的行星資源公司說,現有小行星偵測系統估計只能追蹤繞日飛行天體中的1%。

  在去年德克薩斯西南偏南大會的會議上,NASA科學家賈森·凱斯勒說:「未來某樣東西肯定會擊中我們,但我們也不會產生威脅即將臨頭的幻覺。」

資料圖片:小行星撞擊地球想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消息網4月2日報導外媒稱,一些科學家希望研發出攜帶核彈頭的太空飛行器,以炸毀飛向地球的小行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31日報導,他們的系統名為「超高速小行星撞擊器」(HAIV),該系統可以在發射之後約100天內抵達將要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從而在小行星到達地球之前將其摧毀。

  然而,這種非載人太空飛行器建立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之上——人們需要對這樣的小行星進行及時的追蹤和定位,以免發現時為時已晚。這一設想是由總部位於丹麥的「小行星防禦應急計劃」(EADS)提出的。他們正尋求找到一種在其他所有方法都失敗時保護地球免遭毀滅的辦法。

  該計劃的耗資將在3.4億至10億英鎊之間,具體數額將取決於需要摧毀的來犯小行星有多大。一旦小行星被定位,HAIV將由幾種候選火箭——包括「德爾塔4」型和「宇宙神5」型火箭——中的一種發射升空。之後HAIV將進行自我調整,以便進入小行星的軌道對其進行撞擊。

  根據這一設想,HAIV由「引導部」和「跟隨部」兩部分組成。升空後,「引導部」從太空飛行器上分離出來撞擊小行星,並在其表面形成一個凹坑。隨後攜帶核彈頭的「跟隨部」進入凹坑,把小行星炸成碎片。這些碎片要麼會偏離地球,要麼會因為尺寸太小而無法造成嚴重破壞。

  向太空發射核彈頭也許並沒有這支團隊認為的那麼容易,不過,研究人員表示,核彈頭的發射沒有任何安全問題,HAIV將會在十分遙遠的太空深處撞擊小行星,「沒有任何核材料、輻射或衝擊波會到達地球」。

  (2015-04-02 13:23:44)

  在17日舉行的會議上,歐盟28國大使同意將對俄羅斯的制裁延長6個月。對此,俄羅斯方面表示,將會根據「對等原則」做出回應。烏克蘭危機引爆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對峙仍在持續。在此前一輪針鋒相對的軍演較量之後,近來美俄之間的火藥味兒更濃了。

  美俄較量再升級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本月16日宣布,俄羅斯核武庫將在今年年內新增40枚洲際彈道飛彈,它們能夠穿透目前最為先進的反導防禦系統。而在此之前,普京就已多次強調,有必要維持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

  普京的這一表態,被普遍認為是對美國聲稱要在其家門口大動幹戈的直接回應。

  此前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國防部有意在波羅的海國家和東歐國家部署足夠5000名美軍士兵使用的主戰坦克、步兵戰車等重型武器。波蘭和立陶宛隨後也透露了正在與美國商討的容納美國武器裝備事宜。一旦計劃落實,這將成為冷戰結束後美國首次在蘇聯加盟共和國或前華沙公約國部署重型軍火。

  「毫無疑問,一場雙方軍事力量的針鋒較量已經在本周拉開帷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17日的報導中如是說。

  美俄雙方對峙繼續,較量升級。「如果說之前雙方只是在揮拳頭,那麼現在是拔出了手槍,不僅要向對方展示肌肉,還要告訴對方『我具有危險性』。」外交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高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稱,不同於此前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軍事演習,此次無論是美國軍事力量的部署還是俄羅斯對核武庫的擴充,都意味著雙方正「越吵越兇」,關係更趨緊張。

  互不信任是癥結

  美俄何以此時祭出重型武器甚至是核武器的大招?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姜毅認為,美國此次在東歐地區的軍事部署計劃,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政治層面的表態,而非嚴格意義的軍事戰略調整。「一方面美國基於目前與俄對峙的態勢,進一步向俄施壓,表明美國可能會因為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一系列做法,而對雙方1997年達成的關於北約不向新東歐國家部署軍隊的協定做出調整;另一方面美國也是以其實際行動,增加北約內部在共同打壓俄羅斯方面的團結。」

  「美國的新計劃可能導致俄羅斯強硬派的態度更加激化,他們可能會再次要求把核武器瞄準歐洲。」西班牙《國家報》日前刊文稱。

  在俄羅斯看來,美國在其家門口「安營紮寨」帶有明顯的挑釁意味,更將直接威脅其切身的安全利益。俄羅斯官員將此形容為「五角大樓和北約自冷戰以來最具侵略性的一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選擇擴充核武庫、以牙還牙是在意料之中。

  「根據俄羅斯的軍備狀況,核武器是其顯示大國力量,與美國平起平坐並向美國大秀肌肉的主要力量。」姜毅認為,俄羅斯目前增加核武器也是在向美國展示對峙的決心,而其核武庫本身老化嚴重、亟待更新也是促使其增加新武器的客觀因素。

  「美俄目前的軍備部署或擴充,根本原因還在於雙方之間的基本信任已遭到破壞,尤其是烏克蘭危機之後,雙方經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實施制裁、俄羅斯對西方軍事示強以及雙方各自開展軍事演習等一系列事件,美俄雙方關係出現嚴重問題並持續發酵,雙方都希望通過示強的方式壓迫對方。」高飛分析稱。

  事實上,冷戰之後美俄始終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俄羅斯步步緊逼,不斷擠壓其戰略空間,甚至要在其家門口部署反導系統,這都引起俄羅斯的強烈不滿和高度警惕。專家分析認為,如果這種信任難以修復,不排除美俄雙方軍備較量進一步加劇的可能,甚至還會出現其他形式的緊張對立。

  全球將因此不安

  「在離雙方如此近的距離增加強大的軍事力量,究竟會引發什麼?」CNN在日前報導中引述了國際問題專家的擔憂。如其所說,無論是俄羅斯、北約或是美國,雖然大家都沒有真正準備好走向戰爭,但它們的言辭和行動的確在不斷激化,並增加了可能發生一場新的力量競賽的擔憂。

  誠然,美國從計劃部署重型武器到真正實施還需一段過程,俄羅斯目前也只是以替換老化武器為主,在核武器的實際數量上沒有根本改變,然而,兩個全球最大核武器國家的相互叫板已給地區乃至整個世界注入不安定的因素。

  「冷戰結束之後,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以為東西對峙已經結束,大國之間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也不再存在。然而,目前看來,美俄對立的氣氛又重新出現。」姜毅指出,美俄的這種對峙不僅挑戰歐洲內部的團結,更使歐洲安全問題被重新擺上議事桌,不少歐洲國家面對日趨緊張的政治軍事趨勢也開始考慮調整防務開支。

  在去年召開的北約威爾斯峰會上,北約各成員國就承諾在未來10年內增加軍費,各國軍費開支的GDP佔比將提高至2%。

  而就全球安全形勢而言,如果美俄這種對立情緒越發激烈,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加劇,它們還能否繼續在解決核裁軍、反恐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相互配合、保持合作?這也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

  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本月初也刊文稱,雖然1967年締結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到今年已是第47個年頭,但許多國家仍然看不到任何進一步切實裁軍的跡象。而美俄這兩個全球數一數二的核大國能否繼續做好核裁軍的榜樣,推進國際防止核擴散進程?如今看來並不那麼樂觀。

  「美俄兩國的核武庫大到可以把世界毀滅許多次。這兩個核超級大國頻秀肌肉,對全世界都是一種威脅。」高飛說。雖然美俄雙方目前似乎還沒有打算徹底撕破臉,然而在這樣劍拔弩張的緊張形勢下,量變可能引發質變,擦槍走火也並非完全不可能,畢竟歷史上就有過這樣的教訓。

  (2015-06-20 14:53:54)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導日本共同社網站6月15日報導稱,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15日發布報告稱,截至今年1月的全球核彈頭總數估計約有15850枚,較去年減少了約500枚。報告對全球核彈頭數量呈下降趨勢表示肯定,但同時也指出擁核國家正在致力於提高核彈頭及核飛彈的改良和開發水平等,對此表示關切。

  報告估計,擁有核彈頭最多的俄羅斯(約7500枚)較去年減少了500枚,美國(約7260枚)和英國(約215枚)也分別減少了40枚和10枚。

  報導稱,另一方面,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增加了10枚,達到約260枚,是唯一增加的國家。朝鮮的核彈頭數量持平,仍為6至8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國的核彈頭數量也仍維持在100枚左右。

  報告認為,儘管全球核彈頭數量正在減少,但減少的步伐「與10年前相比更加緩慢」。報告總結稱,各國都在努力提升核武器質量「表明所有擁核國家在可預見的未來均沒有放棄核武器的打算」。

相關焦點

  • 用核彈摧毀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可行嗎?
    它可以充當小行星撞擊器或作為核裝置的運載工具。我們稱之為「輕推或核彈襲擊」選項。如果來襲的小行星夠小,而且人們事先偵測到,「鐵錘」將可用來把它推開;如果小行星太大,「鐵錘」則能引爆其攜帶的核彈,使它轉向而避免撞上地球。其中,「輕推」只是 Plan A。
  • 如果一顆直徑2公裡的彗星衝向地球,能用核彈攔截的方式摧毀嗎?
    改變彗星軌道或者摧毀彗星的可行性由於進入太陽系的彗星,都會因為萬有引力作用使得其運行呈現一定的周期性,我們根據這個周期,可以將彗星劃分為短周期彗星和長周期彗星兩大類,其中短周期彗星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在200年以內,比如哈雷彗星的周期為76年,迄今為止我們發現周期最短的彗星為恩克彗星,其周期僅為3.3年,短周期彗星在已發現的彗星中佔比約為
  • 摧毀小行星需要多大的核彈?俄羅斯科學家做了實驗
    ,俄羅斯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打造了縮小版的小行星模型並且藉助雷射將其摧毀。小行星的製造過程複製小行星的自然形成過程,其中涉及到沉澱、壓縮和加熱過程。科學家對小行星形成的每個階段都進行了調整,以此確保小行星模型的構成、密度、孔隙度和硬度都非常接近於真實的小行星。科學家們藉助雷射脈衝來模擬一顆核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在使用雷射摧毀隕石模型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測量了小行星熱量和壓力的分布和變化。他們的實驗結果與計算機模擬預測的結果類似。
  • 小行星到來時,人類可以即刻用核彈攻擊,把它炸碎嗎?
    人們應對小行星襲擊,如果想要用核彈將小行星解體,需要在小行星距離很遠的時候,經過軌跡詳細計算,經過專家論證,確定用多大當量的核彈,用多少顆,什麼飛船,把核彈運送到多遠距離,然後安放在小行星的什麼部位,才能夠炸碎小行星,或使它偏離軌道,不要撞向地球。老美拍攝的《絕世天劫》、《天地大衝撞》等科幻電影講述的就是爆破小行星的故事。
  • 如果一顆小行星5年後撞擊地球,用飛彈可以攔截或摧毀它嗎?
    在電影《天地大衝撞》和《絕世天劫》的劇情設定中,地球面臨被小行星撞擊的毀滅性威脅。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地球和自我的救贖,成功摧毀了小行星。但是還有一種結局,那就是人類無力阻止這樣的浩劫,儘可能深挖避免所保留文明的種子。如果真有這樣一顆衝我們而來的小行星,我們能用飛彈或其他方法自保嗎?
  • 人類難以防禦隕星:核彈攔截只是理論可行
    人類現有的飛彈攔截能力否有效發現、跟蹤、打擊甚至摧毀這些天外來客,網易軍事帶來專業深度解讀。外太空環境核爆炸的能量主要以高能X射線方式釋放,此外還釋放出伽馬射線、中子流,沒有大氣層內衝擊波的輔助,核彈對小行星類目標的殺傷半徑就小得可憐了。美蘇都曾部署過高層攔截的核攔截彈,其彈頭為數百萬噸當量的氫彈,但飛彈有效射高河有效射程都僅有數百公裡,美國曾部署過的核反衛星飛彈有效射程也不過是略高於1000公裡。
  • 如果小行星即將撞擊地球,我們能用核武器摧毀它嗎?
    我們總是能在科幻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場景:科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即將撞向地球,人類唯一的希望就是使用核彈對它進行摧毀。經過電腦精確地計算分析,科學家確定了這顆小行星的軌道,最終人類發射了一枚核武器,將小行星炸成了灰燼,地球又一次被拯救。
  • 人類有沒有必要擔心小行星或彗星撞地球?
    人類生活的地球處在太陽系中,太陽系中除了太陽和八大行星還有很多小行星、彗星。它們在太陽系中竄來竄去,經常一頭撞到一顆星球上,要麼在星球的大氣層中燃燒掉,要麼在星球上製造出一個隕石坑。月球上一個又一個的隕石坑就是月球遭遇小行星的見證。
  • 比核彈更靠譜,中國科學家提出新方案,可對來犯隕石主動出擊
    地球作為當前唯一一顆已知的存在生命的星球,其是非常的珍貴和偉大,但實際上地球,尤其是地球上的生命,仍然存在著諸多潛在的威脅,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威脅就是太空隕石。所以如何避免隕石,尤其是大直徑的隕石撞擊地球,實際上就是決定所有地球生物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之一,也是基於此,近年來,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很多國家的科學家都在嘗試尋找避免隕石撞擊地球的辦法,這一研究領域被稱為行星防禦研究,而且美國宇航局也牽頭成立了行星防禦辦公室,說明這一威脅並非危言聳聽。
  • 1994年彗星撞擊木星,威力高達上億顆核彈,地球真是個幸運兒
    在一個穩定的恆星系統中,對行星危害最大的便是天體的撞擊,這些天體往往是小行星和彗星,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和小行星對撞擊地球具有很大的關係,這次撞擊雖然沒有對地球的地貌沒有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卻傷害了當時的食物鏈的頂端-恐龍。而在20世紀90年代,太陽系中發生的彗星撞擊木星的事件,卻讓人類這把達摩克裡斯之劍。
  • 俄羅斯科學家用強大的雷射測試了他們的小行星核彈計劃
    一個政府科學家小組已經提出,核武器可以在那些已經開發出來的國家力量範圍內使用,用來摧毀外來小行星的襲擊,保護地球不受小行星的重大撞擊。此後,他們於3月8日發表在「實驗和理論物理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展示了使用比例模型「小行星」和強大的雷射對小行星進行核攻擊的效果。
  • 我們真的可以用核炸彈來炸毀一顆入侵的小行星嗎?
    一顆直徑超過6.2英裡(10公裡)的小行星會被認為是「滅絕型」,因為如果當它與地球相撞時,會產生足以毀滅地球上生物的力量。從技術上講,核彈可以摧毀較小的小行星,但它們並不能是這些小行星對地球安全真正造成威脅,真正令人擔憂的小行星,是那些直徑超過1312英尺(400米)的,不會輕易被核彈摧毀的小行星。當然了,就好像一個大塊頭也可以被折斷,但卻不足以消除危險。
  • 466枚核彈,摧毀蘇聯66個城市,83年前美國這般密謀核打擊
    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幾乎馬上就制定了核打擊前蘇聯的計劃。美國對要轟炸在對納粹德國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盟國一點也不感到難為情。據英國《每日星報》報導,這個計劃是被精心制定的。在標註日期為1945年9月15日的解密文件中提到了此事。
  • 美媒:用核彈可炸毀撞向地球小行星
    據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導:外媒12日報導稱,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一次命中目標的核爆炸確實有可能避免一顆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報導,美國能源部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的科學家利用一臺超級計算機模仿核彈對付小行星的效果。他們用一枚爆炸當量為1兆噸的核彈攻擊一塊長500米的太空石塊。這枚核彈的威力大約是美國在二戰時向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威力的50倍。結果令人鼓舞。科學家鮑勃·韋弗最近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公布的一段視頻中說:「最終這枚核彈將把小行星完全炸毀。
  • 牛刀小試:俄羅斯欲用洲際飛彈摧毀小行星
    (原標題:牛刀小試:俄羅斯欲用洲際飛彈摧毀小行星)
  • 摧毀衝向地球的小行星,拯救「世界末日」
    如果一顆能夠摧毀地球的巨大小行星即將撞擊我們,我們將如何阻止它(2017)?(圖片由Ethan Miller/Getty Images提供)37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摧毀一顆朝地球運行的巨大小行星的最好方法——在離地面幾英裡的地方引爆一枚熱核彈頭。如果處理得當,原子彈不會使小行星解體,但會使表面上任何易揮發的東西(如冰或甲烷)蒸發。
  • 提前8年預警小行星撞擊,核彈轟炸不可行,拯救人類只有一個辦法
    幾個掌握先進航天技術的國家決定製造6個「動能撞擊器」,希望通過撞擊的方式改變小行星的軌道。6枚撞擊器成功發射並在2024年8月抵達小行星周圍,最終3枚撞擊器成功撞擊小行星,撞擊的能量偏轉了小行星主體的預定軌道。不過撞擊也導致小行星分離出一塊較小的碎片,其偏轉方向,朝著美國東部飛去。距離撞擊僅有兩個月的時候,科學家確認這塊碎片將摧毀紐約地區。
  • 小行星越過地球才被發現,人類如何防範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
    除了利用大規模核爆完全摧毀小行星外,這些方法基本都是通過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實現的。簡單粗暴核武器核爆是目前公認的最主要手段,通過向目標小行星發射核彈或者在其表面鑽孔放置核彈從而達到摧毀或改變其軌跡。關於這一手段的可行性,已經有實驗佐證。那麼,需要多少核彈才能摧毀一顆小行星呢?由於每顆小行星的大小和成分各不相同,這個問題並沒有確切的答案。
  • 我們有能力防禦小行星與彗星撞擊地球嗎?
    當然,我們的地球是巨大的,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有可能對大陸造成嚴重的損害。美航天局等機構預計存在2.5萬顆這種規模的小行星,但以美國目前的觀測能力,到2033年,發現率可能不足一半。我國行星專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類完全有能力防禦小行星撞地球。
  • 國際小行星日:提防那些帶來災難的小行星
    但還有一種威脅處在人類視線之外,那就是可能會擊中地球的小行星。這種威脅真實存在,地球曾經就遭受過。為此,我們可以做一些準備。今天,6月30日,是「小行星日」。這一活動日獲得聯合國的認可,它旨在提高人們對小行星的認識,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小行星觀測,並尋找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辦法。雖然自2014年以來每年都有舉行活動,但今年是聯合國的首次參與。此外,諸多航天機構也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