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導英國《每日郵報》網站6月22日發表了題為《NASA可能用核武器保衛地球不受小行星襲擊:該機構與核專家合作開發太空炸彈》的報導,編譯如下:
前太空人盧傑曾稱,小行星撞擊的威脅是「宇宙輪盤賭」;還說人類到目前為止能逃過一劫純粹是「撞大運」了。
現在,美國建造宇宙飛船的機構和製造核武器的機構似乎正在加大解決這一問題的力度。
美國航天局(NASA)和國家核安全管理局已宣布,它們正合作研究用核武器摧毀未來危險的小行星的可能性。
科學家認為,約有100萬顆近地小行星能對地球構成威脅,但到目前為止只偵測到其中一小部分。
證明其中的任何一顆都有可能撞擊地球的戲劇性證據,出現在2013年2月15日。當時,一個不明物體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爆炸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的20到30倍。它也成為1908年摧毀了西伯利亞一片森林的通古斯卡事件以來已知進入大氣層的最大自然物體。
用核武器來炸毀小行星或許對直徑在50到150米之間的中型小行星和彗星格外有效。不過,有些專家稱,由此產生的巖石碎片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讓小行星轉向可能是更好的解決辦法。
過去也有人建議過用核武器炸毀小行星。去年,艾奧瓦一個團隊在NASA某次會議上概述了類似構想;還說如果研發出這一系統,他們只需要提前一周接到通知就能發射。
在過去20年裡,NASA一直在尋找大小超過1公裡的危險的近地小行星,並稱已發現其中的98%。但與NASA在該項目上展開合作的行星資源公司說,現有小行星偵測系統估計只能追蹤繞日飛行天體中的1%。
在去年德克薩斯西南偏南大會的會議上,NASA科學家賈森·凱斯勒說:「未來某樣東西肯定會擊中我們,但我們也不會產生威脅即將臨頭的幻覺。」
資料圖片:小行星撞擊地球想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消息網4月2日報導外媒稱,一些科學家希望研發出攜帶核彈頭的太空飛行器,以炸毀飛向地球的小行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31日報導,他們的系統名為「超高速小行星撞擊器」(HAIV),該系統可以在發射之後約100天內抵達將要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從而在小行星到達地球之前將其摧毀。
然而,這種非載人太空飛行器建立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之上——人們需要對這樣的小行星進行及時的追蹤和定位,以免發現時為時已晚。這一設想是由總部位於丹麥的「小行星防禦應急計劃」(EADS)提出的。他們正尋求找到一種在其他所有方法都失敗時保護地球免遭毀滅的辦法。
該計劃的耗資將在3.4億至10億英鎊之間,具體數額將取決於需要摧毀的來犯小行星有多大。一旦小行星被定位,HAIV將由幾種候選火箭——包括「德爾塔4」型和「宇宙神5」型火箭——中的一種發射升空。之後HAIV將進行自我調整,以便進入小行星的軌道對其進行撞擊。
根據這一設想,HAIV由「引導部」和「跟隨部」兩部分組成。升空後,「引導部」從太空飛行器上分離出來撞擊小行星,並在其表面形成一個凹坑。隨後攜帶核彈頭的「跟隨部」進入凹坑,把小行星炸成碎片。這些碎片要麼會偏離地球,要麼會因為尺寸太小而無法造成嚴重破壞。
向太空發射核彈頭也許並沒有這支團隊認為的那麼容易,不過,研究人員表示,核彈頭的發射沒有任何安全問題,HAIV將會在十分遙遠的太空深處撞擊小行星,「沒有任何核材料、輻射或衝擊波會到達地球」。
(2015-04-02 13:23:44)
在17日舉行的會議上,歐盟28國大使同意將對俄羅斯的制裁延長6個月。對此,俄羅斯方面表示,將會根據「對等原則」做出回應。烏克蘭危機引爆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對峙仍在持續。在此前一輪針鋒相對的軍演較量之後,近來美俄之間的火藥味兒更濃了。
美俄較量再升級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本月16日宣布,俄羅斯核武庫將在今年年內新增40枚洲際彈道飛彈,它們能夠穿透目前最為先進的反導防禦系統。而在此之前,普京就已多次強調,有必要維持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
普京的這一表態,被普遍認為是對美國聲稱要在其家門口大動幹戈的直接回應。
此前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國防部有意在波羅的海國家和東歐國家部署足夠5000名美軍士兵使用的主戰坦克、步兵戰車等重型武器。波蘭和立陶宛隨後也透露了正在與美國商討的容納美國武器裝備事宜。一旦計劃落實,這將成為冷戰結束後美國首次在蘇聯加盟共和國或前華沙公約國部署重型軍火。
「毫無疑問,一場雙方軍事力量的針鋒較量已經在本周拉開帷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17日的報導中如是說。
美俄雙方對峙繼續,較量升級。「如果說之前雙方只是在揮拳頭,那麼現在是拔出了手槍,不僅要向對方展示肌肉,還要告訴對方『我具有危險性』。」外交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高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稱,不同於此前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軍事演習,此次無論是美國軍事力量的部署還是俄羅斯對核武庫的擴充,都意味著雙方正「越吵越兇」,關係更趨緊張。
互不信任是癥結
美俄何以此時祭出重型武器甚至是核武器的大招?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姜毅認為,美國此次在東歐地區的軍事部署計劃,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政治層面的表態,而非嚴格意義的軍事戰略調整。「一方面美國基於目前與俄對峙的態勢,進一步向俄施壓,表明美國可能會因為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一系列做法,而對雙方1997年達成的關於北約不向新東歐國家部署軍隊的協定做出調整;另一方面美國也是以其實際行動,增加北約內部在共同打壓俄羅斯方面的團結。」
「美國的新計劃可能導致俄羅斯強硬派的態度更加激化,他們可能會再次要求把核武器瞄準歐洲。」西班牙《國家報》日前刊文稱。
在俄羅斯看來,美國在其家門口「安營紮寨」帶有明顯的挑釁意味,更將直接威脅其切身的安全利益。俄羅斯官員將此形容為「五角大樓和北約自冷戰以來最具侵略性的一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選擇擴充核武庫、以牙還牙是在意料之中。
「根據俄羅斯的軍備狀況,核武器是其顯示大國力量,與美國平起平坐並向美國大秀肌肉的主要力量。」姜毅認為,俄羅斯目前增加核武器也是在向美國展示對峙的決心,而其核武庫本身老化嚴重、亟待更新也是促使其增加新武器的客觀因素。
「美俄目前的軍備部署或擴充,根本原因還在於雙方之間的基本信任已遭到破壞,尤其是烏克蘭危機之後,雙方經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實施制裁、俄羅斯對西方軍事示強以及雙方各自開展軍事演習等一系列事件,美俄雙方關係出現嚴重問題並持續發酵,雙方都希望通過示強的方式壓迫對方。」高飛分析稱。
事實上,冷戰之後美俄始終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俄羅斯步步緊逼,不斷擠壓其戰略空間,甚至要在其家門口部署反導系統,這都引起俄羅斯的強烈不滿和高度警惕。專家分析認為,如果這種信任難以修復,不排除美俄雙方軍備較量進一步加劇的可能,甚至還會出現其他形式的緊張對立。
全球將因此不安
「在離雙方如此近的距離增加強大的軍事力量,究竟會引發什麼?」CNN在日前報導中引述了國際問題專家的擔憂。如其所說,無論是俄羅斯、北約或是美國,雖然大家都沒有真正準備好走向戰爭,但它們的言辭和行動的確在不斷激化,並增加了可能發生一場新的力量競賽的擔憂。
誠然,美國從計劃部署重型武器到真正實施還需一段過程,俄羅斯目前也只是以替換老化武器為主,在核武器的實際數量上沒有根本改變,然而,兩個全球最大核武器國家的相互叫板已給地區乃至整個世界注入不安定的因素。
「冷戰結束之後,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以為東西對峙已經結束,大國之間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也不再存在。然而,目前看來,美俄對立的氣氛又重新出現。」姜毅指出,美俄的這種對峙不僅挑戰歐洲內部的團結,更使歐洲安全問題被重新擺上議事桌,不少歐洲國家面對日趨緊張的政治軍事趨勢也開始考慮調整防務開支。
在去年召開的北約威爾斯峰會上,北約各成員國就承諾在未來10年內增加軍費,各國軍費開支的GDP佔比將提高至2%。
而就全球安全形勢而言,如果美俄這種對立情緒越發激烈,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加劇,它們還能否繼續在解決核裁軍、反恐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相互配合、保持合作?這也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
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本月初也刊文稱,雖然1967年締結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到今年已是第47個年頭,但許多國家仍然看不到任何進一步切實裁軍的跡象。而美俄這兩個全球數一數二的核大國能否繼續做好核裁軍的榜樣,推進國際防止核擴散進程?如今看來並不那麼樂觀。
「美俄兩國的核武庫大到可以把世界毀滅許多次。這兩個核超級大國頻秀肌肉,對全世界都是一種威脅。」高飛說。雖然美俄雙方目前似乎還沒有打算徹底撕破臉,然而在這樣劍拔弩張的緊張形勢下,量變可能引發質變,擦槍走火也並非完全不可能,畢竟歷史上就有過這樣的教訓。
(2015-06-20 14:53:54)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導日本共同社網站6月15日報導稱,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15日發布報告稱,截至今年1月的全球核彈頭總數估計約有15850枚,較去年減少了約500枚。報告對全球核彈頭數量呈下降趨勢表示肯定,但同時也指出擁核國家正在致力於提高核彈頭及核飛彈的改良和開發水平等,對此表示關切。
報告估計,擁有核彈頭最多的俄羅斯(約7500枚)較去年減少了500枚,美國(約7260枚)和英國(約215枚)也分別減少了40枚和10枚。
報導稱,另一方面,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增加了10枚,達到約260枚,是唯一增加的國家。朝鮮的核彈頭數量持平,仍為6至8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國的核彈頭數量也仍維持在100枚左右。
報告認為,儘管全球核彈頭數量正在減少,但減少的步伐「與10年前相比更加緩慢」。報告總結稱,各國都在努力提升核武器質量「表明所有擁核國家在可預見的未來均沒有放棄核武器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