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都注意到,有時晴朗的天空,既能看到太陽,也能看到月亮。日月同輝不僅僅是小學課本上的一個成語,更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和月球圍繞地球的公轉周期不同而產生的,理論上除了每月的農曆十五不可能出現,其他時候只要滿足幾個條件,都可以觀察到,尤其在天氣晴朗,天空的能見度和明暗度又剛剛好的秋季,相對來說就很容易看到這種現象。

可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們都知道,太陽和月亮的大小相差很懸殊,離地球的距離也相差很多,但在人眼看上去,為什麼兩者的視盤面卻是同樣大小?

這裡就需要引入一些數據了,太陽的直徑約為138萬千米,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1.5億千米;月亮的直徑約為3480千米,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離是38萬千米,看似簡單的數字,這中間卻隱藏著很大的一個謎團——我們用太陽的直徑和月球直徑兩者相除,可以得出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直徑的395倍,同樣,用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相除,日地距離是地月距離的395倍。由此我們不難解釋為什麼站在地球上看太陽和月亮是同樣大小了——太陽雖然體積很大,但是距離很遠;月亮雖然體積很小,但距離很近,通過數學計算,是距離抵消了視面積的差異。
但說到這兒,我們不僅要問,這三者之間的神秘的「395倍」,到底是自然規律呢還是一種神奇的巧合?也許有人要說了,「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但真的這麼簡單嗎?科學界的很多人都試圖尋找合理的解釋,但很遺憾,有些看似巧合的現象卻無法用科學理論來解釋。人類多年來不間斷地對月球進行了探測,現在我們知道月亮和地球的年齡相仿,都是45億歲,也就是說月亮已經追隨地球45億年了,這幾十億年間,月亮卻始終以同一副面孔朝著地球,通過人眼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個面,這又是為什麼?天體物理學家說,這與月亮的自轉和繞地球的公轉周期相關,月亮自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和它圍繞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剛好相等,所以始終以同一面朝向我們。可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外,火星木星土星等都有數量不等大小不均的衛星,卻為什麼沒有這種現象?為什麼偏偏是有人類生存的地球的衛星出現這樣的現象?

這真的是自然的力量嗎?又或是這真的只僅僅是巧合??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