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帆船最後的輝煌時期:芬蘭圖爾庫海事博物館的19世紀飛剪船船模

2021-01-09 看北朝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帆船模型。

▼停泊在外面的sigyn號的模型。

1887年建於哥德堡的sigyn號長45.5米,寬9.04米,吃水5米,排水量359噸。sigyn這個名字大約取自北歐神話,傳說是洛基的第三任妻子。

▼側面,這應該算是典型的飛剪艏吧。

▼前甲板。

▼後甲板,可以清楚地看到前面我拍攝實船時發現的那個風車狀結構。經超大那邊高人解惑,這確實是風車,用來帶動下面的水泵排水,同期也有帆船用它來發電。

▼正面。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帆船,這種船形算不算飛剪艏?

▼19世紀末的雙桅斯庫納船。

▼德國製造的訓練船Herzogin Cecilie號,精細的線圖,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船形。

▼模型,這是艘大型的鋼鐵船殼四桅大帆船,她所處的時代也是大帆船最後的輝煌時期,鋼鐵突破了木材對船殼和桅杆的限制,使其真正達到風帆動力船的頂峰。

▼船體側面,與芬蘭天鵝號不同,這是艘純風帆動力船,完全沒有螺旋槳的痕跡。

▼正面,利用鋼鐵來實現飛剪艏這樣的線性相對木材也更加容易。

▼芬蘭沉船helios號 1896年建造 其位於煙囪後面的主羅經會不會有點影響觀測。

▼14世紀船。

本文作者:h__l

相關焦點

  • 穿越回大帆船最後的黃金時代!芬蘭勞馬海事博物館遊記
    這是一座依靠航運繁榮起來的城市,其毗鄰芬蘭西南部的波的尼亞灣,擁有良好運力的運河與海港相連。儘管其始建於15世紀,但其真正的輝煌還要到19世紀末,大帆船最後的黃金時代,勞馬建立了芬蘭第一支帆船船隊,城市的繁榮因航運而達到頂峰。可見勞馬人與海,與船都有著深深的淵源。在進入海事博物館前,我們有必要先參觀一下位於老城區萬塔的聖十字教堂。
  • 芬蘭圖爾庫海事博物館遊記
    芬蘭圖爾庫海事博物館和圖爾庫城堡離得不算遠(這是對於開車而言),同樣位於Aura河岸,除了博物館功能外,據說也是現在芬蘭一個活躍的海事研究中心。由於其直接建在河畔的地理優勢,使博物館擁有好幾艘博物館船,並且相對於勞馬,其規模龐大許多,展品則側重於各式船舶本身,而非航海儀器。
  • 飛剪船,海運茶葉的跨洋比賽
    隨著飛剪船的問世,紐約迎來了「紐約時代」,每年有50艘快船往來中國,每年接收來自150個海外港口駛來的超過3000艘船,成為美國的首席大港口。航海大國英國,當然不甘人後,也風湧搶建飛剪船。 飛剪船大大提高了海上運輸的速度,於是有了載入帆船史的「茶葉競速比賽」。這場比賽的起點在中國福州,終點在英國倫敦,開賽時間是1866年5月30日。
  • 北歐神話 | 一座城市,兩個名字,蘊藏著芬蘭古都的前世滄桑…
    14世紀時奧波是波羅的海的貿易樞紐,16世紀中期劃歸芬蘭並定為首都直至1812年。 假若你有更多時間,那麼不妨沿著奧拉河順流而下,從圖爾庫大教堂漫步到圖爾庫城堡。
  • 風之傳承:走入21世紀的傳奇老帆船
    飛剪船——「短襯衫」號為了滿足海戰特別是海上貿易的需要,在航海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種快速帆船——飛剪船(Clipper)於19世紀應運而生。5月30日,快速帆船「羚羊」號與「塔平」號同時離開中國的福州碼頭,用99天航行16000英裡(合25600千米)到達英格蘭目的地,「塔平」號僅以早到20分鐘而贏得勝利!「短襯衫」號(英文船名CUTTY SARK)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快速帆船,也是來往於歐亞大陸進行茶葉運輸的快船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原船,許多教科書都曾拿她作案例剖析快速飛剪帆船的結構。
  • 中國古代帆船模型及其製作寶典
    我搞了一輩子造船與船史研究工作,對中國古船模情有獨鍾。1989年我曾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中國古代典型船舶的復原研究」,所復原的漢、隋、元、明、清各代艦船模型,在中國軍事博物館等多處博物館長期展出。這一次,張巖鑫、梁二平完成的「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研究」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意義非同尋常。
  • 關於帆船的那些小常識,孩子們入門了解這些就夠了
    古代最快的帆船:飛剪船(clipper)的名稱來自該型船具有較高的航速,可以縮短海上航行時間,也就是可以「剪去(clip)」旅客的旅途時間,也可以劈風剪浪,這種船也成為高速帆船。1845年1月22日,由美國船舶設計師約翰·格裡菲思(John Griffiths)設計,在紐約的司密斯-迪門(Smith and Dimon)船廠建造的"虹"號(Rainbow)下水,該船具有飛剪船的標誌空心船首,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飛剪式帆船。該船有顯著突出的傾斜的船首柱,凹入的船首部外形。
  • 北歐歷史藝術匯總——芬蘭博物館完全攻略
    此外還有一小部分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的外國藝術品,其中包括羅丹的銅雕「思想者」,以及梵谷、高更和塞尚的繪畫作品。Lake-Fishing Museum, Fishing Farm and Museum of Local History (湖釣博物館,漁場和歷史博物館)芬蘭最古老的垂釣博物館,展示了19世紀以來各種傳統和現代的2300多件漁具複製品。
  • 風力帆船速度119公裡!來看看乘風到底可以有多浪
    帆船(Sailboat)是利用風力前進的船,是繼舟、筏之後的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帆船的航速 在大航海時代的西洋帆船速度很慢,如著名的西班牙大帆船的航速在7-10節左右(13~18公裡每小時)。
  • 電報在上海:19世紀的網際網路
    一般的帆船需要行駛120天左右,也就是4個月,就算是當時最先進的帆船「飛剪船」,也需要3個月時間。當時,上海的洋行與倫敦傳遞信息,是先用帆船送到蘇伊士,改由陸路送到亞歷山大,再用帆船送到倫敦。這樣最快也需要一兩個月時間。1870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加上輪船代替帆船,使歐洲到中國的航行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但航線的全程畢竟還是需要六個星期到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 這就是我與芬蘭的初遇——波羅的海,雪國遊輪,極地特快
    海上遊輪:詩麗雅遊輪 | Stockholm - Turku(斯德哥爾摩-圖爾庫) | 07:10 - 19:15極地特快:InterCity train 933 | Turku - Rovaniemi(圖爾庫-羅瓦涅米)| 21:05 - 10:40渡輪在歐洲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其中最為普遍的應該是在南歐的希臘愛琴海諸島
  • 中國帆船第一人郭川夏威夷海域失聯 船在人不見
    根據目前的最新消息,郭川的帆船已經找到,但未找到其本人。美國海軍確認已派兩艘船馳援,搜救人員將登上三體船檢查。美國海軍空軍參與救援 發現船體但甲板上無人郭川最後一次與團隊聯繫是在北京時間10月25日15時左右,當時他與岸隊和親友通過衛星電話聯絡,通報當時航行情況,自述航行順暢,估計將於
  • 郭川失聯航海帆船已被找到 但甲板上無人
    26日傳來不幸消息:郭川在夏威夷海域失聯,帆船已被找到。  郭川航行岸上團隊26日傳來不幸消息:正在單人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的中國職業帆船選手郭川在航行至夏威夷附近海域時,於北京時間25日下午三點之後與岸上團隊失去聯繫。
  • 芬蘭潛水員在波羅的海的黑水中發現400年前的沉船
    來自芬蘭的潛水員在探索波羅的海深處時發現了一艘保存完好的沉船,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近400年前。非營利組織「巴德瓦尼」的志願潛水員經常會遇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中沉沒的20世紀沉船殘骸,因此,發現一艘看似基本完好無損的17世紀荷蘭商船是一個巨大的驚喜。
  • 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首開中文海洋科普課程
    澳大利亞海事博物館深受孩子們喜歡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大勇):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近日攜手燈塔體育,開設南半球首個中英文海洋科普課程項目——燈塔實驗室。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教育總監皮特.塔特莎表示:「澳大利亞擁有悠久的海洋和航海歷史,我們希望人們可以通過來參觀博物館,從而了解其中的故事,特別是人類駕駛帆船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而通過燈塔計劃的系列工作坊,我們可以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體會,這些勇敢的航海家在穿越太平洋、大西洋等世界各大洋的時候,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困境,而他們又是如何去克服和度過的。」
  • 中國航海家郭川在夏威夷海域失聯:正單人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
    靠近三體船航行海域的夏威夷火奴魯魯(檀香山)當地海事救援機構派出搜救飛機,發現了帆船,但甲板上無人。第二架搜救飛機也已飛抵事發海域,擴大搜救範圍。美國海軍確認已派兩艘船馳援,搜救人員將登上三體船檢查。 郭川駕駛帆船於北京時間10月19日5時24分11秒從舊金山金門大橋出發,以上海金山為目的地,進行單人不間斷跨太平洋創紀錄航行。
  • 一文讀懂外國帆船發展史
    古老而長命的槳帆船(Galley)槳帆船是人力和風力結合的一種船,從公元前1000多年到19世紀都在使用,船身和海面很貼近,吃水很淺。船配有帆,在有利的風力下可以航行,但主要靠人力推動。公元前15世紀,埃及第一位女法老有一支遠徵漿帆船隊,船上配有15名肌肉發達的划槳手,已可遠航到非洲東部的索馬利亞、肯亞。
  • 飛剪、曲線、穿浪、垂直——海軍「時裝展」,不斷變幻的軍艦船頭
    槳帆戰船的巨大衝角當時海戰以接舷戰為主,遠處先用投石機扔石頭,近處用衝角撞擊,最後士兵拿著刀劍跳幫肉搏。衝角將敵船撞出一個大洞,海水大量湧入阻力急劇增加,人力就很難划動了。敵船要麼沉沒,要麼癱瘓在現場,成了待宰的羔羊。槳戰船航速很低,主要在內河湖泊和近海航行,不擔心大風浪和上浪問題,所以衝角艏很適合,作用巨大,一直持續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