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866年記錄這場比賽的插畫,畫面表現的是兩艘開得最快的船,塔平號與瞪羚號駛過英國西南端的利澤德島,它們之間的差距一直很小。
隨著飛剪船的問世,紐約迎來了「紐約時代」,每年有50艘快船往來中國,每年接收來自150個海外港口駛來的超過3000艘船,成為美國的首席大港口。航海大國英國,當然不甘人後,也風湧搶建飛剪船。
飛剪船大大提高了海上運輸的速度,於是有了載入帆船史的「茶葉競速比賽」。這場比賽的起點在中國福州,終點在英國倫敦,開賽時間是1866年5月30日。這一天,有5艘英國飛剪船參加了比賽。這幾條船的船名譯法頗多,我特意請教了船史專家沈毅敏先生,他建議這五艘船譯為:塔平(Taeping)、瞪羚(Ariel)、泰興(Taitsing)、火十字(Fiery Cross)、絨金龜(Serica)更準確一些。這是當年紀錄這場比賽的插畫,畫面上記錄了兩艘開得最快的船《塔平號與瞪羚號在比賽中》。
說是五艘船參加了比賽,其中還有以前曾得過茶葉競速賽冠軍的「火十字號」,但真正較上勁的是「瞪羚號」和「塔平號」。「瞪羚號」是當時最先進的飛剪船,天氣好時,可掛30面帆,其帆布總面積有2400平方米,比以前的老式帆船高出一倍還多。但比賽開始後的第10天,「塔平號」便追上了它。
飛剪船對航行中的平衡姿態要求很高,所以,平艙工作是個技術活,「瞪羚號」船長除了把茶葉箱擺放得密密實實,防止貨物滑動,他還專門準備了一個裝滿金屬的大箱子,讓水手按他的指令在甲板上拖來拖去,直到他對平艙水準滿意。
當比賽船進入到印度洋之後,遇上了強勁的季風,按「瞪羚號」航行日誌的記載,1866年6月26日,它幾乎飛了起來,一天「飛」行了330英裡(530公裡),而且接下來的一周,它每天至少行駛200英裡(330公裡)。這樣,過了有驚無險的好望角後,基本上就是「瞪羚號」「塔平號」和「火十字號」三艘船在比拼了。而過了赤道繼續向北行駛,就剩下「瞪羚號」與「塔平號」比肩而行了。當抵達英吉利海峽,漸漸靠近泰晤士河口時,兩船的差距不到一英裡了。
這時,「瞪羚號」和「塔平號」都沒了風的助力,它們都必須僱傭拖船才能進入泰晤士河,溯河而上到達比賽終點——倫敦。大帆船進入河道後,失去風的助力,寸步難行,這是快帆船最大的弱點。最終,因「塔平號」的蒸汽拖船快了一點,比「瞪羚號」提前20分鐘到達了終點。幾個小時後,追上來的「絨金龜號」來到終點,而「火十字號」和「泰興號」則是兩天以後才進入泰晤士河。
最後的結局很公平,因為「瞪羚號」「塔平號」是同時到達泰晤士河口的,所以兩艘船達成一致,獎給第一名的每噸茶葉可以多收10先令的優惠,由雙方共同享受,獎給冠軍船長的100英磅,也由兩位船長平分。據記載,當時太平號上裝有767噸茶葉。
1866年9月12日,倫敦《每日電訊報》以「1866年的偉大茶葉競速賽」為標題,報導此次比賽的結果。5艘飛剪船,跨過中國南海,穿越巽他海峽和印度洋,繞過非洲好望角,航行大西洋,進入英吉利海峽,來到倫敦,用99天時間到達英國。福州到歐洲的距離從270天縮短到100天,使新鮮優質的中國茶葉到歐洲成為可能,這是帆船時代最快的航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