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圖爾庫海事博物館和圖爾庫城堡離得不算遠(這是對於開車而言),同樣位於Aura河岸,除了博物館功能外,據說也是現在芬蘭一個活躍的海事研究中心。由於其直接建在河畔的地理優勢,使博物館擁有好幾艘博物館船,並且相對於勞馬,其規模龐大許多,展品則側重於各式船舶本身,而非航海儀器。沒有拍地圖,拿這張充數,可以看出博物館擁有5艘博物館船,包括一艘木製三桅帆船sigyn號,一艘鋼殼風帆訓練艦芬蘭天鵝號,一艘蒸汽拖船,一艘魚雷艇和一艘退役郵輪,這些博物館船可以單獨購票登船參觀,也可在館內買通票,可惜最後精力不濟沒有登船,不得不說留下點遺憾。
按照我們實際的參觀路線,其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sigyn號,這是艘建於1887年的木製三桅大帆船,據信是在哥德堡下水。船艉方向可以看到舵輪、後桅的駛帆杆,以及後甲板上一個類似風車的結構(主桅和後桅中間,白色支架,綠色風車帶金屬框架),這也是在檢視照片時才發現的,後面模型上也有反映。後悔沒有登船細看,不知有高人能指點一二否?
艏,可以看到19世紀末的飛剪船(不知這可否算作飛剪船?)船艏結構明顯比拿戰時期簡潔。
正面,艏斜桅前端已被卸下,艏斜桅直接插進船體,無需下面繁複的支撐結構,這也許就是飛剪船船艏造型簡潔的原因。
再往前的一座岸邊設施,大約2-3米高,從高度上說不太像是為船隻裝卸用的吊車。個人覺得像是某種信號裝置,可惜下方的芬蘭/瑞典雙語說明沒單獨拍照。
停泊在sigyn號前方的是芬蘭天鵝號風帆訓練艦,這是一艘1902年於法國聖納澤爾建造的鋼殼大帆船,1922年被賣給德國,1930年,芬蘭政府將其購入並重新命名為芬蘭天鵝號(芬蘭語Suomen Joutsen),用作海軍訓練艦。本艦長96米,寬12.3米,桅頂高52米,吃水6.35米,船深7.29米,總帆面積2807平方米,最大航速16.4節,建造之初滿排3100噸,芬蘭政府購入後改裝為訓練艦,噸位減少為2900噸,吃水也相應減輕。本艦還裝有兩具兩百馬力的熱球式發動機,估計是原裝的,維基在介紹艦史時並沒有在30年改裝時提到過這兩具發動機。該艦艦史豐富,維基上有詳細介紹。她經歷過一二戰,而且並不是像其他訓練艦一樣遠離戰場,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為其錯過風帆戰艦黃金時代而作的補償。一戰時期她曾加裝兩層甲板炮(two deck guns,不知該理解為兩層還是兩門甲板炮?)用作運輸艦,二戰時期同樣作為運輸艦,裝備兩挺機槍和四十支步槍,老當益壯地遊走在戰場間隙。芬蘭天鵝號艉,可見半埋於水中的舵,從這個位置看不到螺旋槳的痕跡,不知那兩具熱球發動機作何用?
船側面,可以看到甲板上的幾組風筒,這倒好像是動力船的特徵。
接近船艏,不知艏甲板上那個黃銅帽是不是主羅經。從這張圖還可以看到前方並排停泊的兩艘芬蘭海軍退役快艇,後方的AK630似乎都清晰可辨。
漂亮的船頭。
博物館門口的鯨雕像,上面有很多銘牌,老婆拍的,不知有啥來頭,我反正直接進去了。需要說明的是,博物館大門隱藏在與博物館同一建築的咖啡館裡,這倒也是這次參觀很多芬蘭博物館的特點——兼營餐飲業務。倒也體貼,老婆在這裡喝咖啡,兒子在外面玩,我就自顧自進去狂拍了。
進入正題,展館內部:首先是一艘單桅縱帆快帆船,年代不詳,船底類似腹鰭的結構感覺接近20世紀的賽艇,話說有高人了解這種結構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嗎?另外因為上傳論壇壓縮了圖片,如果列位眼裡好的話可以看到艏斜桅基座後方擺放著兩座拿戰時期式樣的火炮,我不清楚這是不嚴謹的隨意擺放還是有意為之,這類賽艇式的船只有可能武裝麼?
一艘巡邏艇,型號不詳,樣式大約是上世紀2、30年代產品,武裝為一挺機槍。
大約同一時期芬蘭建造的老式散貨輪,外形有點像二戰時期的自由輪,為何那個時代的船隻經常使用這種直船艏?
建於40年代的貨輪,看船艏應該具有破冰能力,這也是很多芬蘭船的特徵。
50年代的貨輪。
50年代,具有破冰能力的船艏。
同一時期另兩艘散貨輪,應是同一型號,外觀僅有細微差別。
本文作者:h_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