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山地形複雜、山川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由於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較小和歷史上很少受到人為破壞,區內分布著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著的種類繁多的植物,植物種類有3000多種,是鵝掌楸、青錢柳、水青樹等古老植物的保存中心,特別是以珙桐為主的成片混交林,形成了罕見的植物群落。
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桑植縣的北部邊陲,地處雲貴高原古陸塊東北邊緣的武陵山脈的北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1'45"-110°09'50",北緯29°39 '18"—29°49'48"。東西長45千米,南北寬16千米東與桑植縣的龍潭坪鎮接壤,南與芭茅溪鄉、五道水鎮、八大公山鄉毗鄰,西與湖南省龍山縣相連,北與湖北省宣恩、來鳳、鶴峰毗鄰。總面積2萬公頃。屬於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
1982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我國首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0年經張家界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現設一室四科六站兩所,即辦公室、財務科、資源保護科、公安消防科、社區共管科、杉木界管理站、鬥篷山管理站、天平山管理站、楠木坪檢查站、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天平山原始森林接待站、科研所和派出所。
這裡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是張家界生態旅遊的主要景區。走進林中,猶如步入一座雄偉神奇的地理寶庫,又象走進一部精彩絕倫的山水寶典。群山起伏,奇峰突起,40多條山脈縱橫交錯,599座山峰星羅棋布,山體切割強烈,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豐富的景觀景點,既有連綿的森林、層疊的山巒、各異的飛瀑和神秘的巖洞,又有日出、雨幕、雲山、霧海、晚霞、雪原等氣象景觀。
八大公山保護區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天然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是目前亞熱帶地區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原生性林區之一。區內有國家保護物種153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珙桐、鍾萼木等23種,有特有植物10種30科,朱蘭、石青蘭等45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是桑植椴、桑植大竹等7種植物新種的模式標本產地;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雲豹、黑熊等40種,有動物特有種12種。
八大公山保護區1993年被納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絡」,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全球200個重要生態地區之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對策》中列為「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是國家級科技攻關課題「我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基地;還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教學實習基地和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實施的「林業持續發展項目」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