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豐富獨特的天然物種基因庫:世界屋脊添野趣

2020-12-05 央廣網

保護區內野趣盎然。

本報記者 扎 西攝

吉普村護林員冒雨巡山。

小檔案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3819平方公裡,建立於1988年,1994年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2月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從海拔1400多米的南部河谷地帶一直攀升到珠穆朗瑪峰,珠峰自然保護區的相對高度落差達7400多米,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極高山生態系統,原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半乾旱荒漠灌叢、草原生態系統,成為全球最豐富獨特的天然物種基因庫。

翻過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沿「之」字形的陡峭山路顛簸南下。漸漸地,窗外荒涼冷峻的山巖開始有了斑駁淺綠。突然大霧瀰漫,前方山谷傳來轟鳴般的水流衝擊聲。車在一處深達270米的峽谷邊停了下來,步行通過隨風搖晃的鐵索橋,吉普村到了。

「現在林子密了,野獸多得很。今年3月,豹子闖進村裡,咬死咬傷32頭犏牛,縣裡每頭給賠償了2000元。」52歲的吉普村村支書扎西說,上世紀80年代前,打獵是村民的主要肉食來源,但珠峰保護區建立後,村民不再上山打獵,村裡近4萬畝土地,如今也只留下180畝作為耕地,其餘都成了森林和草場。

保護區成立,讓村民徹底改變「伐木蓋房、燒山墾荒、通過獵殺動物謀皮禦寒取肉充飢」的傳統

扎西家族世代生活的吉隆縣吉普村,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水資源豐沛、林木參天的「五大溝」之一的吉隆溝南端,屬於保護區最靠西邊的半溼潤山地生態系統。

地處西藏自治區西南隅與尼泊爾交界處的珠峰自然保護區,從海拔1400米向北垂直攀升,至珠穆朗瑪峰相對高度落差達7400多米,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極高山生態系統。這片包括了西藏定日、聶拉木、吉隆3縣全境和定結縣5個鄉鎮,面積3381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還生活著像扎西一樣的9.5萬名農牧民。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珠峰地區眾多雪山之間,從東向西依次為河流侵蝕形成的陳塘、絨轄、樟木、吉隆和貢當谷地。這些切割喜馬拉雅山脈的河谷,為印度洋暖溼氣流北上提供了通道。受流經谷地的印度洋暖溼氣流影響,谷地裡發育著喜馬拉雅南翼溼潤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造就了世界上最獨特的天然物種基因庫。

「密林是野生動植物的樂園,我們藏族群眾世世代代的衣食住行,基本上也都來自山林。」扎西說,吉普村附近的密林裡,僅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就有黑熊、巖羊、馬鹿、豹子等,「早些年上山常能看到一種頭部長一圈長白毛的猴子,我當護林員後才知道是喜馬拉雅地區特有的物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由於糧食短缺而大量開墾,並濫殺野生動物。為了保護這裡獨特的生態系統,1988年3月,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成立,當時,西藏自治區立即不惜損失數十萬元,終止了正實施的向脫隆溝修路築橋計劃,這個計劃原是為了便於把位於定日縣脫隆溝裡的木材向外運輸而實施的。

將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森林生態系統全部劃入核心區,也意味著世代居住於此的藏族同胞不得不改變祖先流傳下來的習慣——伐木蓋房、燒山墾荒、通過獵殺動物謀皮禦寒取肉充飢。

保護區的工作是否有效,關鍵在於能否重新構建人與野生動植物之間和諧相處的關係。

據介紹,珠峰保護區在建立之初,就開始在改變農牧民的生產方式上下功夫。一是禁止狩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退草還林等優惠政策相結合,讓農牧民從簡單粗放的「靠山吃山」變成「養山吃山」。二是轉變農牧民身份,讓年富力強的農牧民就地轉成護林員、野生動物保護員。

「這些年來,我們在林區、牧區大量聘用當地農牧民當野保員、護林員,野保員每月工資1800元—2200元,護林員政府每年給7000元補貼,還搞獎懲機制。這些生態公益崗位,基本緩解了當地村民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西藏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雲丹認為。

作為「高海拔地區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雪豹從保護區設立之初不足100隻,增加到目前200多隻

喜馬拉雅山脈山體異常高大險峻,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5座分布在珠峰保護區內。行走在蜿蜒的318國道,時常能看到龍捲風在荒漠上生成、升騰,讓人對這塊神奇的土地,增添莫名的敬畏之情。

從海拔2000米的亞熱帶叢林到6000多米的高山冰雪帶,雪豹是唯一能自由遊走其中的神秘動物。近幾年來,作為珠峰保護區的旗艦型物種,雪豹的生存狀況最受關注。

「從2014年開始,我們走遍了珠峰保護區的上百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雪豹的蹤跡。雪豹種群的恢復和活動範圍,出乎大家預料。」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生態研究科科長拉巴次仁告訴記者,雪豹從保護區設立之初的不足100隻,已增加到200多隻。

雪豹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最美麗的貓科動物,通常認為其生活在雪線以上。由於非法捕獵等多種人為因素,被稱為「雪山之王」的雪豹已成為世界瀕危物種,目前在我國的數量甚至少於大熊貓。

為摸清這一亞洲高山高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物種的情況,珠峰保護區啟動了雪豹保護計劃,並專門成立珠峰雪豹保護中心。經過3年多努力,通過在野外布設紅外線相機、棲息地調查等,基本掌握了雪豹在保護區內的種群數量、活動區域、食物結構等情況。調查發現,雪豹以巖羊、北山羊、盤羊等高原動物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獺、鼠類等小動物及雪雞等鳥類,在食物缺乏時也盜食家畜、家禽。

據介紹,一隻成年雪豹的活動領地超過200平方公裡,其活動範圍大致隨食物發生變化,夏季一般生活在3000—6000米的高山,到了冬季,隨著高山食物的減少,甚至會到海拔2000米以下的叢林覓食。

「雪豹處於高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被視為『高海拔地區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雪豹數量增加了1倍多,充分說明這些年來我們的保護措施行之有效,珠峰自然保護區的動物區系和生態系統發展健康。」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格桑說。

儘管珠峰保護區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全球變暖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巨大隱患,需要全球重視和警惕

在希夏邦馬峰腳下的草場上,記者發現了一群藏野驢。藏野驢是我國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保護區所在的4縣曾大規模獵殺藏野驢,保護區建區調查時,珠峰地區藏野驢已不足100頭。

保護區建立30年來,藏野驢種群數量迅猛增加,如今隨處可見。據初步統計,青藏高原的藏野驢目前增加到8萬頭左右,以至於出現了藏野驢與牧民爭草場的新問題。

其實,進入而立之年的珠峰保護區,還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這些「煩惱」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保護區內居民由6萬多人增加到近10萬人,帶來新的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二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退化,給保護區生態平衡帶來新挑戰。

據介紹,為便於行政管理,保護區成立之初,將定日、聶拉木、吉隆三縣全境劃入保護區。隨著人口增長,特別是把一些縣城和重要城鎮納入核心保護區範圍,導致事實上完全無法根據現行自然保護區法規對這些區域實現有效管理。為此,西藏計劃一方面將海拔4500米以上的村鎮生態搬遷,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將人口較集中的城鎮調出保護區範圍。

「儘管珠峰保護區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全球變暖給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隱患,需要全球重視和警惕。」拉巴次仁說,青藏高原是亞洲乃至全球氣候的重要「調節器」和「啟動器」。近50年來,作為青藏高原主體部分的珠峰自然保護區域持續變暖,冰川顯著退縮,冰湖面積擴大,河流徑流增加,這給保護區的生態建設和有效管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製圖:蔡華偉 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2日 13 版)

相關焦點

  • 這裡是「天然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
    這裡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是張家界生態旅遊的主要景區。走進林中,猶如步入一座雄偉神奇的地理寶庫,又象走進一部精彩絕倫的山水寶典。群山起伏,奇峰突起,40多條山脈縱橫交錯,599座山峰星羅棋布,山體切割強烈,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豐富的景觀景點,既有連綿的森林、層疊的山巒、各異的飛瀑和神秘的巖洞,又有日出、雨幕、雲山、霧海、晚霞、雪原等氣象景觀。
  • 建設中國生物物種基因庫
    本報訊  記者溫雅莉報導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區長錢遠坤日前建議,國家應堅決保護神農架林區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建立生物物種基因庫。  據錢遠坤介紹,神農架幾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雙版納,東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馬拉雅山的所有動植物物種。
  • 這「天然基因庫」裡蘊藏著罕見的寶貝
    這「天然基因庫」裡蘊藏著罕見的寶貝我們大家都知道,GDP號稱「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宏觀經濟核算指標。這些年來社會經濟發展中也暴露出來不少問題,為了GDP的達標,有些地方樹木被砍了,湖水汙染了,植被毀壞了,生物多樣性被破壞了。現在看來,用犧牲大自然的代價換來暫時性經濟發展,並不完整和科學的,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更不能反映國民的幸福程度。
  • 這個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天然基因庫」,位於東北最發達的縣級市
    海城市隸屬於遼寧省鞍山市,是我國經濟百強縣,以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發達的民營經濟始終走在東北縣域經濟前列,是東北經濟最發達的縣級市。而海城除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發達的經歷,自然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位於海城市接文鎮境內的九龍川自然保護區,距離市區五約50公裡,總面積34平方公裡,其中森林植被面積約15平方公裡,各類動物約300餘種,被大量植被覆蓋,各種野生動物神出鬼沒,被稱為「天然基因庫」,同時,自然風光異常獨特,為遼寧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 盱眙鐵山寺森林公園,有獨特的小氣候,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
    形成一種極為獨特的小氣候環境,也就是"冷湖"現象。此處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以上,比全縣平均降水量多55毫米,故園區內野生植被資源豐富,中國種子植物分布的15種類型中,鐵山寺佔14種(僅缺中亞地區分布類型)。有40多種野生動物,170多種鳥類,280多種樹木,近千種植物,800多種中草藥,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南北地域邊緣物種,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
  • 神奇北緯28度,江西有一座天然生物基因庫
    流連忘返北緯28度奇蹟代號神秘的百慕達古老的瑪雅文化、金字塔長江在這裡入海,珠峰在這裡接天北緯28度封存最久的原始次生林物種豐饒 構建天然生物基因庫北緯28度——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贛西北九嶺山脈西段是地球上同緯度原始森林封存最久保護最好的保護區總面積11500.5公頃
  • 全球最大基因庫在深圳開門迎客
    為什麼要建全球最大基因庫  美國、歐盟、日本先後建立了大型基因資料庫,這三大基因資料庫的生物信息數據幾乎涵蓋了所有已知的DNA、RNA和蛋白質數據。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稱,我國每年產出的大量基因數據也存在國際三大資料庫中,如果國內不能保存我國獨特的基因數據,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同時,國家基因庫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有重要意義。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不僅如此,三江源更以其博大和豐富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三江源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張德海說。   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生活著85種哺乳類野生動物和237種鳥類以及16種兩棲爬行動物,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就有69種。這片廣袤雄渾的土地是野犛牛、藏羚羊、雪豹、獼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世代生息的家園。
  • 春到牛背梁 帶你領略秦嶺「天然基因庫」的風光
    保護區擁有奇特的自然景觀、獨特的地質遺蹟,孕育了最豐富的生態環境和珍稀瀕危動植物,被稱為動植物種的「天然基因庫」。 記者:陳昌奇 吳鴻波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 全球最大基因庫在深圳開門迎客,中國的「生命」奇蹟!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稱,我國每年產出的大量基因數據也存在國際三大資料庫中,如果國內不能保存我國獨特的基因數據,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同時,國家基因庫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有重要意義。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介紹,國家基因庫一期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還有二期待建。與三大世界級的基因庫不同,中國國家基因庫不僅僅是資料庫,更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 「天然物種基因庫」四面山又現動物新種!這回是啥?
    摘自論文↑↑↑四面山鬼蟻甲是四面山森管局在進行物種調查時,在筍子溝和摩天嶺一帶發現的。該局注重科研工作,與武漢大學、西南大學、南京森林警察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南川藥物研究所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先後開展了植物本底調查、小蛾類調查、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等多項科研合作項目,為進一步研究、挖掘四面山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做出了長足的貢獻。四面山鬼蟻甲的生活環境。
  • 海棠山,遼西物種基因庫
    海棠山保護區內尚殘存著不少400多年的油松,這種油松是抗氣候旱化的一個生態型,內含著寶貴的基因資源,利用這一珍貴的物質資源對遼西北乃至中國西北部的生態建設意義重大植物區系豐富,由這三大植物區系組成的各種植物群落,具有強大的向外輻射能力,可以使原本收縮的落葉闊葉林面積逐年擴大,以增強其抵禦荒漠化向東南部侵移的能力。
  • 一山分南北 天然基因庫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垂直落差造就了瞬息萬變的氣候條件。山間雲霧翻騰,時隱時現。山勢巍峨,雄偉壯闊。今天的70年70秒「瞰」陝西系列,讓我們一起欣賞它的雄姿。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秦嶺山脈,秦嶺全長1600餘公裡,橫亙在祖國腹地,劃分了北方和南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垂直落差造就了瞬息萬變的氣候條件。山間雲霧翻騰,時隱時現。山勢巍峨,雄偉壯闊。
  • 基因庫為抗疫提供基礎支撐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鮑文娟  梯田式基因庫保存著各種基因資源  深圳國家基因庫坐落於被稱為「深圳最後桃花源」的大鵬半島,佔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這是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的全球第4個國家級基因庫。
  • 基因庫新時代的曙光
    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為基因庫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基因庫從過去的作物多樣性博物館轉變成生物數字資源中心。基因庫儲存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品種、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的樣本,以保護我們的農業遺產,並開發用於未來作物改良。
  • 首個國家基因庫今日開幕 全球最大、寶貴勝金庫
    此前,全球有三大基因庫,美國、歐洲、日本三大資料庫,我國每年產出的大量基因數據都存在國際大三資料庫中,在基因數據已成為戰略資源的現在,國內不能保存我國獨特的基因數據,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為了存儲、管理、利用好我國的遺傳資源,也為國內生物技術和生命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平臺,2011年1月,國家四部委批覆同意深圳市依託華大基因研究院建設深圳國家基因庫。
  • 國家基因庫開幕在即 將成全球最大生命信息平臺
    綜合性世界最強中國的基因庫建設比多數發達國家晚幾十年,國家基因庫是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但中國國家基因庫具有其他三國尚未具備的功能。「他們只是資料庫,沒有樣品保存功能。
  • 中國偏遠的無人區,投資1200萬元建設,如今成物種基因庫
    導語:中國偏遠的無人區,投資1200萬元建設,如今成物種基因庫或許很多人都愛上了旅遊,經常來往各大景點和娛樂場所,尤其中國人最喜歡往有人氣的地方湊熱鬧。私以為,真正的詩意和美景在那些最原始的地區,人跡罕至。你知道中國的無人區是怎樣的面貌嗎?在今天,人們對空氣稀薄的地區能採取的生存措施非常有限,更何況科技落後的古代。因此,由於高海拔外加嚴寒乾旱的氣候,很少有人會踏出這裡。其中擁有的景色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一般人難以想像在這樣險峻的地方還有如此一番天地。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偏遠的無人區,國家投資1200萬元建設,如今成高原物種基因庫。
  • 中國建世界級基因庫 基因測序惹關注
    日前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綜合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也正式啟動運行。國家基因庫的建立可以高效地構建大樣本量的基因組資料庫,結合個體臨床數據進行解讀可以實現基因與疾病和用藥的關聯,幫助臨床為不同個體提供精確醫療。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是全球最大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2016年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