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可能是天生的!犯罪心理學專家:85%都是熟人作案

2020-12-05 瀟湘晨報

新城控股董事長王振華,現在應該稱原董事長了,因為涉嫌猥褻女童被刑拘,事件舉國關注。

王的行為無異於禽獸,傷天害理,理應受到法律嚴懲。

這種病態人群,我們稱其為戀童癖,即對青春期前的孩子,一般來說小於13周歲,有反覆的強烈的表現出性興奮,性衝動,性幻想或者涉及性行為。

事實上,這種垃圾即便進到監獄,也是最容易被歧視和孤立的個體。在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監獄裡,一名叫達裡爾·迪克森的囚犯,由於性侵1歲兒童入獄,被獄友天天打的血肉模糊。

另外,還有一名英國人在2000年因姦殺8歲小女孩入獄,剛進監獄就被獄友用熱水瓶痛毆,身體大面積被熱水燙傷,下半身再也不能人道。

作者 黃晶

犯罪心理學專家

瀟湘晨報特約撰稿人

【1】成因:夫妻感情不和

可怕的是,戀童癖直接指向的是性交意圖和行為,還很有可能做出傷害未成年的行為。

比如說,1995年6月到1996年8月間,比利時戀童癖殺人狂——馬克迪特魯共強姦了6名未成年少女,其中4名被折磨致死。

雖然,這罪犯最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那些被猥褻或性侵的孩子,卻一直生活在驚恐之中,有些孩子直接患上了應激障礙症候群。

另外,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韓國電影——《素媛》中,年幼的素媛由於被一個戀童癖性侵,導致身體和心靈受到了巨大的傷害,終身都需帶著便便袋生存,有可能再沒有生存能力。

為什麼這些罪惡之手會伸向純真無邪的孩子?戀童癖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美國有一項研究發現,戀童癖大腦中的白質與正常人不同。怎麼解釋呢?簡單的來說,灰質構成大腦,白質在灰質之間傳輸信號,類似於交通路線。正常人的大腦白質,會將兒童和保護欲聯繫在一起;但是戀童癖患者的大腦白質,錯誤的將兒童和性慾聯繫在一起了,於是他們看到兒童就會產生性慾。

這也是關於戀童癖的原因最新的研究結果——戀童癖可能就是「天生的」。

除了大腦白質的生理學因素以外,還有幾個因素可能導致戀童癖的產生:

比如,社會因素。有些人在社會中受挫以後,會感覺跟成年人交流太費精神,於是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轉向天真純粹的孩子身上。這種雖然屬於戀童癖行為,但一般不會出現暴力性行為。

再比如,心理因素。疼愛孩子,對可愛的幼小孩子格外關注,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但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長期作為一種觀念存在在你的腦海裡,固定下來之後控制你的行為,久而久之,便成了戀物癖戀童癖患者。

還有家庭因素,因為夫妻感情不和,失去了對成年人之間的性興趣,把對象轉向了孩子。以及,個人性格缺陷和智力缺陷的原因,沒有辦法接觸正常的性關係,於是把滿足性慾的對象轉向了兒童等等。

【2】數據:去年750名兒童被侵害

那麼,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戀童癖,他們都會因此去性侵未成年兒童嗎?

其實,也並不是的。

雖然很多戀童癖,對幼童有強烈的性興趣,但也並不一定就會有性侵的行為。

相反,在現實生活中,對兒童做出性侵行為的人,可能是戀童癖,但也可能不是戀童癖。他們對兒童下手的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兒童的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弱,最容易得手。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猥褻和性侵幼童的犯罪分子都是戀童癖。

在做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做了一些問卷調研,有被訪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網絡上,總是流行著各種蘿莉控或者正太控,像這類人他們是戀童癖嗎?會不會也做出猥褻或者性侵幼童的事情呢?

一般來說, 正常的蘿莉控或者正太控,並不會去傷害孩子。他們本質上只是出於對長相可愛的兒童,或者長得蘿莉的人有保護欲望和喜愛之情,更傾向於好感、憧憬、保護欲。他們總是高喊:「可愛就是正義」,但一般不涉及性行為的期待,更不會對他們做出傷害的事情。

但是,蘿莉控或正太控,雖然一般不會傷害孩子,但並不能避免有些人打著蘿莉控或正太控的幌子,做出猥褻或性侵兒童的事情。

從新聞上收集到的資料來看,2018年,單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例就有317例,受害兒童高達750人。還有很多猶豫家長不知情、刻意隱瞞、或者私下解決等原因,沒有被曝光的各種案例。

【3】防範:謹防熟人作案

你嫌性教育早,變態卻不嫌孩子小。

性教育,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都是最短板的一項。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斷地考慮如何更好地保護孩子,卻在性保護這一塊,各種避嫌避諱、遮遮掩掩,好像這件事,如同洪水猛獸。

曾經有一項對14歲以下的兒童進行的隨機調查中,調查者發現,有23%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叫性教育,33%的孩子對此似懂非懂。其中,在面對隱私部位在哪裡這樣的問題時,只有59%的孩子回答正確,剩下的41%的孩子認為所謂的隱私部位就是臉、頭髮和大腿等。

由此可見,我們的性教育是多麼的落後,孩子的性自我保護知識是多麼的缺乏。

這無疑是給那些虎視眈眈的戀童癖給了可乘之機。他們會利用各種手段,再加上孩子對於性的無知,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有些手段,看起來還特別光鮮亮麗,讓你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他們手裡。

比如,以招聘「童星、童模」為名,製作、售賣兒童色情圖片或視頻。

尤其是當今社會上,童星、童模泛濫,在出名要趁早的社會文化氛圍和觀念的薰陶下,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拔得頭籌,便儘可能地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加這些所謂的童星童模的面試。

有些人就是利用這樣的騙局,以檢查身體是否有胎記等等理由,來獲得小孩子的裸體照片,甚至還有人以拍攝教育片的藉口,找孩子拍攝各種裸體、和私密的小視頻,然後在網絡上出售。

再比如,身邊熟悉的人,以關愛的名義,接近孩子。

中國是傳統型社會,很多家長對戀童癖、或者對猥褻性侵兒童的認識還是比較欠缺,認為別人對自家孩子的過分關注和喜愛,是因為自家孩子很可愛。他們對孩子的關注是善意且無害的。

但,就是這樣的疏忽,才給戀童癖或者猥褻性侵兒童的人製造了條件。

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發現,熟人性侵兒童的案件比列高達85%。也就是說,在兒童猥褻案中,受害者與侵犯者之間,極有可能是認識的。

兒童和成年人一樣,對自己身邊的親人、鄰居、老師和朋友等熟悉的人會比較親近和信任,從而不會有防範意識,於是更容易被熟人猥褻甚至是性侵。

2017年,重慶某醫院,一男子將手放在未成年女孩的褲子內摸其下體。期間,女孩起身去檢查回來後,男子再一次將手放進女童褲子內,全程女孩都在玩手機,毫無反抗情緒。

網友曝光這一情況後,警方立即展開了調查。最後發現,猥褻女孩的男子居然是她的親姑父,頓時在網上炸開了鍋。

所以說,謹防熟人作案,非常必要。

【4】氛圍:「大叔養成蘿莉」

回到正題,還有一些犯罪嫌疑人,會用一些小恩小惠吸引哄騙小孩子發裸照或者視頻。

我們都知道,很多未成年人容易沉迷於遊戲,但是很多遊戲又需要充值才能獲得更高級的道具。很多戀童癖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在遊戲的留言區裡,以充值等誘惑未成年人發裸照或視頻,或者裸聊。

有段時間,淘米網開發了一款叫「小花仙」的遊戲,這款遊戲面向的是,6-14歲的未成年兒童。

2017年6月,微博上突然曝出了一條關於「遊戲竟成猥褻幼女的溫床」的信息,其中提到不少戀童癖的人會以充值月卡的條件,來哄騙小孩子發裸照視頻,並且明碼標價,以脫衣程度來定價10元、20元、30元等等,甚至還有人直接約孩子線下進行猥褻或性侵。

這樣的行為早已觸犯了法律,因為在全世界的法律實務中,都絕不容忍雛妓和兒童色情製品,即使是未成年人自稱「自願提供性服務換取報酬」也不行。

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都還處在發育階段,一般很難有成熟的性心理和性意識,也無法準確理解各種性相關行為的準確含義和意義,更談不上建立起真正的性意志。戀童癖的所有行為,都會對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傷害。

有研究就顯示,受到猥褻或性侵害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精神紊亂,例如經常做噩夢,或者出現行為問題,如離家出走。曾經受到猥褻的男孩,會感到憤怒,並會延續到他成年,長大後也會更容易出現強姦女性的犯罪行為。

最後,現在流行的一些「大叔養成蘿莉」等價值觀的炒作,也是給戀童癖文化製造了方便。

網絡上,隨便翻翻,就能看到各種關於養成系大叔與蘿莉關係的小說、真人秀、又或者真人戀愛新聞。

比如說,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第四季。官方竟公然推出「蕾力CP」,並且為了節目效果,還將他們的交流互動在剪輯效果上做了一些改動,偏離了親子互動範圍,而是玩親親,告白等橋段,爸爸的扮演者董力甚至為了配合節目效果,在採訪中不止一次表示「女兒阿拉蕾就是我的理想型」、「我會等她長大」,這樣的言論,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很多網友非但沒有反感這種炒CP的方式,反而認為這種父女的「養成系」設定非常浪漫,殊不知,還有很多未成年人,也在看這檔電視節目,他們沒有成人的分辨能力,但是模仿能力卻很強,又缺乏認知。看了這些情節以後,會很容易誤認為和男性玩親親、滾床單等行為是在表達「愛意」,從而失去防備意識,一旦遇到戀童癖者,就一定會踏入險境。

畢竟,就像上面熟人作案的那個例子,你永遠也不知道你身邊是否住著惡魔,他會不會對你的孩子下手。

【5】現實:猥褻犯進監獄也不被待見

當然了,猥褻或性侵兒童,一旦發生,是最難讓人接受和原諒的。有意思的是,那些猥褻或性侵兒童的罪犯在被抓後,進入監獄也是會被其他獄友鄙視和瞧不起。

在美國伊利諾州的一個監獄裡,一名叫達裡爾·迪克森的囚犯,由於性侵1歲兒童入獄,被獄友天天打的血肉模糊。另外,還有一名英國人在2000年因姦殺8歲小女孩入獄,剛進監獄就被獄友用熱水瓶痛毆,身體大面積被熱水燙傷,下半身再也不能人道。

由此可見,即使是窮兇極惡的罪犯,也是瞧不起猥褻或性侵兒童的行為。

近年來,各國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法律來預防那些已經走出監獄的罪犯,再次猥褻或性侵兒童罪犯。

比如說美國,但凡涉及到猥褻、性侵、毆打孩子的行為,都會被禁止接近孩子,如果做出這些行為的罪犯,是孩子父母,就會被剝奪監護權。這名罪犯的詳細信息也會被公布,任何人都可以查詢到他的住址,直接活在全民監控之下。

還有的國家,會直接給已經出獄的罪犯,戴上電子腳鐐。一旦出門或者是進入違禁區域時,就會自動向警察發出警報,匯報罪犯的情況。並且還有專人一直打電話確認罪犯所在的位置。

另外,韓國、俄羅斯等國家,還會使用化學閹割,給罪犯強制注射降低雄性荷爾蒙激素的藥物,令他失去性衝動,令男性獨有的人體反應消失。

不過打擊罪犯,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的孩子也要學會有效識別風險,提高保護自己的意識。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做呢?

【6】教育:告訴孩子拒絕他人碰觸隱私部位

這就又回到開始的那個老話題:性教育,真的非常重要。

首先,我們要教會孩子認識到哪些部位屬於隱私部位,不能讓別人看,也不能讓別人碰;

然後,我們要教會孩子不能隨便跟別人親吻、摟抱和撫摸,即使是親人和熟悉的人,都不可以,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防備心理。

第三,就是讓孩子知道,如果有人要碰你的隱私部位,一定要學會拒絕,並且馬上告訴父母。

最後,就是我們平時也要注意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反常行為。比如說,突然變得不愛說話,或者突然跟你說他朋友或同學不幸的遭遇。這個時候,一定要警惕,是不是孩子在拿別人來說自己的事情。

多一份細心,多一份關愛,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不被傷害。

相關焦點

  • 大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戀童癖
    說到戀童癖的起因,那就得先說說 Ped的父母,看看大家能不能從這裡探出什麼端倪。   實際上,Ped有個非常非常糟糕的父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女人的染色體是XX,男人的染色體是XY,但有一種男人的染色體是XYY,這種人是「天生的罪犯」,犯罪的機率極高,也可以說這種宿命娘胎中就註定。
  • 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罪犯,最後發現自己就是「天生的變態」!
    100年後,現代的一些犯罪心理學研究者便開始想找出能讓「天生犯罪"理論成立的解釋。因為在他們研究中,發現有許多犯罪者的成長經歷與普通人相似,但是卻出現了變態心理;又或是有的罪犯天生就和常人不一樣,缺乏著某些概念和同情心。於是,他們想到了大腦結構。
  • 專家稱城鄉二元帶來巨大心理落差 使周克華容易犯罪
    多名法學、心理學專家剖析周克華的成長軌跡、社會遭遇、性格和心理城鄉落差成長環境對他影響巨大重慶社科院社會學專家孫元明西政刑偵學院任惠華院長個性孤僻他壓力很大但能耐寂寞西政法學院博導梅傳強教授雙重人格漠視生命卻又孝順父母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楊東
  • 大衛·芬奇執導,用美國連環犯罪事件,解析犯罪心理學
    退休之後約翰· 道格拉斯寫了一本叫作《心理神探》的書,此書後來成為犯罪心理學的經典讀本之一,也成為了許多刑偵美劇的靈感來源比如曾經大熱過的《犯罪心理》,劇本就借鑑過此書的內容。兩年前,原書故事終於被搬上了熒幕,一舉成為了許多粉絲心中的年度最佳。
  • 推薦一本懸疑小說,犯罪心理學博士尋兇跡,昔日刑警精英雷霆出擊
    推薦一本懸疑小說,犯罪心理學博士巧尋兇跡,昔日刑警精英雷霆出擊經過犯罪心理學專家的分析,警察馬上就找到了嫌犯的棲息之所。一件廢舊的工廠中,嫌犯把人質死死的擋在了自己的眼前,什麼都不多說,只要一筆錢和一輛車。
  • 盤點40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看過一半以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心理學電影很多,特別是關於夢、潛意識、精神分析、人格障礙、精神分裂、記憶障礙、變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主題的電影,更是數不勝數。本期,我就為大家盤點一些非常經典的心理學電影!行為主義經典4、心靈捕手看點:心理諮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5、催眠大師看點:心理諮詢,精神分析6、蘇菲的世界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 英國將對戀童癖犯人實行化學閹割
    網易探索8月27日報導 據《每日電訊報》8月27日報導,英國當局決定對已經被捕的戀童癖者實行化學閹割可以控制睪丸素的分泌量通過研究發現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罪犯以後再次犯罪的風險,所以政府決定實行這一措施。同樣在瑞典、丹麥、加拿大和美國的八個州都有實行類似的措施,其結果表明效果非常顯著。這一進程需要被監禁的性犯罪者自願接受藥物治療。這種藥物可以控制他們在見到青春期前的小男孩時的睪丸素的分泌量。
  • 聽說廖凡主演了一部心理學犯罪電影?你猜他是演警察還是罪犯
    和心理學高度相關的犯罪影視劇,開始在亞洲的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這是動作類犯罪電影開始由外向內發展的必然結果。國產這個領域內,早前有一部頗受好評的網劇《心理罪》,如今已拍成電影,即將登上大銀幕。今天就來聊聊心理學犯罪影視劇。這一類型的影視作品源起於西方,早已非常成熟。「犯罪心理學」中的許多理論,都被改造、輸入到電影電視劇中。
  • 北大學子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專家回應:或掩蓋真實作案動機
    12月25日,犯罪心理學和人類學領域等專業人士,從不同維度向紅星新聞記者進行了解析。如何看待吳謝宇在法庭上的表現?其陳述或在掩蓋真實的作案動機「根據媒體披露的吳謝宇在庭上的陳述,我的結論是,他在法庭上這些所謂陳述辯解,邏輯清晰程度很高。(陳述的目的是)逃避也好,掩蓋也好,這種邏輯是非常到位。」
  • 犯罪心理學:犯罪是尋找替代性滿足的象徵,其本質是一種返祖表現
    龍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論一經發表,立刻遭到各方面抨擊與反對。 英國犯罪學家查爾斯·巴克曼·格林(1870-1919)在長達12年的一項研究計劃中都在論證龍勃羅梭的理論,他根據龍勃羅梭所說的96種特徵,專門去考察了3000名以上的罪犯,對他們進行1500次的觀察,同時還進行了300次其他補充觀察。
  • 犯罪心理學,你認為那些罪犯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很多人歧視唾罵罪犯,罵他們變態沒人性,後來有人提出罪犯都是被虐的或者有不好的童年,但是有人覺得那是藉口,在怎麼怎麼樣,也不該怎麼怎麼樣,我只覺得,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說起來都是聖人。天生的惡人我想也是有的,但是只在極少數,就像我們的智商基本都差不多的,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是少數。
  • 從犯罪中窺探人性
    ——約瑟夫·康拉德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行為和心理的規律、犯罪對策和預防的學科。然而,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後來著名的顱相說,犯罪心理學雖有久遠的思想淵源,卻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直到19世紀下半葉,德國精神病學家埃賓、奧地利檢察官格羅斯相繼出版了《犯罪心理學綱要》《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才算是真正誕生。
  • 《犯罪心理學小組X》解讀罪犯微表情,男主人設滿分卻沒火起來
    關於警匪破案,利用法醫驗屍或者心理學家破案都是一種警察破案的手段。比如港劇《讀心神探》就是警察運用犯罪心理學和人類微表情行為,來破解罪犯的犯罪過程,分辨他們在說謊時下意識的行為和微表情。在搜狐視頻播出的《犯罪心理小組X》,也是講述警局成立一個犯罪心理學小組幫助破案,小組成員有組長同時也是犯罪心理側寫師的唐森(李晨浩飾)、天才犯罪學教授徐朗(張超飾)、武力值超高的女警丁嘉琪(米露飾)和天才黑客少年謝磊(王潤澤飾)。男主角天才犯罪學教授徐朗,剛回國就加入了警局成立的犯罪心理學小組X。剛加入就出現了新的案子發生,網絡作家姜思遠被人在家中殺害,報警的還是來他家偷竊的小偷。
  • 犯罪人格就是天生犯罪人?
    如此下去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那麼多被受害人的心理也需輔導,以免對國家社會的負面心情…@我盛長平:如果這種人不直接槍斃以後還會有這種事發生@一雲棲一:很害怕有人模仿犯罪@隴南鄉村老師:多次判刑意味著多次重犯,販毒盜竊故意傷害都是重罪啊,說明判輕了,判重估計還在監獄裡!
  • 南寧三姐妹碎屍案:犯罪嫌疑人蘭某指認作案現場【組圖】
    南寧三姐妹碎屍案:犯罪嫌疑人蘭某指認作案現場【組圖】 字號:小大 2013-02-24 13:24 來源:廣西新聞網 我要評論() 核心提示:南寧三姐妹碎屍案
  • 警方破獲離奇盜竊案,男子每次作案都買礦泉水,瓶子竟是作案工具
    現在社會上的治安已經越來越完善,但是還是會有一些案件發生,在這些案件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盜竊案件,這些作案人員都有著自己的犯罪手段,但是只要是犯下了違法犯罪的事情,就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嚴懲。貴陽市一轄區內連續發生了多起案件,作案人入室進行盜竊,當地的派出所接到了群眾的報警電話後立刻開始調查,但是,這一起案件讓民警非常困擾,作案人員的反偵察能力特別強,每次作案都會喬裝打扮,戴上假髮還有口罩,在每次進入作案現場的時候,也都是繞過監控,在監控死角進入,還採用攀爬下水道的方式,進入單元樓內進行作案,民警一事件不知道怎麼入手這件案子,這件案子就此陷入僵局。
  • 盤點國內外20部心理學電影,解析人格分裂,透徹人心深處
    《水果硬糖》心理學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影片講述了一個高智商的14歲少女海莉報復一個32歲的戀童輝攝影師傑夫的故事。《大象》心理學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影片講述了在美國一所普通中學中發生的一場惡性槍擊案的過程以及前幾個小時的事情,孩子們的命運就此被改變。
  • 犯罪心理學:智商167到底有多恐怖?他戲耍FBI整整17年
    美國聯邦調查局簡稱FBI,裡面的成員都是精英中的佼佼者,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十分厲害的機構,卻被一個智商167的天才犯罪者戲耍了整整17年。這個天才犯罪者叫做泰德.卡辛斯基,他的智商僅僅次於霍金和愛因斯坦,年僅16歲就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
  • 恐怖¦ 操縱暗網、侵犯上百名兒童,這一跨國戀童癖團夥被端!
    這種人有個統一的名字:戀童癖。越來越多的不良色情網站轉戰到「暗網」上,在暗網上可以匿名,去中心化、搜尋引擎無法搜索、監管機構難以觸及,不少犯罪分子會在暗網提供各種犯罪「服務」.每一件兒童色情製品的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網絡兒童色情製品的製作過程,往往本身就是實際性侵害兒童的過程,這些色情製品的傳播也是對孩子的剝削與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