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概況:
缸的表面逐漸長出一層綠色,或許還夾帶著一些黃褐色的生物膜時,綠塵藻就這樣出現了(Green dust algae),為單細胞綠藻的一種,引起生物膜形狀像粉塵而得名。為大家熟悉的藻類之一,特喜歡生長在玻璃表面上,遮擋了人的視覺,十分令人討厭。
網絡上最流行是綠塵藻本質是遊動孢子的說法,其實本人是存有疑問的,其實很簡單任何生物都是趨利避害,尋找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如果是遊動孢子它為何要分泌出膠質把自己固定在生物膜裡,我們都知道硝化細菌群雖然有些善於遊動,但是絕不喜歡隨水漂東,掛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這利於它生活的方式,而綠塵藻如果是遊動孢子這就說不通了。
當然我們不排除是被褐藻類分泌的菌膠所吸附而形成了固定的菌落,因為在水族飼養中一般會伴隨這強大的造流存在,很少會有靜水區出現,也有可能是遊動孢子被迫與褐藻「同流合汙」了。
在綠塵藻的日常觀察過程中,意外發現很多褐藻《褐藻是這樣的》的群落,成群的與綠塵藻共生在一起,這就能解釋為何綠塵藻的表面會有局部的黃綠色或褐黃色的原因。
總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於綠塵藻並沒有特別令人信服的說法。
綠塵藻雖然看起來煩人,好在其繁殖速度並不快,因此在治理上比其他藻類更容易:
1、物理擦出:
在每次換水的時候,水位被降低後,可以採用用過的過濾毯的毛絨面,在自來水裡先搓洗幾遍,擰乾水,來擦出綠塵藻;降低水位是為了避免被擦出的綠塵藻會散落到水中,再次繁殖。
2、自然脫落:
如果放任其不斷生長,其生物膜會有不斷層疊生長,因為菌膠在不斷的重疊生長,當生長到一定厚度,最裡層的生物膜會阻礙綠塵藻養分、陽光、氧氣的來源,然後導致裡層綠塵藻死亡,失去附著力後導致整個綠塵藻自然脫落,這些在一些廢棄的老缸經常看到,正常飼養的缸,很少有飼主有這個忍耐力等到自然脫落。
推薦閱讀,愛看不看:
1、《開缸,第1次氨化反應》《硝化反應第一次:亞硝酸鹽》《硝化反應第二次:硝酸鹽》《溶氧,應該重視下》
2、《下鹽的量,用法,作用、原理一次性全告訴你》《滴流式換水,必須開著過濾》《聊聊pH值,這個很重要》
3、《養魚養水的真正含義》《補水≠換水》《困水的方法及操作思考修正》《RO淨水機為何不能養魚》《魚缸水垢的形成及對策》《魚缸換水操作圖文示範》
4、《瞅瞅,硝化細菌群長這樣的》《硝化細菌群的基礎知識》《沉木吐色的原因及對策》
5、《暗夜的殺手——清道夫》《新魚合缸混養前的一些建議》《談談魚兒的養定》
6、《懶人洗粗、細沙,收好不謝》《溫度與餵食的關係》《如何建立豬一樣的餵食習慣》《停食,有時候能保命》
7、《上濾簡介及常見設計方式》《上濾DIY,動手樂趣窮!》《底濾簡介及一些設計方式》《濾材擺放與選擇的一些建議》《如何正確翻洗濾材》《礦泉水瓶+K1,小缸過濾強化方案》
8、《如何正確選擇潛水泵》、《如何正確選擇加溫棒》
9、深度解析乾濕分離應用《談談乾濕分離》《辯證看待養魚》
10、疾病專區:《白點病》、《水黴病》、《頭洞病》、《蒙眼病》《蛋白蟲》
11、藻類專題:《綠水藻》《褐藻》
更新日誌:201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