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何彥南,入眼的是架一副老花鏡、身材瘦小、皮膚黝黑、精神矍鑠的樣貌。剛從北京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載譽歸來的他坐在電腦前忙碌著。他說,要把去北京開會這幾天耽誤的工作補回來。
「他就是個拼命三郎,三十多年如一日。」見到我們,何彥南帶領的「弟兄」如是說。
野外工作(右三為何彥南)
何彥南是貴州省地礦局105地質大隊副總工程師,勘查一院院長、支部書記。大學畢業到105地質大隊工作時,風華正茂的他抱著找礦報國的情懷,義無反顧地向大山深處走去……
棄高薪,白手起家
上世紀80年代末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的他,在地質領域摸爬滾打了足足32個年頭,歷經地礦行業的起起伏伏,未曾改變這名土家族漢子找礦報國的決心、對地礦的深情、對找礦的熱情。
2007至2009年間,何彥南受單位委派到外企——澳華黃金有限公司工作,任高級地質師,月收入近兩萬元。然而,高薪並不是他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外企工作期間,他一刻沒有忘記105隊這個大家庭。在知道單位調整組建勘查部需要帶頭人時,他那根與地質隊連接在一起的神經一下子就被觸動了。於是,當大隊領導班子撥通他的電話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歸。
當時大隊一個中層幹部的月薪僅三千多元。身邊有親友、同事議論他,放著萬元的月薪不要,回地質隊帶隊伍,簡直是自找苦吃。對此,何彥南就只說了一句話:「是組織培養了我,現在組織需要,我不能只顧個人利益!」
見何彥南回歸的決心堅定,澳華公司向他開出再提薪、升職的誘人條件。面對優厚待遇,何彥南本可以有一萬個理由接受,但他沒有,還是回到了單位。
2010年初,一回到大隊,老何就挑起了勘查五部帶頭人的擔子。不過當他看到項目人員名單的那一瞬間,有點傻眼了。名單上一共5個名字,3名技術員,清一色是剛畢業的大學生,1名駕駛員,還有1個就是他自己。不過這也沒有讓他卻步,他堅信技術力量可以通過實際工作得到鍛鍊,只是作為帶頭人辛苦一點罷了。但是要命的是項目部剛成立起來時沒有任何工作可做,這才是老何最憂心的問題。
項目部的小潘說:「五部剛成立那會兒,沒經費、沒項目、人手少,而且除何總外,我們毫無實戰經驗。」「那段時間,何總把自己在外企工作的同學、朋友、同事等人脈關係全都調動起來了,三天兩頭跑地方國土部門,導致他的體重從118斤驟減至不到100斤,人又黑又瘦。不過幸好幾個月後,我們就承接了泥堡項目。有事做大家就不怕了,就像吃了顆定心丸。」項目部的小李說。
是的,正是貴州省地礦局105地質大隊「全國地質勘查功勳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的榮譽和「三光榮」精神涵養,鑄就了這位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的土家族漢子。他帶領隊伍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先後承擔了貴州普安泥堡金礦勘探、貴州興仁泥堡南金礦詳查等多個重大研究及找礦突破項目,累計提交了20餘個優質報告,贏得了市場認可、同行的讚譽,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益,年年超額完成大隊下達的經濟指標和各項任務,創收上億元,職工收入逐年增加。一院連續多次獲大隊考核一等獎,何彥南本人也先後榮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全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練內功,找礦立功
儘管工作十分忙碌,但是何彥南還是堅持每天擠出一定時間學習。為了使大家的技術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他自創了幹中學、學中幹,取長補短互相學,探索創建網際網路交流平臺等方法,在大隊率先開展線上交流學習。在他的帶領下,團隊的整體業務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2010年,承接「貴州省黔西南州泥堡金礦區金礦勘查」項目時,老何受到了很多同事、朋友的關注。這片區域那可是被很多地質人判了「死刑」的。很多同行經過初步勘查都定義該地區深部賦礦的可能性不大。要想在這塊區域裡實現找礦突破,那的確得有兩把刷子。
何彥南沒有因此退卻。他堅持在地質勘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上進行深入探索研究,併到實地反覆查證,終於發現了幾個重要的疑點。例如,一個疑點是:以前的勘查工作全部都在地表淺層構造蝕變體(sbt)中進行,沒有人轉變思路或方向針對礦區主要斷層(F1)進行辨別。另一個疑點是:金礦與熱源、構造有很大關係,而該區域表層氧化礦較多,深部應該賦存有原生金礦,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這一發現堅定了他的信心。在與合作方協商一致後,他帶領團隊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歷時兩年多,其牽頭編制並提交的《貴州省黔西南州泥堡金礦勘查階段性報告》,改寫了二十多年來貴州省黔西南州泥堡地區深部賦礦可能性不大的歷史,實現了老礦區裡的重大找礦突破。3年來,新增探明金資源量33噸以上,使泥堡黃金資源總量達50噸以上,潛在經濟價值近百億元,為泥堡金礦成為黔西南州乃至貴州省又一個重要的黃金工業基地打下基礎。
近年來,何彥南帶領團隊抓業務、闖市場,在地勘市場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不斷刷新地質勘查成績,提供超大型金礦床1個、特大型金礦床1個、大型金礦床2個、中型金礦床1個,潛在經濟價值100億元以上。特別是泥堡「斷裂型」金礦體的新發現,實現了重大找礦突破,為黔西南州新添特大型金礦床一個,為貴州黃金工業發展再立新功!
做表率,無悔付出
為了項目發展和整裝勘查取得突破,這幾年老何回家的時間屈指可數,甚至幾乎沒有節假日。就在我們採訪他時,他仍然頂著老胃病在加班。
我問他:「你帶隊伍這幾年,家裡的事都顧不上了,愛人有沒有抱怨啊?」
他笑著說:「愛人很懂我,很支持我。這幾年全靠她打理家裡了。只是以前女兒會經常打電話來發發牢騷,說陪她時間太少。不過現在女兒也加入了地質隊伍,了解了地質工作和地質人。她現在打電話過來,沒有抱怨,全是諮詢技術問題了。」
作為這個團隊的老大哥,何彥南對自己的員工掏心掏肺。同事張應國說,2012年,由於項目合作方資金出問題,造成工程款滯後,臨到春節了,部門卻發不出一分工資和獎金。這時候,何彥南破天荒地回了次家,勸說妻子從他們準備購房的存款中取出11萬元,給每個員工墊付了1萬元過節費。
傾心力,甘為墊腳石
何彥南常說,105隊的未來是年輕人的。多給年輕人一些平臺,這樣他們才會有機會發揮才能,才會有幹勁、有盼頭。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直為他人考慮,一直甘當綠葉,一直為青年人當墊腳石。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平日裡除了加強團隊業務能力、技術才能的修煉之外,他還與院內職工籤訂廉潔承諾書,支持職工參與各項技能比武,在內部形成了趕學比超的良好氛圍。在他的帶領下,一院職工最多時近50人,黨員從最初的4人發展為13人,新增碩士研究生6人,5名職工自學取得本科文憑,1名在讀博士,目前有4名同志報考博士研究生。其帶領的團隊相繼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貴州省「青年文明號」,「全省工會職工素質建設工程先進學習型班組」、省直「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做先鋒,領頭向前飛
2017年,貴州省地礦局響應省「三大戰略」號召,積極改革轉型發展,何彥南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又一次挑戰:院技術負責唐鑄患重病提前退休,副院長張應國患病住院。同時,為支持單位轉型發展,其主動向單位新組建的水工環、礦山修復、地災治理中心等部門輸送人才……一院近50人的隊伍降至30餘名。而此時,一院正承擔著貴州普安泥堡金礦勘探、貴州貞豐簸箕田2金礦勘探等4個大型項目。
任務重、人手少、時間緊!面對這一現狀,何彥南強調:「我們是基層的堡壘,必須無條件、高質量完成任務。」 在探望唐鑄、張應國之後,他重新部署好部門工作,便馬不停蹄地趕往野外鑽探機場……
2018年底,4個項目53臺鑽機在黔西南大山中轟鳴。何彥南已經連軸轉了6個多月,在水銀洞、泥堡、簸箕田等工地上來回奔波、督導。人手緊張,他就親自與鑽工一起套鑽杆,與駕駛員一道搬設備……2020年1月,他承擔的4個勘查項目野外驗收三優一良,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上取得又一突破性找礦進展。驗收中,專家提出:希望105地質大隊把上述優秀項目做成示範,在區域上推廣應用。
何彥南32年堅守在地質一線。他白天忙業務,晚上抓學習,通過自學、摸索、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普通的化探專業學生成長為業務強、善管理、勇擔當、敢創新、樂於奉獻、能打硬仗的複合型技術能手。近年來,他牢牢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與中國黃金集團廣西分公司、廣西地潤公司、廣西有色集團資源勘查有限公司、貴州紫金公司等合作,更好地拓展了大地質市場,把105地質大隊的金字招牌越做越響,將地質勘查的路子越走越廣。
網站編輯:宮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