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社會,電視對於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在電視開始出現不久就逐漸為社會研究學者注意,特別是電視暴力引發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例如:少年兒童對電視節目中暴力行為的模仿、社會不安全感的產生、犯罪率的升高等等,越來越成為社會研究和媒介研究的一個熱點。幾十年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媒介暴力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政策制定者、大眾傳媒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社會各界解決因媒介暴力而產生的社會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中,美國傳播學界對於電視暴力的一項大型研究——「國家電視暴力研究」(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①成為近年來各界廣為引用的權威證據來源。②
「國家電視暴力研究」項目是由美國國家有線電視協會(National Cable Television Association,NCTA)資助,歷時3年整,由美國4所大學的研究機構合作完成。它們分別是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此項研究由300多人合作完成,共研究分析了近1萬小時的電視節目,有1600多人參與了5個獨立的實驗。該報告稱「這一研究是電視研究歷史上的一個路標,此前從未有如此之多的電視內容被抽樣作為研究對象」。③
介紹這項權威性研究,對於發現和緩解當前中國電視媒介暴力現象,加強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一、「國家電視暴力研究」的理論建構
「國家電視暴力研究」從一開始就聲明該研究不是一個電視暴力對觀眾影響的效果研究,其研究的宗旨是「鼓勵更加負責任的電視節目製作和收視」(encouraging more responsibl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d viewing)。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下,喚起製作者和觀看者的重新思考。這一宗旨決定了其研究方向與策略,不是回答「為什麼」,而是「怎樣」的問題。所以,此項目在回顧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的關於電視暴力的文獻後,在此基礎上建構了4項理論論述作為其研究基礎。這4項論述分別是:
基礎一:電視暴力會對觀眾產生有害的影響;
基礎二:觀看電視暴力過程會產生三類有害的影響;
基礎三:並不是所有暴力構成同等程度的有害影響;
基礎四:並不是所有的觀眾以同樣方式受到暴力的有害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基礎二中提及的三類有害影響分別是:模仿和學習攻擊性的態度和行為、對暴力的脫敏、逐漸恐懼成為受害者。
在基礎三中,該項目對於觀眾受暴力節目影響的程度設計了一系列的關聯特徵指標來描述受害的潛在風險程度,它們分別是:
●有魅力的罪犯(Attractive Perpetrator)
●有魅力的受害者(Attractive Victim)
●正義的暴力行為(Justified Violence)
●傳統的武器(Conventional Weapons)
●圖像上的暴力(Extensive/Graphic Violence)
●現實暴力(Realistic Violence)
●獎勵和懲罰(Rewards and Punishments)
●痛和有害的提示(Pain/Harm Cues)
●幽默(Humor)
這些關聯特徵(contextual features)會對觀眾受暴力節目的影響起到增強或者減弱的作用。例如,如果把暴力的施行者塑造成有魅力的「英雄」形象,對觀眾有害的影響會增強;如果使用了槍枝等傳統的武器,容易讓人模仿學習暴力行為;如果暴力行為得到懲罰,那麼其有害影響就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如果有幽默或趣味,暴力就容易讓人麻痺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脫敏」(desensitization)。這樣,基礎二與基礎三就構成了一張條分縷析的暴力影響結構圖(見下表)。
關聯特徵(contextualfeatures)與觀眾受暴力節目有害影響的相關關係表
(註:表中的△表示可能增強有害的影響;表示可能減弱有害的影響。)
此研究項目對於形形色色的電視暴力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同關聯特徵的解析,在基本理論上儘管沒有新的突破或創新,但還是整合了以往媒介暴力研究的「行為效果理論」(Behavioral Effects Theory)④、「脫敏理論」(Desensitization Theory)、「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⑤以及「有限效果」(The limited effects)的理論範疇,並在技術操作層面上作了進一步的細分,這就為後面的大量定量分析和不同研究群體進行合作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該項目紮實的理論建構給我們的啟示在於:對於一個傳統的研究課題,在挖掘整理前人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操作層面上的改進和完善同樣是非常有價值的。特別是對於一項大型實證研究,理論新意固然重要,但更切實的是在操作層面上要有清晰的概念或概念模型。這便於大量數據的收集,確保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從數據中尋找到新的研究發現和成果。
二、「國家電視暴力研究」的研究方法
「國家電視暴力研究」在總體上採用了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比如,在《電視暴力及其內容分析》這一子課題中,由兩所大學合作完成,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研究者分擔了成品節目如戲劇、喜劇、電影、音樂、現實生活類節目和兒童節目,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則承擔了自製的新聞節目、談話節目、紀錄片、警界節目和訪談節目。他們共同完成了對暴力的定義和抽樣方法的確定,因為暴力定義直接影響到對樣本內容的定量分析。所以,這項大型研究必須給出自己的十分明確而且操作性很強的定義:
暴力是對一個生命或一群生命用體力施以確定的威脅或行動,且能導致身體傷害的一種公開的描述。暴力同時也指用一種看不見的形式,使得一個生命或一群生命產生一系列的身體傷害的過程。⑥
在這個定義中,三種形式的暴力:確實的暴力威脅、暴力行為以及看不見的暴力傷害都包括進去了。在抽樣方法上,這項大型研究採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他們從1994年10月至1997年6月,在每一年中隨機選取了7天構成一個星期,從早晨6:00至晚上11:00,每天17個小時,23個電視頻道,每個頻道119小時進行監測。
為了確保隨後的編碼過程(Coding)的可靠性,研究者們編制了編碼綱要,其分析思路是在觀看節目過程中先尋找確定出每一個暴力事件(Violent incident),然後分析每一個暴力場景(Violent Scene),最後分析其整體的暴力節目(Violent program),從事件、場景、整體節目三個層面上分別分析,根據前面理論部分提到的關聯特徵(contextual features)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每名研究助手在經過40小時的培訓和20小時的操作訓練後上崗,在安靜的實驗室環境下對所抽取的樣本進行編碼。每兩周,編碼人員要進行測試和覆核,以保證前後編碼的一致性。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承擔談話節目內容分析時,創造了「談論暴力」(Talk About Violence)這一新名詞,另外他們僅使用了樣本中的子樣本。除此之外,其定量研究和操作方法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研究者是一致的。
在有關電視暴力分級制度(Ratings and Advisories)研究的子課題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使用同樣的抽樣樣本,應用了電影分級制度作參照,對當時美國實行的電視分級的制度進行了定量研究。美國電視節目分4個級別:一般觀眾(TVG)、父母指導(TVPG)、父母特別注意(TV14)和成年觀看(TVMA ),體育和新聞節目是例外,不用評級。另外,對於兒童還有兩個更細的級別:所有兒童觀看(TVY)和僅限大齡兒童觀看(TVY7)。
北卡羅萊納大學承擔了子課題《為電視設計反暴力訊息》(Designing Anti-Violence Messages for Television)的研究,採用的是實驗法。他們使用了3組隨機的控制實驗,實驗參與者是92名6~8年級的年齡在11~15歲的學生,讓他們觀看節目來測試反暴力訊息的影響和效果。這項子課題的研究方法與前三項子課題的方法截然不同,那是因為研究的對象和問題不同,對於兩個變量的因果關係研究,實驗法是通常採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此項目在研究方法上呈現出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特點。其統一性在於在定量分析方法上各子課題與合作單位都有一致的抽樣方法和編碼方法,這樣就保證了數據信息是可共享的;其多樣性在於,各子課題和合作單位可以結合各自研究問題的特點和自身的資源優勢,採取具體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具體問題,從而確保整體與部分的和諧。在這中間,基本概念和定義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暴力的定義,以及數據信息的共享性,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
三、「國家電視暴力研究」的發現和建議
在通過大量的定量研究後,「國家電視暴力研究」報告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的是一幅幅美國電視媒介暴力的圖景,形形色色的暴力繼續侵蝕著美國的電視。
根據連續3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有持續60%的電視節目包含著暴力,在3年中其統計差別只有3%:1994~1995年間是58%,1995~1996年間是61%,1996~1997年間為61%。該報告對美國的電視暴力的總體評估,主要有以下四個基本判斷:⑦
第一、多數電視節目裡的暴力行為被美化了(Much of TV violence is still glamorized)。報告描述道:「好人經常是暴力的施行者,他們很少能痛悔自己,或者嘗試到暴力的惡果。根據此項3年的調查,有接近40%的暴力行為是這些角色要顯示其吸引力而發生的。各種年齡的觀眾都傾向於模仿那些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第二、大多數暴力節目的影響被淡化淨化了(Most violence on television continues to be sanitized)。報告稱:「電視節目經常忽略和低估了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事實上,有大約一半的暴力行為顯示出對受害者沒有身體上的疼痛和創傷。這一結果,在3年內的調查是一致的。這種傷害不僅僅是短期的傷害,還有長期的創痛。有低於20%的暴力節目顯示出暴力對受害者的家庭、朋友和社會的長期破壞和影響」。
第三、多數的嚴重暴力行為被輕描淡寫化了(Much of the serious physical aggression on television is still trivialized)。報告稱:「電視裡的暴力行為實際上常常是性質嚴重的。根據這3年的研究,有過半數的電視暴力行為如果是真的發生的話,在現實生活中是會致人死亡或殘疾的。儘管這些行為的後果如此嚴重,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在電視裡面被幽默所掩蓋了。至少有40%的暴力行為中有幽默的成份。反覆播放此類鏡頭,會使觀眾麻痺,產生脫敏,覺得這類暴力無足輕重了」。
第四、非常少的節目強調反暴力的主題(Very few programs emphasize an anti-violence theme)。報告稱:「一個電視節目可以借用暴力鏡頭教育觀眾,而不是危害觀眾。比如,暴力行為對被害者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或者用非暴力的鏡頭來提供給觀眾以教益。在此項調查研究中,有少於5%的暴力節目中有反暴力的信息出現。換句話說,在我們調查的5000多個節目中只有232個節目是這樣的」。
該報告斷言,暴力已然浸染了整個美國的電視,這對於廣大的社會公眾具有警示作用。該報告特別提出上述的暴力行為被「美化」、「淡化淨化」和「輕描淡寫化」的不合理現象,告誡社會這將對觀眾,尤其是未成年的兒童、青少年產生高風險的(high-risk)潛在危害。對於某些相關社會問題的出現,「媒介暴力」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把關人難辭其咎。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還特別提到了並不被大家注意的卡通節目,指出對於小於7歲的兒童,卡通節目中存在高風險的暴力表現(high-risk portrayals of violence)。這些高風險的暴力表現包括:
1.一個罪犯被描繪成有魅力的偶像或英雄;
2.暴力顯得很公正;
3.暴力不受懲處;
4.受害者若無其事;
5.暴力十分現實,並不遙遠。
卡通節目對年齡大的人影響小,是因為他們一般不把它當真。但是年齡小的人,特別是小於7歲的孩子,他們不能清楚分辨想像與現實社會的差別。所以,學齡前兒童對這些節目會模仿,會當真的來學習。這必須引起社會的關注。
該報告還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倡導媒介的反暴力主題,比如:反暴力主題出現在一個電影中:
一個17歲的少女在校園裡的聚會上被一個少年幫派強姦了,這唯一的暴力鏡頭出現在電影開始。之後,都是描述暴力產生的各種社會後果。那個少女孤零零地醉在一邊,口裡嘔吐,最後死於窒息。兩個參與此暴力行為的少年幫派的兄弟,痛悔自己的行為,其中一個中途輟學,最後自殺了。另一個害怕警察的調查和懲罰,受到心理上的煎熬,他告訴了他的父親,一個律師,因為律師可以幫他們開脫罪責。但是,他看到他父親同樣陷入痛苦的兩難處境:既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又想保護自己的兒子。他父親一直猶豫是否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他母親,當他母親最終得知後,觀眾們看到了他母親的震驚和痛楚。最後,他無法繼續生活下去,只能到警察局去自首。⑧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就是:暴力會產生一系列的傷害,不僅害人也害了自己以及周圍的許多人。沒有一處暴力行為是被美化的,相反,暴力帶來的是極度的痛楚和讓人厭惡之極。報告認為,這樣的反暴力主題在媒介中出現,會對暴力行為起到抑制作用。
「國家電視暴力研究」不但提交了自己的學術發現,而且從多方面提出了建議。不僅有對電視業的建議,還有對評級者、監管者、政策制定者的建議,以及對家長的建議和要求,甚至對於舉行反對暴力的媒介宣傳活動也提出了看法和改進建議。例如,對於政策制定者,報告提出:要繼續監測電視中暴力節目的性質,而且要認識到關聯特徵對觀眾的影響。對於電視節目製作,其建議是少出現暴力鏡頭和暴力事件,如果非要出現,也應該是以反暴力為主題的。該報告對於父母的建議非常之多,許多建議提出了十分具體的中肯的指導意見。例如對於卡通節目不要掉以輕心,忽略其高風險性。對於電視評級系統的建議,該報告提出了進一步的修改意見,提出要防止出現「禁果」效應(「Forbidden fruit」effect);還有這樣特別細節的建議:電視節目在顯示暴力級別的時候,除了文字之外,也應該有聲音提醒。
這些建議是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因而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參考價值。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此項研究具有一種多角度多方位的社會服務意識,研究者希望自己的學術成果能夠為社會各界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為減少媒介暴力的危害而出謀劃策,這就落實到了學術研究的社會價值上。
四、「國家電視暴力研究」的啟示
當今中國社會,包括電視節目、音像製品、網路遊戲在內的各類電子媒介產品,類似的媒介暴力成分恐怕不少。那麼,它們對中國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會產生哪些影響呢?有沒有類似的「美化」、「淡化淨化」和「輕描淡寫化」等不合理現象呢?它們對社會的潛在危害在哪裡?美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我們具有啟發與借鑑意義。同時也提醒我國的專家學者,不妨也開展類似大規模的權威調查,為未成年人面對「媒介暴力」問題提供實證研究和發現。
另外,從學術研究角度,在筆者看來,「國家電視暴力研究」體現了以下4個特點:深厚紮實的理論建構、科學細緻的研究方法、面向社會的服務意識、全面精心的組織合作。這4個顯著特點是該項研究取得成功和廣泛影響的保障。中國傳播學研究從該項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上,以及在服務社會意識上和組織合作上汲取經驗,對於實現中國傳播學研究本土化,將大有裨益。■
(作者分別為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加拿大歸國青年教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原院長、教授、杉達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致謝: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趙心樹教授贈送寶貴研究資料,使本文得以形成。
注釋:
①關於該報告的簡介可參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傳播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網頁:http://www.ccsp.ucsb.edu/ntvs.htm
②例如,美國《科學》雜誌引用過此文獻,參見:Craig A.Anderson and Brad J.Bushman The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 on Society,Science295,2377(29March,2002).
③參見: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Poli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CA,1998),vol.3,p3.
④對於媒介暴力的理論綜述,可參見:Cynthia Carter and C.Kay Weaver(2003).Violence and the Media.Open university press.
⑤關於涵化理論,可以參閱Gerbner的一系列文章和論述:Against the Mainstream:the selected works of George Gerbner,edited by Michael Morgan.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New York,2002.
⑥見該報告第19頁
⑦見該報告第29頁
⑧見該報告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