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的旅行者1號仍然是飛得最遠的星際探測器,據計算,他現在與我們相距220億公裡,也就是147個天文單位,又或者是20光時。42年過去了,宇航科技有很大的進步,可是為什麼人類到現在還不用最新的科技再發射一個新的星際探測器呢?
當年旅行者一號發射時,天空競賽已經結束了5年,但是探測任務是上世紀60年代行星之旅的計劃,而那時正是競賽的白熱化階段。美國人希望能夠發射無人太空飛船一次性探測四大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要知道,70年代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行星排列方式,這有助於太空飛船藉助它們的力量進行加速飛行,所以能夠以較少燃料和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次性飛越四大巨行星。
其實在很久之前,人類已經發射先驅者10號和11號到太空中先行探路了,所以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的性能設計是有了很大的改進和完善。旅行者一號在探測土星的時候,顯示對土衛六進行了計劃之外的探測,但是因為受到了土衛六引力的影響,所以根本無法進行後面的探測,因此也就止步於此了,還好旅行者二號完成了四大巨行星的探測。
但是旅行者一號對人類的貢獻還是非常巨大的,它開始星際探測任務,然後不斷地將探測到的數據發回地球,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陽,而且它還不斷地發現了新的事物,它飛入過未知的領域,到達過以前探測器從未去過的地方。
2006年,在旅行者一號離開地球29年之後,NASA終於再次發射了一個能夠飛出太陽系的探測器,那就是新地平線好,它的首要任務就是探測冥王星,2015年它到達了冥王星,完成了探測任務,之後,新地平線好深入到柯伊伯帶,展開了新的探測任務。
說起真正的星際探測器,並不是先驅者號,也不是旅行者號,更不是新地平線號,因為它們只是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等電力耗盡後,在未來的數十年就會與地球失去聯繫,而那時它們還遠不能飛出太陽系,真正的星際探測器是能夠展開對銀河系之外的星系進行直接探測,而這也是我們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
上世紀90年代初,人類就發現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更是在這之後,找到了4000多個地外世界,我們渴望著探尋這些奧秘,但是以人類目前的科技還遠不夠,即使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也是無法對那些遙遠的世界進行有效觀測的,所以人類才渴望發射星際探測器,希望能夠對系外行星開展探測。
星際探測任務的最大難點就在於距離,我們知道比鄰星是我們的近鄰,但是也有4.2光年,這個距離可以說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是非常遙遠的。如果旅行者一號的速度(17公裡/秒),到達比鄰星大概需要7.4萬年,如此,要想實現星際探測,那麼之前的探測器還不足夠,除非達到不亞於光速的飛船,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們的宏偉夢想。假如有一天超輕納米飛船的速度可以到達光速的20%,那麼NASA的星際飛船的速度也就可能到達光速的10%,就算是這樣,也需要至少二三十年的時間。